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自从继位那天起,就没有松懈过半分,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治理国家,不断壮大国力,同时还多方面发展军事力量,其根源之一,便是他牢记多年来的突厥之辱。
突厥是中国历史上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出现在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的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集团。
六世纪中叶(约公元550年左右),突厥人建立起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突厥汗国,后因隋的分化离间,分裂为东、西突厥。
大唐立国之初,为争取突厥的支持,高祖李渊一直采取卑屈迎合的政策,甚至对突厥称臣纳贡。尽管如此,突厥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侵扰中原,统治者实力尚弱,无可奈何,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李世民多年来隐忍不发,备受耻辱,只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在他心中,早已将消灭漠北霸主——突厥,定为外事第一要务。他继位后励精图治,日以继夜地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并为消灭突厥制定了一系列军事策略。
他所等待的,只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天赐良机,助他稳操胜券,一举功成。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这个时机终于到了,突厥的实力由胜转衰,开始呈瓦解之势。十一月,代州都督张公瑾阐述了应立即出兵突厥的六大理由,包括:
一,颉利可汗暴虐,诛杀忠良、包庇奸佞,导致人心涣散。突厥的精神领袖实际上只剩其驸马 白云无边一人。
二,颉利可汗众叛亲离,其统治下的回纥、薛延陀等部皆反。
三,颉利、突利二可汗矛盾重重,互相猜忌,突利可汗已无法在彼容身,答应与唐里应外合。
四,塞北霜旱、粮食绝收、士气低落。军队里全靠白云无边一人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才不致军心瓦解。
五,颉利可汗一向重用的胡人反复无常,到时必然生变。
六,在突厥生活的中原人非常多,而且已形成比较强大的势力。只要唐军攻打突厥,他们必然会与唐军相互呼应。
李世民认同张公瑾的出兵提议,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月,任命并州总管李勣、兵部尚书李靖、灵州大都督薛万彻、华州刺史柴绍四人统帅共十余万大军,分兵出击突厥。
不久,捷报频传,突厥铁骑在多处连连失利,但是驸马白云无边和公主阿史那逸真率领的突厥主力部队尚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二月,李世民又命李靖带骑兵深入突厥腹地,白云无边苦撑不住,于阴山大败,公主阿史那逸真战死,颉利逃往铁山,白云无边率领剩下的数万余众紧随其后,赶往铁山护主。
颉利此时别无他法,只好派执失思力入见谢罪,请举国内附,自己入朝。
执失思力退下后,李世民留朝中诸大臣一起商讨当下局势,研究对突厥的下一步战略战术。
李世民首先发问:“各位,对于颉利派执失思力来我大唐请降这件事,你们是怎么看的?”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追随李世民出生入死,久经沙场的老将和跟着李世民平定天下,创国立业的谋臣,自然不甘心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有利局面白白断送。
张公瑾喊道:“陛下,颉利向来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他是不会真心归降大唐的!”
魏国公房玄龄也一改往日的老成持重,急切地站出来:“ 我们不能放弃这次可遇而不可求的千载良机,就这么随随便便接受颉利的请降啊!陛下您料事如神,应该早已胸有成竹了吧?”
李世民若有所思,好像没有听见房玄龄的话一般,只是目光涣散地盯着殿外凝神。直到听见长孙无忌的咳嗽声,才回过些心神:“投降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他无非想拖延时间,等到草青马肥,就会乘机逃入漠北。若放这数万铁骑逃往漠北,一旦和当地部落联合,休养生息,势力必然有所恢复。如今大唐与白云无边之间有杀妻之仇,白云无边断然不会善罢甘休,以他的坚毅个性,一定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争取为阿史那逸真报仇。到那时路途遥远,咱们再妄想千里迢迢去扑灭势态发展,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那我们还等什么,事不宜迟,速速杀将过去了事!” 公孙武达人如其名,讲话向来带着几分莽夫之勇。
李世民扫视了一遍众人,眼神如夜晚的星辰般明亮幽远。“在场的诸位有许多是昔日秦王府旧人,想必都见过白云无边吧?此人精通兵法、谋略,洞悉时局,绝非好对付之人。此次,他于阴山败北,是因为长时间以来拜颉利多方拖累。在诸多内外不利的情况下,他都能保住突厥铁骑的核心力量,撤下来几万突厥精锐,已实属不易了。听说他这几日正在积极备战,单等请降不成,我军前去,便会组织突厥军大力反扑。我担心,一旦他调整好军队士气和状态,开始和我们硬碰硬,即使我唐军最终会取胜,也将伤亡惨重,代价不菲。这种赢法,实非我愿。”
“陛下,那您看,该怎么办呢?” 兵部尚书李靖等人深知白云无边与靖贵妃的过往,当下听李世民聊起了白云无边,谁都不便先讲什么,只想听听李世民的主意。
究竟李世民有何良策,且看下回分解。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