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筚路蓝缕

李大姐的汇报比预想中顺利。工会吴主席虽然行事稳重,但也被“支援兄弟单位、盘活积压物资”这个兼具政治正确与实际效益的点子打动了。尤其是在听说红旗砖窑厂的工人们徒手搬砖的困境后,这位老工会干部也动了恻隐之心。

厂部那边,由吴主席出面沟通,也很快拿到了原则性的同意。毕竟,处理积压库存是后勤科的老大难问题,能通过工会渠道“支援”出去,既能完成清仓指标,还能落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当然,厂领导也强调,必须“规范操作”、“注意影响”,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于是,一项名为“第三机床厂工会与红旗砖窑厂劳动保护物资互助”的非正式项目,就在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下启动了。许蔓华作为“项目发起人”和“具体联络人”,被李大姐点名协助工会处理相关事宜。

没有正式任命,没有额外工资,只有一句“小许,你多费心”,以及一点点象征性的“误餐补贴”可能性。但许蔓华知道,这已经是目前她能争取到的最好局面。她需要的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这个平台,这个身份。

第一步,是清点核实后勤科可调剂的物资。这一次,许蔓华不再是偷偷摸摸找小赵,而是拿着工会开具的、盖有红章的介绍信,光明正大地走进了后勤科仓库。

接待她的是仓库管理员老周。小赵自那天晚上后就没再上班,厂里对外宣称他请假了,但私下流传他可能“进去了”或者“跑路了”,人心惶惶。老周看到许蔓华,眼神复杂,既有同情(觉得她也受了牵连),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

“周师傅,这是工会的介绍信,我们想核实一下可用于‘互助’的劳保手套和工业肥皂的库存情况。”许蔓华公事公办,语气平静。

老周接过介绍信,仔细看了看,态度客气了不少:“哦,是工会的事情啊。手套……泛黄的那些,之前处理了一批,库里大概还有……我查查账。”他翻出厚厚的库存账本,“嗯,还有三百多副。工业肥皂,包装破损的,还有一百来箱。”

三百多副手套!一百来箱肥皂!许蔓华心里倒吸一口凉气。这比她之前零敲碎打弄到的量,多了何止十倍!

“价格方面……”许蔓华试探着问。这是关键,直接关系到砖窑厂能否接受,也关系到这个模式能否持续。

老周推了推老花镜,为难道:“小许,这个……厂里有规定,积压物资处理,原则上不能低于成本价,但这些东西放久了,具体成本也算不清了。以前内部处理给职工,是象征性收点钱,算是福利。现在对外‘互助’……这价格定多少,得请示科里领导,可能还得厂办批。”

许蔓华理解其中的关节。定高了,砖窑厂不接受,互助无从谈起;定低了,容易被人质疑是“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个微妙的平衡。

“周师傅,您看这样行不行?”许蔓华早有准备,“我们不以‘销售’的名义,就以‘残次品折价调剂’或者‘废旧物资回收’的名义进行?价格可以参考废品回收价,或者由双方协商一个远低于市场价、但略高于废品价的‘象征性互助价’?这样手续上可能更简便,也符合‘互助’的精神。”

她再次巧妙地将“买卖”转化为“折价调剂”和“互助”,避开了最敏感的价格红线。

老周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说法似乎可行,点头道:“你这个想法有点道理,我向科长汇报一下。”

经过一番沟通请示,后勤科和工会最终达成了一个模糊的方案:物资按“报废品折价”处理,具体价格由工会与接收单位协商,最终报后勤科备案,款项走工会账户,专款用于后续类似的“互助活动”或职工困难补助。这实际上给了许蔓华一个价格谈判的区间和运作空间。

解决了货源和定价机制,下一个难题是运输。厂里的卡车都是为生产服务的,不可能轻易调用给工会搞“互助”。

许蔓华想到了父亲以前的老关系。她找到厂运输队一位姓刘的老师傅,父亲曾帮他解决过家里急事。许蔓华提着两瓶水果罐头登门,说明了情况,不是为私利,是为了工会的“互助”活动,希望能帮忙想想办法。

刘师傅感念旧情,又听说是做好事,私下答应,下次运输队有车去砖窑厂那个方向附近送货时,可以“顺路”捎带一下,象征性收点油钱。运输问题,也算找到了一个非正式的解决途径。

当许蔓华再次来到红旗砖窑厂,找到王主任,不再是背着帆布包的小贩,而是代表着第三机床厂工会时,王主任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哎呀!许同志!欢迎欢迎!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大个厂,还能想到我们这小砖窑!”王主任热情地握着她的手,脸上笑开了花。

当许蔓华说明来意,提出可以提供三百副手套和五十箱肥皂(她谨慎地先报了一部分,试探需求),并报出那个远低于市场价、但比之前“处理价”稍高一点的“互助价”时,王主任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这个价格,对于计划外采购极其困难的砖窑厂来说,依旧是天上掉馅饼!而且,是通过正规的工会渠道,来源清晰,用得放心!

“太好了!许同志,你可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王主任激动不已,“以后还有什么别的,只要能搞到,我们都要!”

第一次正式的“互助”交易,在许蔓华多方奔走、层层沟通下,顺利完成。三百副手套和五十箱肥皂,由刘师傅找的“顺风车”运抵砖窑厂。砖窑厂将款项通过公社信用社,汇入了第三机床厂工会的账户。

整个过程,手续虽然算不上完全规范,但至少表面上看,合理合规,充满了“工人阶级互助友爱”的光辉。

许蔓华没有从这笔交易中直接拿到一分钱。但是,通过参与整个过程,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通了从厂内物资到外部需求的合规渠道,更重要的是,她在工会和后勤科那里,初步建立了“能干、靠谱”的形象。

李大姐私下塞给她五块钱,说是厂里给的“误餐和交通补贴”。钱不多,但意义非凡。这是她第一次通过提供组织协调服务,光明正大获得的报酬。

晚上,她回到医院,父亲已经能靠着枕头坐起来喝粥了。她把那五块钱拿出来,放在父亲手里。

“爸,你看,这是我帮工会做事,厂里给的补贴。”她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许根生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看女儿虽然疲惫却眼神清亮的脸,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欣慰,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他或许不完全清楚女儿做了什么,但他能感觉到,女儿走的这条路,似乎和之前不一样了。

许蔓华坐在窗边,看着城市的灯火。第一次“互助”成功了,但这只是开始。如何将这个模式常态化?如何拓展更多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如何在合规的框架下,为自己争取到更可持续的收益?

她知道,筚路蓝缕,才刚刚开始。但这一次,她的脚步踩在了更坚实的地面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