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第四十八章 峰塘林西(2)

门外的歌声又起,这一回仿佛自山脉尖端飘来,还多了优柔、深沉、质朴、圆润的萧音伴奏在洱水与沧水间。果然临近酉时,曲调换成了另外一种。一曲才毕,第三种音调却似浑重的流水潺潺灌入耳脉。

曹翩刚才说什么?他说,第三种曲调留在战时歌咏,为何现在立即就唱起来呢?

蒙承偬疑惑,也只微微朝帐外偏了偏头,到底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讶。

他想起当初谱曲时几番周折,才定下这段并不悲伤的调子,就是曹翩所说的第三种音调。前面改的两段音调蒙承偬还记忆犹新,陈询找人来唱,他说,虽然已经息兵,但警钟不可不鸣。最后定下这段浑厚的鼓腔,纵然一群人同时听完三种曲调,只要听到第三种很快就会自心田腾起一股血性,尤其唱到“空谷金有声,烽火炬炬催”这段词,男儿不必辞生死、只把金枪对敌寇的情感就会一涌而上。人们在生生世世不断绵延后代时,伴随着的是与天斗、与地斗、再与人斗,总会利用自身的特长要将敌人打败、激发生存下去的勇气。军歌便有这个效应。

此曲是表达将士在战场思念故土想回家却回不去的辛酸、因为保家卫国不得不舍去小家的无奈。

哦!这不是在唱曲儿啊,好像是要将他带回到旧年光景里……那时蒙承偬还未真正踏回故土,只在峰塘林西与谷镇交界处滞留,他与陈询坐在军榻上敛眉倾听,军帐被风吹动,挟裹着萧音和清音反而多了几分激扬。他们心中都怀着胜利的喜悦,也含带着对未来的迷茫。等到次日,他孤身一人深入两军对垒的前沿,他生出不畏死亡的豪情多半由这首曲子衍生而来。宫、商、角、徵、羽(1)皆为凡人所创,与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一样,更多的是表现世俗概念以及人对物质和情感的需求。

声光味觉,满足便可和平,失去便是灾难。雅俗并兼,恰是人为了体会不同的环境,带入到想要的境界里去。那天他们就被曲子带入各自理想的天堂,在乐曲中遥遥呼唤迟来的梦景,也就在这一战后真的走向各自想要的生活,直到今天都站在自己国家的巅峰——也因为各自站在巅峰,彼此再也难以相见,余下的竟然是脱离不了人性本质的世俗恩怨。

王者,是霸气的代名词,是俯瞰天下的象征。只有他和陈询知道,站得越高、越感到脚底不稳。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脚下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渴望着、幻想着甚至掠夺着。时常被臣子挟持甚至奚落,感到委屈和气恼,正是每个王者无法避免的、不可告人知的一面。

他们也曾说过,如果君临天下,会是敌人覆灭时。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看似威武,往往会一手藏着剑、一手却端着酒杯笑呵呵着与敌人合宴共饮。爱与不爱的都要表现出极度的爱,恨与不恨的都要咽下心头的苦。还有自己从前为了生存做过的事,放到现在只会成为被人抨击的由头。凡事说不清对和错,只有当事人当时当刻的需求才是判断尺度,如他曾以为那些年在上阳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读书、娶妾,浩瀚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有万千智慧闪耀于书笺,像吞咽在嘴里的肉,如此肥美鲜香耐人寻味;纳妾生子为了满足人伦快乐,却因为妾儿留在上阳被人说成谄媚讨好外邦,他当初只想增强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存能力,也学会一些洞悉世间规则的本领,谁知道到头来,却因为那些往往使自己被人攻击和质疑……

“大王要听实话吗?”等歌声消失,曹翩才开口说话。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2)。曹翩知道感性大于理性的蒙承偬会在歌声里产生独有的情绪,因此他才悄悄让人在山谷间吟唱《夜当归》,虽然他知道每个人的悲喜不相通,每个人的命运不相通,至于他自己更很少能从歌曲里找到归宿。从前忙于戍边、两次以科考回上阳,只不过是为了活下去,他曾有的唯一情感涟漪只有与王太后相识的那短暂时光。他又是在乎世俗眼光的人,所以情感对于他来说非常奢侈,他随着年岁增加、王太后故世已经和情感绝缘了,逐渐讲话、做事也失去绵柔的样子。所以他问完话后,就直直望着蒙承偬等待答案。

蒙承偬点点头:“嗯,实话。”

“那末将先问大王,您还记得《山水志》这本书?”

这又是他的痛处!蒙承偬的眉毛双拢成皱,“记得。是你的君上编著,曹将军参与收集资料,本王在上阳时亦曾讲过一些关于南罗的河川地貌风情……”他顿了顿,低声问,“《山水志》成书以来,在中原民间还有人看过么?”

“当然有人看过,尤其在南缰戍边的将士们,几乎全部知道此书。且我们君上登基后,此书是尚武苑必习书目,凡升将军必有说考。”

“你的君上会这样做的。” 蒙承偬笑了笑,笑容里又多了悔恨,“他当年对我说,皇城寂寂,他每天写书是为打发时间。外人看来,著作局的郎官也就这点本领,大政之要写不出来,描述山川河流、研究道路桥梁、研学矿产水质,是旁门左道的癖好,不登大雅之堂。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3)。天下学士以儒术取宰相、卿、大夫之位辅佐君王,他们的功名全部记载在《春秋》里,反之侠士却没有这等好事。你们满朝儒生,自然看不上他写的书。你的陛下是为了打发时间,更为了长远打算,他当初只干别人看不上的公务琐事,纵然受了多少年的冷眼和讥讽,最后却为自己留下一条康庄大道。”蒙承偬说着,声音又变了,变得沙哑、晦涩。

