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午门事变的第十三天,也是他穿越的第十三年。
华朝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无疑是绚丽灿烂的,但是真正了解华朝历史的又有几人?而作为芸芸众生当中的一员,他当然知道华朝,知道华玄宗,知道开泰盛世,知道历史上唯一的女帝吴曌,知道李杜,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也知道犯我华朝者虽远必诛……
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毕业的成年人,知道这些知识已经足够了,然而作为明承珺,知道这些却远远不够。对于他此身的父亲,托后世小说电视剧的演绎,他于息太子明建晟最初的印象并不好,是嫉妒无能的隐太子,是一代天可汗华太宗明晏清的踏脚石。
然而,真的如此吗?
成王败寇,大抵如此。
午门之前,阿耶的名声是什么样的?君子如风,有林下之气。相处一十三载,那个做事温吞待他如父如兄的男人最终逃不过午门之劫,万箭穿心,已然身陨。明承珺苦笑,穿越并非万能,不要把古人想的太愚蠢,拥有先见之明不代表他能改变什么。不是不想改变,他也犹豫过要不要说出穿越者的事实,却在幼时亲眼目睹被村民们将他们认为被夺舍的人活生生烧死的画面之后,他才知道他的想法有多么天真。在夺嫡一事上,阿耶终归太过君子,而年龄太小的他哪怕曲线救国也没有人会将他当作一回事儿,最终结局可想而知。
也是,若不是知道历史,十数天前,谁又能想到二叔能够真的下手杀了一母同胞的嫡亲兄长?
也许,也不是没有人想到,最起码有勇无谋的四叔想到了,只不过一场乌龙宴会毒杀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激化了局势。卫征也想到了,不过获得的却是阿耶的不以为意。
只是阿耶不知道的是,明晏清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跟在他身后需要他时时关照的弟弟了……
一滴泪从明承珺的眼角滴落,他们兄弟六人,承安、他、承珏、承琅、承瑾,承瑭,除了庶长兄承安早逝,无论嫡庶,如今只剩了他和承瑾了。就在十三天前,他们已然伴着父王身陨,或许,他和五弟也是该不在了的,最起码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承珺是痛恨明晏清的,更痛恨的是他自己,为甚么他记不住午门事变的时间呢?为什么他改变不了历史?为什么事情发生后他除了逃跑外别无他法?
苍天啊——
既然无法改变,为什么会让他有上一世的记忆?
无知无畏的像历史上那样义无反顾的自刎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都说史笔如刀,青史成堆,可是那寥寥数笔,却是对阿耶太过残忍!凭什么明晏清弑兄囚父后依然是一代圣明天子,而君子如阿耶却落了这么个结局?
他不服,他明承珺不服——
从军,阿耶也从入关中,平山东,非无能之辈;从政,天下之路上,阿耶监国何从错之?
为什么后世人提及阿耶连句惋惜都不曾有之?都说,好人有好报,为父、为兄、为子,阿耶到底做错了什么!
也许,阿耶错就错在他有了明晏清这么一个弟弟,阿耶不是不好,不过他的弟弟的军功太过耀眼,半壁华朝天下,都是在明晏清带领下的神策军夺取的。作为华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元新之治的开创者,作为以不正当的血腥政变篡位成功的帝皇,明晏清自然要极力抹黑阿耶的存在,而世人总是太过健忘,与太宗的煌煌功业相比,一个死去的太子,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事到如今,他几乎已经明白历史上明承珺自刎的想法了,一方面,阿娘和姊妹们都已经被俘,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已经岌岌可危,而明晏清不可能放过作为正统的他,似乎束手就擒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说实话,要不是劫持了堂弟承乾,他根本没有一丝逃跑的可能。现在他已经开始有些坚持不下去了,三路大军已经将琅琊包围,围而不攻,并不是没有实力攻城,只不过是顾忌着明晏清的嫡长子承乾,一步步的攻克他的心里防线。明晏清一定认为此刻他就如笼中之鸟,插翅南飞,毕竟,以琅琊的存粮,硬撑他最多也就撑上大半年罢了。
选择往琅琊逃跑,并不仅仅是琅琊是他的封地,更是因为琅琊靠海。尽管他不曾改变历史,他这么多年来并不是一丝准备也不曾有。作为一个穿越者,还是一个废物的对古代无用的计算机专业,他不懂造船,更不懂蒸汽船的设计流程,不过不要小瞧古代的能工巧匠,有些事情,只是差一个支点,没有蒸汽船,大一点的设置分隔舱的帆船还是做得到的。这也要谢谢他的好二叔,作为太子的嫡长子,在他胡闹着选择琅琊作为封地的时候他可是第一个响应的,去岁他想要去琅琊游玩时也是他给自己创造机会他才得以先斩后奏跑了过去,才有了这无人知道的从城内通向海边方向的地底通道。如果可以,承珺宁愿不曾用到这些船,可是,他也庆幸他的胡闹为他争取了一线生机。在华朝的土地上,明承珺没有一丝把握从明晏清的手中逃走,可是,在这遥远的古代,公元626年,或许他能在这汪洋大海中逃生,最不济可以和伟大的航海家休斯那样穿越整个东大洋在遥远的美洲谋取一线生机。
当然,此刻承珺没有想那么多,也不曾想报仇,他只想着活着,拼尽一切的活着,不是他怕死,他只是希望,历史能给阿耶一个公平的记载。青史昭昭,那个德才兼备的男子不该落得那么一个名声。他也不奢望报仇,华宗齐祖这般人物,又岂是他能够撼动的。
这一刻,属于明承珺的复辟之路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
此刻,经过连日的奔波,明承珺一行已经逃到了他的封地琅琊。
被捆着的一身狼狈的明承乾问明承珺说:“阿兄,你要杀了我吗?”
