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宫隆之《小早川隆景》读后感(一)】
最近都没有更新这边。手头虽然有几本书,但看着太费劲了(现在AI已经很方便,电脑上的文字翻译起来轻轻松松,反而纸质外语书读着不容易)。再加上有别的事怠慢了……总之绝不是偷懒。
这几天,我终于开始啃这本江宫隆之写的历史小说《小早川隆景》。目前看着不错,遣词造句比童门冬二那本复杂一些,也可以用来巩固日语水平。一些细节处也能感觉到作者是查过资料的,没有图方便就一味采用通说,这点,从没有用元春的妻子新庄局是个丑女中就能看出。无奈的是三矢之训和元春隆景打雪仗还是写进去了,这也没办法。这两个通说太出名了,基本到了“你要说隆景吧!那赶紧说说那个,就那个!”的程度。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作为本土作家的弊病(对于外国读者而言,这两个演绎性质的通说的知名度并不高,可以理所应当地不写)。
另外,读本书时,稍微感到了历史小说的妙处。以前总觉得看历史小说不如传记文学,但对于只剩下骨头的历史来说,作者往里面填的肉的部分才是重中之重。
然后,对于描绘尚未有定论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小说而言,它就像科幻小说一样,是具有时效性的。我曾看过一些上世纪的科幻小说,里面描绘的事物在如今看来是伪科学。换言之,当时的科学幻想,一段时间后就成了奇幻乃至伪科学者的呓语——尽管不能脱离时代看问题,但单从文章本身来说——是的。
对于没有定论的历史也一样。前段时间我试着看了司马辽太郎写的战国,有点看不下去,原因就是他用的说法有些随着近年的研究已经被推翻了,以我的视角看,就是肉填得不错,但骨头本身已经稍稍风化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好在手头这本书成书时间还蛮近的,2007年……好吧,也并不是太近。
说到文章本身,一言以蔽之……呃,感觉作者是隆景受腐唯。
说得更具体一点,这书有点像大河剧剧本。感觉隆景从没有主观地想要做什么坏事(或者,有损正直形象的事情),有时候甚至笨笨的。哥哥元春都能读出来的父亲的阴谋诡计,他听到了还很惊讶“啊!是这样吗?” 但你要说可不可爱嘛……
对不起,真的很可爱。
另外,对着年表读书也能发现些作者推测的地方。譬如元就杀吉川兴经父子与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督是在同一年,作者解释为元就自这时起逐步推进自己的野心……可以活用于未来的创作。
【杂七杂八】
·隆景的甲胄
起初是在哪里看到说《防长古器考》里有隆景使用的甲胄图,脑袋一热就买下来。结果没想到这么厚这么重,邮费比书还贵……
还有,古日语看不懂啦。只能看看图示。图示就只有一套甲胄……有点亏噢?
隆景的甲胄,笼手(手甲)的手腕处的确有漂亮的花边。在兜(头盔)的正前方,写有“八幡大菩萨”的字样。
·关于家臣的出奔
众所周知,隆景最后将秀吉妻子宁宁哥哥的儿子秀秋作为了养子,就是后来的小早川秀秋。那时秀秋自己带了家臣团,隆景原本的家臣团一部分随着隆景隐居去了三原,后来隆景去世,他们回了毛利家。但最后有许多出奔了。一种说法是他们不满被视作外样,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关原一战后毛利家所领由十国削减至两国,没法再养那么多家臣了吧。复杂的连锁反应。
【江宫隆之《小早川隆景》读后感(二)】
然后呢,一直拖到最近才将本书看完。因为我的日语水平嘛……直接看日文会非常慢!前面坚持啃生肉了一阵子,最后还是没办法,后半一页一页地靠翻译软件看了。总觉得有点没原则,但没办法!因为手头的书已经堆的足够多了!
说回书的内容。书本身我可能只能打三星,因为写隆景的书四分之三都是在毛利元就生前让我很难受。虽然是隆景的父亲显而易见地影响了隆景人格的形成,但涉及到他的故事主角就不是隆景。相当于我读了大半部《毛利元就》!(对于元就,我甚至有点抵触心理在,总觉得隆景过于重视毛利本家就是被这位伟大的父亲矫正的结果)
“尼子的逆袭”一章中,出现了之前提到的须须万城攻防战,但没用那个看见女人的传说故事。
然后,到最后四分之一,终于到了备中高松城,再来四国平定。看得就比较舒服了,嘻嘻。秀长说“辅佐役的辛苦,我也很明白”,可以嗑一口。不久秀长去世,猴子唐突开始侵朝,不嘻嘻。喜欢隆景是一回事,日本人大书碧蹄馆侵朝军大获全胜是另一回事。后面页数又少,进度相应的就加快了。体感就是:隆景,很忙!隆景,超级超级忙!虽然他确实被该死的猴子搬来弄去的(顺带一提这两天也入手了一本讲战国武将死因的娱乐性书籍,其中隆景那几页写他是劳碌过头最后中了风——符合我对他一贯的认知,没有任何意外的地方)。
另外一点是,或许因为是翻译器看的,又或者书的作者水平确实不行,再或者历史小说就应该是这样——读下来我对除了隆景之外的人物都没什么感情(隆景……也不好说是不是印象的迁移)。
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1.隆景在被派去朝鲜送死时候,死猴子同时期在疯狂造人;
2.小早川秀秋成为隆景养子。一年后秀次事件发生(需要查证!之前读的书中说秀次事件中秀次的妻妾先在秀秋那里住了一阵,后来才遭传唤,纷纷被杀)
3.征朝期间,乃美宗胜染病。隆景请人带他回国,同年去世。两人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这本书就此封袋。接下来打算看光成準治的书籍,其中似乎有客观批判内容(我疑心是抱着类似易中天翻案的心态写的,但后面的参考文献确实十分详尽),容我看看再说。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