第1章 崇堂宝楼今何在

大魏境内,东南一隅有处曰夷吾山,青山绿水,风烟俱净,顶巅上乃一座夷吾书院,凡到夷吾山者,无不慕名往之。

开山掌院公羊舆轲,偶到山中游冶,他倍感惊异,心胸亦为之激荡:“在这样深茂的大山中,正宜学道读书,方无愧于一切自然,如此秩序,如此善美。”

夷吾书院由是矗竖而起,以教书育人、顽廉懦立为己任,百年来人才辈出,成为天下俊杰毕集的风华圣地。

睢竹正自摩挲着《夷吾方舆纪要》的书页,马夫在前头勒紧了马缰:“公子,目的地到了。”

他淡然地“嗯”一声,随即合上书册。

马夫压低嗓音:“公子切勿怠慢老祖宗交代的任务,亏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我自然省得。”睢竹倏尔一笑,放下那本墨绿色缎面的书册,拿起一把红湘竹骨子的纸扇,乌黑的眼珠约略一闪,仿佛只是一件轻松小事。

他用扇柄挑开车厢的帘子,非常悠闲地踏下了车——

面前是莽苍葳蕤的大山,环山一带清澈流畅的河水,数座村庄倚山傍水,上有酒旗飏空,果真如书中所言,似乎一幅青绿山水画。

一年春又至,岁岁常轮回。

睢竹打发马车回去,自己一路往画中走,平地却拔起一棵黑松,高大,遒劲,与其余青绿且低柔的杂树迥然不同,却成为点睛之笔,一下就把他这外来者的身心给慑服住了。

他听得黑松树后传来一阵书声: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睢竹不加惊扰,正要继续走,那人微愠地啐骂一句,“真拗口!”

他立时被勾起兴趣,转向那边蹑步过去。

黑松树下坐着个白衣少年,嘴里衔着一根荻草,手里拿着一部大书,品了半晌,突然很不屑地说道:“六韬固有精邃可取之处,却偏于鬼蜮伎俩,怪力乱神,殊为可笑。倘是一味卖弄玄虚作为退敌之策,我多年学剑学射,还有何用武之地呢?”

他随意翻了好几页,荻草上下抖动,“行军作战,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兵书自然要看一些,打仗可不能全靠兵书。”

把书本盖在脸上,鼻哼一声,自省三问,“我若做了将军,难道不能叫敌人旌旗扰乱吗?难道不能叫敌人前疑后怯吗?难道不能叫敌人三军恐惧吗?”

睢竹潜身在树荫中,听了这番话,不禁带笑咳嗽起来。

少年急急取下书本,警惕回望:“你路过就路过,笑什么?”

睢竹转出身来,脸上含着笑,从容地一展折扇:“实在是冒昧了,我只是觉得,用兵者无不奉太公为圭臬,你这种异论倒也相当新奇。”

少年睥睨着他,把书本往膝盖上一拍,仰起头,从姿态到动作都气宇轩昂,神情很像一个得胜的马背上的将军:“我家的家训,讲究一个勇猛精进、志愿无倦,脑计一类被当作最下乘的邪门歪道。太公有仁智之见,着重机巧取胜,自是难与我等小辈共相为谋。”

“上兵伐谋,太公设局其实并无不妥。”

少年深深地注视他:“我自幼习读孙子著书,安能不知谋为上策?我所失望的是,太公身为兵祖,天下尤趋谋诈,可倘一国之士,全为功利熏心,精于机巧一道,人人效奇取而弃正攻,旦逢大难,谁肯置生死于度外,挽狂澜于既倒?因此失据,委实不堪。”

睢竹不置可否地笑笑,眼光扫上了青绿的山顶:“夷吾书院成就大材,何不上山进修一番?将来机遇造化,亦未可知。”

“我正是要进山去的。”少年也自然地换了话题,似乎不指望能够说服别人,“听你口气,莫非你也要到书院上去?”

看见睢竹点点头,他起立抱拳施礼,琅琅地说一句:“失礼了,我姓归名石,你我日后同窗,方才言论有所冲撞,万勿介怀。”

“无妨。我姓睢名竹,今日初到此地。”

他们互通姓名,一齐上山,在树木葱茏之间的一条蒙蒙的白道上走,道上原本是嶙峋青石,久经践踏成了砂砾,远看竟如雪堆一般。

睢竹总算了然,何以夷吾山中流传一句野诗:“青山隐崇堂,踏雪上宝楼。”

二人绕几个弯刚到半山腰,前边出现一方荆棵丛围成的绿幽幽的水潭。

有个蓝衣少年坐于潭畔,身边晾晒着一幅画作,画的是溪中所见,十数头鱼儿空游无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喧寂异趣,愈觉其可爱。他本人往水里抛着什么东西,咚咚溅起的水声,给整座山带来了一种不形于风的凉爽。