午门之变,天下人想不到,作为记事起就长于宫中常伴帝身的明承乾自然也不会想到,若是明承乾不曾被劫持,那一天与平常的夜晚也没有什么不同。可终归还是不同的,父王在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情况下猝不及防间发动了政变,然后,刀光剑影下,一向对着他颇为照顾的堂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劫持了他一路向东。
作为杀父仇人之子,堂兄如今有可能会放了他吗?
明承乾几乎不做他想,恐惧担忧折磨的他短短十数天就褪掉了婴儿肥,从矮冬瓜变成了瘦黄瓜。
明明理智告诉他一切与承乾无关,此刻,明承珺却很难不去迁怒他,看着眼前眼眶发红的明承乾,承珺长长叹一口气。事已至此,杀了承乾又有什么用?那是失败者无能的宣泄,痛快是痛快,却一点用也没有。再说,他真的能下得了手吗?因着成年人的思维,他的几个弟弟,再加上长居宫中的秦王嫡长子的承乾和四叔家的嫡长子承瑜,哪一个他不曾哄过?
须臾,承乾听承珺说:“别怕,你很快就安全了。”
闻言,明承乾尤不相信,他惊讶发声:“阿兄,你——”
由不得明承乾不惊讶,经历了午门事变,承乾不认为难逃一死的堂兄会仁慈。是的,皇家的孩子都早熟,哪怕被困住的明承乾消息不通,他也看得出堂兄现如今如困兽挣扎,而他是堂兄活命的唯一筹码。
想起他那个狠心的父王,明承乾其实不认为父王真的能为了他放了堂兄,他从不认为政变时将他留在内廷的他对父王有多重要,他是被秦王府牺牲的那个。何况,就算他有用,大兄又不能挟持他一辈子,不是有一个词叫秋后算账吗?他能想的到,承乾不认为将他挟持在手的一直没有妥协的堂兄想不到。
所以,在大兄性命不保的情况下,阿兄真的会让他活下来吗?
承珺摇头,他看出承乾一肚子的疑问,却没有为明承乾解释的意思。这个下午,他给曾经作为弟弟抚照的少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从知晓历史渴望挣脱命运罗网而不能的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故事,将他这些年所有的挣扎一一道来,这是挑拨,也是希望,承珺他自己不曾完全挣脱这既定的命运,也不知承乾能否摆脱命定的书写在史书上的兵败自戕的废太子结局。
最后的最后,承珺是这样对承乾说的:“明日你就会获救,帮我转告明晏清,让他对东宫还活着的弱质女流好一些,我会一直在看着他。我以兄长的身份拜托你,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若是可以的话,帮我看顾一下我的母妃和姊妹。”言罢,承珺转身,“我不曾完全挣脱命运,希望承乾你可以。”这是他留给明承乾的最后一句话,然后,他在承乾的一声‘慌缪’声中离去,徒留明承乾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远,直至消失不见。
只是令明承乾疑惑的是,虽然当时他就身在琅琊郡,但是直到他身死,他也不曾得知堂哥是如何逃脱琅琊的,不知道明承珺以及他的下属伴着一千多百姓是如何一夜之间从三路大军的眼皮底下消失的。
之后,他开始不自觉的战战兢兢竭尽全力去避免堂兄所说的兵败自戕的悲惨结局,谁知最后还是徒劳无功,一如堂兄当年所说的那般走向了史书中所书的悲凉下场。很多年后,明知不可能成功还是决定起兵犯上的明承乾不期然的想到了消失不见的堂兄,终他一生,他也不知他落到这结局到底是隐太子遗留势力的挑拨,还是那个亦真亦假的离奇故事本就是堂兄真实的经历。
不过,明承乾想,若是堂兄所言为实,那他和堂兄这一生还真是可悲!
By/日辰日羲 2024.5.21开文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ps:
息太子的原型参考了李建成并进行了美化,故事的灵感也是来自于此。后续文中出现的诗人和各个角色,未必是大家想的那个历史人物,多朝代杂糅,和唐朝的历史差别很大,一切为了剧情需要。
天知道我一个二凤粉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写以李建成之子为原型的小说,就是忽然间脑洞大开若是李建成有一个穿越者的儿子能不能斗得过唐太宗?假使斗不过能不能侥幸活过玄武门?之后又该如何在唐太宗的围剿下存活呢?我本人完全不觉得李建成登基后会做的比李世民更好,也不觉得穿越者在古代一定能活得如鱼得水,只是发现这个故事很有看头,又没有这样的文章,于是忍不住动笔写了下来。思来想去,哪怕是架空唐朝,为了剧情在我的笔下去把诸如齐王李元吉般混账人物给洗白了也是一种罪过,还是架空为好。所以祁王不等于齐王,明建晟不等于李建成,华太宗也不是唐太宗,华朝更不是唐朝,就是这样。
哪怕是狡辩史册中存在春秋笔法下的为尊者讳,哪怕太多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无论如何,有些人物真的容不得抹黑,有些人物也容不得洗白。
本文就是一个架空世界的后世人穿越到他们之前一千多年的本世界不存在的华朝的故事,主角是知道历史却无法改变结局的隐太子之子,也不要太计较本文隐太子的形象是不是太过美好,一切为了剧情,狗头保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命运罗网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