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宰相孙女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新法废除。

这年隆冬,北风卷着白毛雪刮向汴京城外的丰收村,丰收村村口有两条路,一条直通村庄,另一条延伸向半山腰的静缘庵。

静缘庵地处偏僻,香客稀少,庵里除了靠几个老尼姑种田贴补生活外平时也兼做福田院。【注1】

寄居在静缘庵里的除了孤寡老人和流民外,还有一对前几天刚来的姐弟。

这对姐弟自称是江宁人氏,来汴京寻亲未果,小娘子又染上了时疫,走投无路只好暂住在静缘庵里养病。

几个流民听说这对姐弟出身名门,忍不住好奇议论他们。

“听说王家小娘子已经病了快半个月了,一直未见好,也不知道能不能挨过这个冬天。”

“估计快不行了,昨儿我听妙善师太说,要给小娘子准备后事呢。”

“也真是可怜,明明是名门大户人家出身的小娘子,怎么会流落到这种地方来。”

“这个王家小娘子到底什么来历?”

“据说好像是京城大官的远房亲戚。”

“我怎么听说是江宁府书香世家的小娘子。”

“他们姐弟二人大老远从江宁府跑到汴京城来做什么?”

“听说是家道中落来京城投奔未婚夫家,结果却被退了亲。”

“王小娘子真可怜,退了亲的女子就算条件再好,怕是也嫁不出去了。”

“还提嫁人做什么,王小娘子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唉,真是可怜哪。”

窝在角落里正就着一只破口的陶碗喝稀饭的周婆子忍不住撇了撇嘴角,这帮流民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居然还有心思同情别人。

“什么东西这么香?”瘸了一条腿的流民王大崔耸起鼻子嗅了又嗅,早上填进肚子的一碗稀粥早就消化干净,变成了一泡黄尿。

推开柴门进来的张二嫂听见这话下意识把藏在身上的一只红薯捂得更紧了些。

“张二嫂,你又从灶房里偷偷带什么好吃的东西回来了?”王大崔不仅鼻子灵,眼睛还尖,一下就看见张二嫂身上掖着什么宝贝。

张二嫂皱皱眉:“没啥好东西,一个红薯而已。”

“红薯啊,虽然吃多了容易放屁,但比稀饭可饱腹多了。”王大崔舔了舔嘴:“张二嫂,还有多的吗?分我半个吧。”

“没有!”张二嫂断然拒绝,这个红薯是她给庵堂后厨帮工省下来的口粮,想着两个孩子早上都没吃饱就偷偷藏起来带回。

张二嫂背着身子将红薯掰开分给蜷缩在草堆上的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张二嫂心里难免苦涩,王小娘子可怜,自个孩子又好得到哪儿去。她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孩子出来逃难,仅靠这福田院救济,吃不饱也穿不暖,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

“阿姊——”隔壁传来男孩凄厉的呼喊声,紧接着是碗盘的碎裂声。

张二嫂吓了一跳,难道是王小娘子殁了?

隔壁本是柴房,因王小娘子感染时疫,静缘庵的老尼便将她隔离在此,平日里几乎没人敢靠近柴房的门,都怕被感染。

王家小郎君跑到柴房门口,放声大哭:“快来人哪,救救我阿姊——”

一屋子的人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要主动出去帮忙的意思。寒冷、饥饿、贫穷早就把人性中的善良同情磨灭了,在生存面前自保才是唯一的选择。

张二嫂咬咬牙,那孩子的哭声让她动了恻隐之心,王家姐弟比自己的孩子大不了几岁,将心比心她又怎么能忍心见死不救。

在众人或不解、或嘲弄、或好奇的目光中,张二嫂还是挺身站了出来。

漫天飞雪中,衣着单薄的王家小郎君犹如枝头一片干枯的叶子,摇摇欲坠。这个原本五官清秀、皮肤白皙的孩子饿得两颊凹陷、瘦骨嶙峋。过去这半年,祖父母接连亡故,姐弟俩投亲无门,流落街头。如果不是蔡府的门房多了点怜悯心,将他们扔在这静缘庵门口,他跟阿姊怕是早就冻死在了汴京城里。

