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安信侯詹水根于七月中旬因伤去世。现今是十一月,詹府刚刚出了热孝。

天气已经很冷了。詹权下职走出巡捕营时,天上落下了零星雪子。习武之人不惧这点风雪,他未想打伞。待到他在詹府门前下马,肩上已积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将马交于马奴牵走,詹权皱着眉头看向候在大门处的小厮尚剑。

尚剑打小跟在詹权身边,两人是一块儿长大的,算是詹权的心腹,如今管着詹权院子里大大小小的事务。这种等在大门处、候着主子爷回来的事,很不必他去做。

既如此,尚剑等在这里,必定是家里出了事。

当然,肯定也没出什么大事。真要出了大事,尚剑早就一路找到巡捕营去了。

果不其然,尚剑迎上来,一边轻拍着主子肩头的雪子,一边小声道:“太夫人晌午时特意吩咐了,待二爷您下了衙就去荣喜堂一趟。”荣喜堂是太夫人的住处。太夫人是先侯爷的原配嫡妻,自先侯爷去世,太夫人就是詹府内地位最高的长辈了。

顿了顿,尚剑又说:“太夫人今个儿发作了不少人,打着给先侯爷祈福的名义都送去庄子里了……便是三爷院子里和咱们院子里,也都放出去了几个……”

詹权是个孝顺的——先侯爷还活着的时候曾多番夸赞过詹权,说他是个顶顶孝顺的好孩子——其实不必太夫人吩咐,他每日里都会去荣喜堂里问安。那今日既然太夫人特意这么吩咐了,就说明肯定是太夫人那边有正经的事情需要詹权去办。

别看太夫人是农女出身,听说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经过这几个月的相处,詹权隐隐有种感觉,这位太夫人做事自有章法。太夫人轻易不会麻烦詹权,毕竟两人不是亲母子,真说起来她只是一个从未教养过詹权却忽然占住了养母名分的养母而已。

难不成太夫人想办的事情与我有关?詹权心里已经有了些许计较。

他嘴上却不言语,只快步朝荣喜堂走去,耳朵里听着尚剑继续往下说。

“按照二爷您之前的嘱咐,这府里别个些地方,我没去多打听。只说三爷院子和咱们院子,放出去的那几个,确实是平日里行事多有不妥的,或是偷奸耍滑,或是多灌了几口猫尿就敢胡说的……”尚剑说到这里,又顿了顿,语气显得有些迟疑,“至于太夫人这会儿找你,荣喜堂的嬷嬷露了些口风,应当是与静华道人有关。”

静华道人是詹权的生母,六月里看破红尘修道去了——和先侯爷去世就是前后脚的事——如今住在城外的一处道观里,静华是她的道号。那道观的环境并不差,詹权去看过,静华道人住一个精巧的小院,吃穿用度如在家时一样,出入都有人服侍。

尚剑的语气中却透着一股不自知的担心。

静华道人都舍弃一切、出家去了,难不成太夫人还瞧着静华道人觉得膈应么?先侯爷去世已有三月,没了先侯爷的庇佑,尚剑生怕太夫人转过念来要对静华道人不利。倒不是说太夫人真就要打杀了静华道人,只一点,叫静华道人日日在她跟前陪坐着,像别家的小妾服侍主母那样子,这软刀子割肉,也叫人难受,不是么?

尚剑毕竟是詹权的心腹,全然跟着詹权一条心,故而处处都为静华道人着想。

似是看透了尚剑的想法,詹权道:“莫担心。”

詹权并不觉得太夫人会对他生母不利,因为太夫人为人宽宏有度。

等进了荣喜堂,立马就有婆子迎上来。那婆子穿得体面,规矩也不错,先领着詹权进了茶房,给他倒了一杯热热的茶,就又避出去了 。这茶吃不吃的无所谓,只是詹权刚从外头回来,迎风骑马的,身上肯定带着一股寒意,他就是捧着热茶暖暖手也好。而茶房里就剩下詹权和尚剑主仆二人,詹权还能趁着这时候略略理一理仪容。

不多时,估摸詹权歇得差不多了,那先前领路的婆子便又进来,领着詹权去了暖阁。说是“领路”,其实婆子并没有走在前头,反倒是坠在了詹权身后。詹权每日都来荣喜堂请安,难不成他不认识路吗?婆子是下人,没有走在主子前头的礼。

太夫人所住的荣喜堂是府内最气派的大院子。一个暖阁都分出了好几间。两个大丫鬟领着几个小丫鬟在外间做针线,见到二爷来了,连忙站起来行礼。尚剑就被留在了外间。太夫人听见动静笑着说了句“二小子来啦”,詹权口中称是,继续往里走。

