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我拖着行李去了养生馆,然后住了一天,第二天参与店铺的日常运营。
工作日的养生馆空荡荡,何况下雨。之前来的两天,早晨偶有老爷老奶在门口驻留,拉拉二胡唱唱歌什么的,但他们只是把门口的小广场和河当公园逛,并不消费。
店里除我只有一位常驻店里小哥。小哥见我在店里转悠,试图找些事做,怀疑地问我,我的上班时间是哪几天?
我说我不上班,我搞线上运营,只是还不熟悉品牌来线下跟一下看看。
小哥有很多的槽要吐。见我如此游离,小哥似乎感到安全,对我敞开了心扉。
和小哥聊了大半天,再加上昨天开会时向大家打听,我对这个初创公司有了初步了解。
这不是一个完全的初创公司。
他们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家传中医家族(当然,到这一代可能无法保持这种纯洁的家传方式了),开着三家门诊部(两家还能刷医保)和两家养老院,初创的只是保健品这一部分的业务。保健品是通过家传药方减量研发的,起了一个年轻化的名字,是集团里的子公司。
他们家在近现代有一位非常优秀,非常有成就的老中医(上一代当家人),二楼的墙上贴满了他的荣誉。他是上海黄埔区的名老中医,极擅长头部针灸,独门技术获得了一块非遗牌匾,两家养老院都是阿尔兹海默症专项的特殊养老院。他生前还是我校另一附属医院的教授,在欧洲多国访学授课,也援助过非洲,上海市还为他的事迹和成就专门出过一张纪念邮票。
总之,二楼的那面墙看得我十分惊叹,确实是一位非常非常了不起的老教授。
集团的大老板,他家新一代的当家人,陈总,是这位名老中医的孙媳妇。她看起来四五十岁(我很不擅长判断年龄),是个温州人,据说除了医学以外还经营着一些其他业务。
陈总是一位挺有人格魅力的女子。她很外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且很有气势。一个小姐姐说,陈总是直播鬼才,说话像她这样坚定信心,有感染力的人是很少见的。让我这样说:她身上散发着霸总的气质。
而我们的馆长,她的合伙人,是一位开广告公司的媒体人。宣传行业压力大,氛围也很紧张,之前馆长有双相史。偶然接触了这边,身心健康得到了很大改善,于是觉得这项事业很有意义,决定从此换一种生活方式。
据我听到的八卦说,馆长看中陈总的家传好东西,陈总欣赏馆长的媒体背景,于是她们一拍即合,这个新养生品牌就诞生了。
第三位合伙人也是影视圈出身,就是那位开会时cue流程的小姐姐。一些员工也是馆长从她的广告公司派来的。这个养生馆的项目以馆长为核心,因为她是那个把所有人串起来的人。
虽然馆长交友广泛,但她好像并不那么擅长人员管理。我很怀疑她之前是没怎么做过甲方,她的气质是一个很nice的乙方小姐姐,说不出重话,缺少一些坚定果断和条理性,也不擅长给员工强硬清晰的指令。此外,这个班子刚刚组建一个月左右,还没有配齐稳定合适的人员。有几个员工是亲戚,馆长的爸爸妈妈也在店里帮忙。
这也是驻点小哥着重吐槽的部分。小哥的工资是六千块,最开始也是朋友帮忙来的,一周上半周的班。可上了没两周,朋友觉得这里的混乱和低效使她内耗,于是跑了,小哥不得不一周全上。作为唯一的常驻店员,他要负责泡茶,后厨,盘货等馆里的一切杂活。馆里还没有章程,大家对店里的东西随意支取不告诉他,他还和馆长的妈产生了矛盾。
小哥是学拳的,跟过一位山上的师父,会带人练武术,全职前也另有其他工作。小哥表示他是作为朋友帮忙来的,但这里的人把他当勤杂工和服务员对待,可要是当杂工吧,又只给六千块钱却指望他干大管家的工作。
小哥已经在寻找下家了,和我说要跑路。
小哥:你想想,谁家好人带爸妈上班啊?
小哥:快逃,没什么说的,快逃!
22号补这一篇时,小哥已离职一周。
馆长和小哥各执一词。小哥说他不想干了,馆长说小哥不行,干不了,开了。
我想,这种罗生门的事我是无从打听的,想来是一个漫长而纠葛的故事。
但是,虽然入目所及一片混乱,但她们确实已经做出了产品。而且产品挺不错。
可能由于双方都带资,确实在前期投入上比较挥霍。用小哥的话说,“简直是烧钱陪馆长过家家”。
产品的用料确实很足,一份分量很大。当然,价格也十分小资,是我自己绝不会购买的那种类型。但挥霍的另一面是慷慨,店员会互相使用店里的产品调理身体。
我从馆里拿了一个助眠的枕头,里面是一大包中药。用了两天我觉得对我没啥大用,馆长说如果有安眠药服用史,要一周后才会起效。不过两天后我就恢复了安眠药,和枕头一起用。也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基本稳定。
班子成员会互相泥灸。
馆里日常煮养生茶卖,店员随便喝。
几种养生茶里,我最喜欢他们健脾祛湿的茶,每天都猛猛续好几杯,我认为非常好喝,特别好喝,极其好喝。另一种夏日常驻的茶,酸梅饮,就比较一般,长了一杯没再续。但我的中医朋友说之前的酸梅饮也配得极其好喝,但这批不知为啥味道变了,口感有点涩。
他们也还有其他一些优点和可取之处。但是我写累了,下回再写。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