睢竹和归石不由得止住脚步。

蓝衣少年抛进水里的是些黑白棋子,他发现了睢归两人,愣怔一下,仍不露惊异之色,而只是迎着他们温淡地一笑:“我姓枚,名琛。远路风尘,到此地修学。”

抓一把棋子在手,静静地看它们从指缝间滑落,于水面上跳荡开一圈圈涟漪,“我见潭水边缘透明中心发绿,一时无聊,想试试这潭水究竟有多深。”

三人最终一齐结伴同行,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很快便熟识起来。

睢竹把事件的细枝末节铺展开来,归石有才气,往往锐利地切中弊端,枚琛则依头缕当地辨析,这份深微的眼光让桀骜的归石也很折服。三人非常投缘,仿佛找到了上山后最好的朋友。

“这夷吾山,当真是一块宝地啊。”

睢竹举着扇子,一路分苍藤拨翠蔓,“我听说书院久不招收弟子了,还以为是前朝时候遭到了冲击,现在一看,哪哪都生机勃勃的。和夷吾山同期的舜山书院敖山书院,都被先皇烧成一山灰了。”

归石将《六韬》放在黑松树下“留给有缘人了”,现在自告奋勇为枚琛抱着画作,比起轻装简便的二人,枚琛背着他的行囊显得格格不入,看来他确实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

归石与枚琛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先皇奉羲无比昏暴,大魏文教衰落,夷吾书院一度陷入沉寂。

或许天厌其德,合该神器更易。奉羲有一臣子,名讳元赫,见奉羲无道,遂有谋取天下之心,举兵攻入上都,推翻了奉羲,自己袭占九五之尊位,不但将苛酷之狱一律革除,而且增设学校,推行教化,精择贤材以备国家之用,大魏方始赫赫中兴,夷吾书院也一同复归正轨了。

一朝改天换地,东风焕新,他们专程来到夷吾山,准备拜师问道,学取圣贤事业。

归石忽然想起一事:“你们听说过吗?山上有个锋芒毕露的小孩,近年那些游学四方的士子上山辩论,都让他给压倒了。”

枚琛微微沉吟:“你说的那个孩子名叫冯赆,自幼长在书院,公羊山长十分器重,有意传授其衣钵。”

归石奇道:“他年纪小小,真有这么了得?”

枚琛笑笑:“据说他博览经史,过目不忘,五岁获得神童之誉,早早超越各位师兄之上。”

睢竹用扇柄抵着下巴:“这传说出现的时间甚是模糊,想必他如今长成一位风姿超群的少年了吧。”

人生地不熟,三个少年一路愈转愈深,始终没找着书院正门的影子。

这雪堆一般的山道十分曲折崎岖,渐渐分岔开来,纵横相连如棋盘,而半路不见人迹,与整个阗寂的世界相互般配。

及至日暮时分,受一种莫测的机缘牵引,他们不经不觉陷入迷途。

夕阳慢慢地下沉,如一面陈旧的红镜,其光芒斜射在山腰上,四周一切都在晃动:参天古树正在转成萧疏,到处是断壁残垣,一地疯蹿的长蔓和纠葛,渐渐把路径也掩映消失了。

他们走得汗浸衣衫,两腿累乏,不清楚自己置身何方。

直待荒荒残照里,响起一个戒备的童音:

“你们是谁,怎么会来这里?”

三个人一齐朝前看,脑海里同时烙下了那令人心烫的、毕生难忘的一幕——

夕阳当头罩下,小孩子坐在高矗的金色台基上,两手撑在旁边,人向后仰着,半边身浴在一片绚烂辉煌的火烧云里。

隐约中看见一双眼睛,黑沉沉,冷清清,空落落,跟背景构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

他在台上晃悠悠坐着,睢竹归石枚琛在台下直愣愣站着。

一个低头,三个抬头,视线交汇的一刹那,连带着周遭画面也停滞了,夕阳定定地悬在他的背后,火烧云从天际一直延烧到他脚底下,照得黄金台一瞬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三人一看之下,觉得魂灵恍荡。

这孩子定睛看着他们,眉头皱了皱,像是诧异,又像是落落寡欢。他不知道身下黄金台的光芒把这三人眩惑住了:“为什么不说话?”

睢竹先回过神来,抬步上前,对着孩子作揖致礼,笑容一派温雅自若:“我们是新来的学子,正要去拜望公羊大儒,初来乍到,不慎迷了方向。请问小友可愿意为我们指引道途吗?”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听了此答,脸上似笑非笑,竟然显出一抹嘲讽的表情。

“天地一番动荡,你们不抓着机会出人头地,竟都闲得很么?”

他轻声说着,挥了挥小手。

“学子复学子,学子泛滥多。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这里不欢迎你们。”

本章引用了《太公六韬》部分内容。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崇堂宝楼今何在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