太夫人是农女出生,过了半辈子的苦日子,几个月前才知道当年被拉壮丁去打仗的丈夫其实没有死,竟然屡立战功成为了新朝的侯爷,她也因此成为了新朝的侯夫人。按说穷人乍富总会有些畏手畏脚的表现,太夫人却也没有。她一贯从容得很。

就见太夫人穿着家常的衣服,全身上下只佩戴了一样首饰,就是头发里的那根玉簪,耳朵上光秃秃的,手腕上也光秃秃的。不说别家府里的老夫人如何,光是跟在太夫人身边伺候的那位嬷嬷,因是从宫里出来的,很有几分体面,都戴着一对耳铛。

但太夫人说了,从来都是首饰去就和人,而不是人去就和首饰,她不爱戴那些零零碎碎的,那在自己家里就不用戴。难道她不戴,她就不是这府里的太夫人了?

之前还有下人因此在背地里嗤笑,说太夫人就如那狗肉上不得席面。说这话的人自然也在今日的这场整顿中被赶出去了。他哪里知道,太夫人确实不爱佩戴首饰,但真正的好东西,她用着也从容。要知道她头上固定头发用的那根簪子,是先侯爷跟着今皇打江山时搜罗到的好宝贝,据说是前朝某位丞相夫人的爱物,值了千金万金。

所以太夫人哪里是享不了富贵?她分明适应得很!

这会儿,太夫人见到詹权,不等他行礼,就道:“老二啊,你明个儿休沐,若无其他事,不如趁着这会儿城门还没关,速去城外一趟,在城外歇上一夜,明日一早把你娘……咳,把静华道人接回来。我自是明白静华道人的,她一心向道、不落俗流,这样很好。但很不必在城外吃苦啊。我已经叫人把她原先住的院子收拾出来了,偏房好生布置了下,就是一个小道场。日后道人在自家小道场里修行,自有她的逍遥。”

詹权下意识看向太夫人的眼睛,那眼睛里只有善意。

太夫人又道:“别人不知咱家里的事,咱自个儿还不知道么?当年战乱,一切都是阴差阳错。我以为先侯爷死在外头了,先侯爷也以为我死了,这才有了你娘。你娘明媒正娶进的詹府,陪着先侯爷吃了多少苦,又生下了老三。好不容易蒙受圣恩,新朝立了,咱终于过上好日子了,她哪能一点福都不享呢……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这话说得诚恳,詹权只觉得眼光一热。

他是个孝顺的孩子。既是孝顺的,那么他不仅孝顺养父先侯爷,孝顺如今的养母太夫人,自然也孝顺自己亲娘。若真能把亲娘接回府里来,他心里是极愿意的。

生怕詹权心里还有别的顾虑,太夫人又道:“老二啊,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我这做长辈的不妨再和你说些掏心掏肺的。”

詹权连忙摆出恭谨聆听的样子。

太夫人道:“若不是皇上圣明、恩及咱家,先侯爷一辈子都是乡野之中寂寂无名的一个小民。是,咱们现在是贵勋之家了,但和别的府里比,咱们除了皇上御赐的匾额,还有什么呢?有他们那样的底蕴吗?没有。有他们那样枝繁叶茂的族人吗?也没有。甚至先侯爷去了,咱们还要守孝,原先属于侯爷的人脉也不一定都能维系住。”

詹权似要开口,太夫人却知道他要说什么,阻拦道:“你也不要说什么儿子无能之类的,我心里知道你是能干的。但偌大一个侯府不能光靠你一个人撑着,咱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我觉着啊,只有咱们全家人拧成一股绳,才能把这份家业守住,才能把家业一代代传下去。”安信侯府里拢共就这么几个主子,真没必要再搞什么内斗了。

太夫人十分语重心长:“我虽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却也知道家和万事兴。”

詹权本就从来没有看不起过养母,这会儿更是觉得养母说得字字珠玑。他郑重应道:“是!母亲的谆谆教导,儿子全都都记下了。”

太夫人与詹权说话时,近身伺候的只有那位不久前从宫中赐下的乌姓嬷嬷。乌嬷嬷养气功夫极好,静静地站在一旁,就似个隐形人。然而这隐形人并不真的隐形。不到一个时辰,太夫人与詹权之间的对话就出现在了宫里,摆在了皇上的案头上。

皇上作为开国皇帝,自有一番霸气。

“家和万事兴?说得好啊!”皇上意义不明地哼了一声,心念一转不知道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眼中透露出些许不屑,“乡野老妇都明白的道理,有些人却……”

立在皇上身边伺候笔墨的大太监下意识缩了缩脖子,好似什么都没有听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