曹翩不由再认真看了他一眼。

曹翩不久前在峰塘林西刚做了件事,又将一批《山水志》抄写发给军中每一位将士乃至兵卒。《山水志》里详细描写了南罗国与趾檀国的地貌与人情,便于战时进入南罗国境内了解其地形和百姓习惯。他这样做是担心南罗与趾檀两国现在有人趁机对鄣朝发动战争,将士提前了解地形地貌便于研究战术,更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异族与异族之间,很少有真心的,尤其是彼邻而居的国家,为了寸土也会爆发争乱。司马清庭和李垣抓住这个特点,怂恿很多栾鄣人进犯南罗边疆的子民,尤其在鄣朝割让的那块贫瘠土地上制造骚乱,现在也将目光瞄向峰塘林西和曹翩的驻军。

一些栾鄣人原本有个殷实的家底、体面的官职,但在他们入主中原后不肯听从高祖皇帝的倡议与中原异族通婚、破坏两族融合,被高祖皇帝下令全部迁到巨渡郡与南罗交界的一处荒原里,此后子孙繁衍、亦是纯粹的栾鄣人,渐渐与中原种族通婚的家族思想意识相背,导致他们反而对南罗人多了亲近心,一旦受到挑拨,他们这群人是最容易被激起仇恨情绪。

在大部分南罗人的心里,主政中原的陈氏皇族再也不是纯粹的栾鄣人,而是经过三五代通婚已经变成了混血的中原人,甚至已经全无栾鄣人的特征,只有中原人的秉性和思维。同时,大鄣朝高祖皇帝与南罗国王室先祖的恩怨还埋在南罗人的心里,所有才有后来的蒙承倥篡位也得到南罗人拥护的原因,也产生对多年在上阳作质子、对鄣朝比较亲近的蒙承偬的反感,尤其当他们看到曾经的国王陛下站在敌**马中劝说他们服从鄣朝时,他们想起“至城番役”,多么讽刺的两幅画面,竟然全由这位被赶下王位的国王描摹!

这也是为何南罗战后,王太后要先坐上王位再传位给蒙承偬的原故——缓解南罗人对蒙承偬的敌意和鄙视。当然,当初王太后是有过不再传位的打算,毕竟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但左思右想还是在半年后传了位。其中曹翩的劝解的确发挥了作用,更因为王太后发现自己得了重病,借机传位圆了自己的脸面,也考虑到当时的南罗确实需要一位亲近鄣朝的国王,虽然还有一些臣子对蒙承偬的质子身份表示担忧,但在放弃峰塘林西后得到鄣朝的庇护也是实实在在的,最明显的是趾檀国再也不敢小瞧南罗国。洱水与沧水上又出现了互渔相赠、甚至男女通婚的情形。于是一个新的南罗王庭得到暂时的安稳。这也是鄣朝乐见其成的,因为从先帝那里就有与趾檀国再次融合的计划,只是族与族之间的消弭隔阂不会在一朝一夕。

谁想到此时,鄣朝内部的叛乱又改变了南罗人的现状,首先有一些南罗人见利忘义勾结韦氏、李氏想要颠覆陈询新立的朝廷,其次是来自巨渡郡和灵州的煽动促使一些南罗人卷入中原的叛乱中。他们一边拿峰塘林西说事,表达自己对故土失去的不满,一边对国王蒙承偬亲近鄣朝表示反对。如果有人存心闹事,什么样的理由都能被说成正确的。近来还有人拿蒙承偬在上阳的妾儿说事,流言蜚语满天飞,全没有将国王放在眼里。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没人哪个种族看得起算计小利小惠的国君,喜欢算小利小惠的人也做不了大事。如今的趾檀国王正是这种人,且自大妄为,趾檀国民常常诟病,自然也有人提出要学习南罗国成为鄣朝的附庸。三人行可为师,三人行也会演变成三人各立,三人行更容易出现两两倾轧另外一个。最聪明的物种总是最残忍的。部分趾檀国民的诉求也成了蒙承偬的心病,但他又非常肯定以“仁、义、礼、智、信”为立身的儒家,养育的文官品格和武将德行,还会以“善”为根本的。他还是信奉中原文化,有源远流长的资本。

“你常说,物极必反。最坏的时候往往是最沉不住气的时候,既然外面的风声坏到这份上,何不让它再坏些,到那时也许真的峰回路转……”蒙承偬的脑海里又闪过陈询当年说的话,望着曹翩、自己内心多了份力量。

“曹将军,你和你的君上一样,遇到事总不急不躁,亦有高远眼光谋成于国。”

“大王在上阳待了很久,知道我们中原人历来喜欢不吵不闹的日子,所以也养成了不急不躁的性子。我的君上与大王有生死之交,说明大王与君上性情相投。末将就想问一问,这一次大王如此担惊受怕,是因为现在王庭里有很多人与您的政见相背?”

曹翩仍不弯弯绕绕,只觉得蒙承偬自回到南罗整个人都变了。风趣没有了、豁达也没有了,只有余下的儒者气息和瞻前顾后的处事风格。他想,一国的国王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上内心潦倒至此,可见事态严重。究竟什么样的环境让他变得如此郁气暮沉?

“唉!曹将军,从孤的母后逝去、孤的一个叔父和侄儿就处处与孤作对,孤已经查清楚他们敢这样做和李垣有关,也有司马家的幕僚潜入运南城。现在孤为了不打草惊蛇,没有对他们驱赶和追杀。想见你的君上见不到,才想到来见曹将军。”

作者有话说

第313章 第四十八章 峰塘林西(2)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