“小郎君,快进屋去,你看你都快冻僵了。”张二嫂上前将王小郎君搂在怀里,推进了柴房。

孤立无援的王小郎君因为张二嫂一句暖心的话彻底破防,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下跪哀求:“婶子,求你救救我阿姊。”

“快,快起来,婶子受不起。”张二嫂扶起王小郎君,替他擦去脸上的泪水,叹气:“婶子不是神仙,你阿姊能不能活下来得看天意,看她自己啊。”

王小郎君狠狠抹去脸上的泪水,点头:“我知道,阿姊说过,尽人事,听天命。”

张二嫂在心里暗赞,书香门第养出来的小郎君果然跟他们这些种地人家的不一样,才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了。

王小郎君将张二嫂引到草垛边,躺在上面的王小娘子已经多日滴水未进,苍白的脸上泛着青,眉宇紧蹙,嘴唇干燥得起了皮,瘦弱的躯体被一层破棉絮紧紧裹着,像一具了无生气的尸体。

张二嫂上前探了探王小娘子的鼻息,还好,还有呼吸,再用手背试了试她的额头,有些烫,便转头对王小郎君说:“小娘子已经几天没进食了?”

“三天了。” 王家小郎君哽咽:“婶子,阿姊是不是快要死了?”

张二嫂宽慰他:“别怕,你阿姊只是发烧,只要还能喝下水就不会有事。”

王小郎君赶紧从一旁的陶罐里倒出一碗水来递给张二嫂,张二嫂摇了摇头,说:“这水太冰了,最好弄点热水来。”

王小郎君为难地看了看四周,眼前这间茅草屋甚至不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三面干打垒的泥巴墙已经斑驳脱落,看起来摇摇欲坠,有坍塌的趋势。屋顶的茅草也稀稀疏疏的,北风一刮,冷空气飕飕往屋内乱蹿。

张二嫂心里把静缘庵的老尼姑骂了一通,天寒地冻把两个孩子关在一间连火塘都没有的柴房里摆明了是想让他们自生自灭。

“我去灶房弄点热水来。”张二嫂说完就跑了出去,出门前还细心地替他们掩上了柴房的门。

王小郎君跪坐在王小娘子身前,使劲搓着他阿姊冰凉的手,哽咽道:“阿姊,你一定要好起来,别丢下我一个人,我害怕……”

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阿弟的呼喊,王小娘子眼睫微微颤动。

柴房的门被再度打开,一阵寒风随之卷入,王小娘子的身体蜷了蜷。

“水来了。”张二嫂捧着一碗还带着热气的米汤过来,笑着说:“灶房的锅底还剩着一点米汤,我掺了点热水,给小娘子喝下去垫垫肚子,驱驱寒。”

王小郎君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点头道谢。

王小郎君将他阿姊从草垛上扶起来靠在自己身上,张二嫂用勺子一点一滴将米汤送进王小娘子的嘴里。一开始灌进去的热汤全都沿着嘴角淌了下来,慢慢的王小娘子就有了反应,开始张嘴主动吸吮汤汁,就像沙漠里即将渴死的人遇到甘露一般狼吞虎咽。

王小娘子的变化令张二嫂和王小郎君很受鼓舞。

给王小娘子喂下半碗米汤后,张二嫂便停下了手,说:“先喂这么多,一下吃进去太多,我怕小娘子受不住会呕出来。”

王小郎君将阿姊放平躺好,随后起身含着泪向张二嫂行了一个大礼:“多谢婶子救了我阿姊一命,请受我一拜。”

张二嫂唬得差点跳起来,赶紧上前阻止:“小郎君折煞我了,只是一碗米汤,实在当不起你这样大的礼。”

“不,婶子,你受得起。”一把涩哑的声音从旁传来。

张二嫂诧异回头,赫然发现王小娘子居然睁开了眼,那双眼睛像是浸泡在水中的黑葡萄般乌亮清澈,令整张病恹恹的脸都生动了起来。

“阿姊——”王小郎君扑倒在王小娘子身前,又惊喜又不敢置信,泪失禁一般哭得稀里哗啦。

王小娘子强撑着欠起上半身向张二嫂行礼:“婶子,多谢你救我一命。”

张二嫂将王小娘子按下躺平,眼湿湿地说:“我什么都没做,就是给小娘子你灌了两口米汤,当不起,实在当不起。”

注意到王小娘子干裂起皮的唇,张二嫂又说:“小娘子你病了这么多日,一定饿了吧?我去问师太借点米给你煮点稀饭吃。”说完也没等王小娘子点头转身就跑了出去。

真是个热心又善良的好人,王文茵舔了舔干燥的唇,张二嫂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姐弟的真实来历,单凭一腔冲动就对他们施以援手,而他们的族亲和那些曾受过祖父恩惠的人却将他们如老鼠般赶到大街上,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阿姊,你昏迷了好多天,我真的很怕你会死掉。”王小郎君抽抽嗒嗒,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王文茵虚弱地抬起手揉了揉阿弟的颅顶,嘴角牵出一丝干裂的笑:“别怕,阿姊已经没事了。”抬眼看了看四周,问道:“阿弟,这是哪里?”

“这是静缘庵,是蔡府的门房把我们送来这里的,他说这里是福田院,可以容留我们。”王小郎君咬着牙说:“阿姊病倒后蔡府的仆役就把我们赶出了门,我去找过二姑母,她却避而不见,只叫下人拿了几两银子将我打发走,完全不顾我们的死活。”

王文茵闻言淡笑一声,树倒猢狲散,现实中人多是落井下石,极少雪中送炭。

半年前,旧党宰相司马相公当朝废除新法,二姑母的夫家蔡氏兄弟果断背叛了祖父和他的新党,厚颜无耻地投靠了旧党。

新法废除后没多久,罢相贬官的祖父郁愤而终,王家家道从此一落千丈。曾经受过祖父恩惠的人一个个倒戈相向,纷纷与王家划清界限。

蔡家也遣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委婉提出当初与祖父口头约定的婚事实属玩笑话,做不得数,既然祖父已驾鹤仙去,那么这件事也就当作没发生过,双方家人可自行安排儿女的婚嫁,从此互不相干。

这封退婚信着实把祖母吴氏给惹毛了。

心高气傲的吴氏早就对首鼠两端的蔡家心生不满,有意将孙女王文茵这桩指腹为婚的亲事悔掉,却不想被蔡家捷足先登,不但落了王家好大一个面子,还对王文茵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于是,心怀不满的吴氏便带着王文茵姐弟前往汴京对蔡家发难。

谁曾想吴氏到了汴京才知道蔡家长兄因背叛新党已被谏官弹劾,贬去了成都。

气急败坏的吴氏经过这一路的折腾,又感染了时疫,没过多久就病逝了。

吴氏过世后,王文茵也感染了时疫,她的二姑母担心夫家会因娘家的事迁怒自己,狠心将病得奄奄一息的王文茵和她阿弟一起赶出了蔡府。

许是命不该绝,在病入膏肓、不省人事的这段日子里,王文茵竟然魂穿太虚,穿越去了一千年以后名为“现代”的后世。在那里她不仅见识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也了解到现代女性跟她所处的北宋朝女子有多么不同。

现代女子不但可以跟男子一起上学堂,还能参加科举,当官营商。她们不必依附于男人,婚姻更不是她们唯一的奋斗目标,女子可以结婚,也可以终身不嫁。

虽然现代女性依然会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但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财务自由,那便能掌握自己人生的决定权,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这段神奇的经历给了王文茵面对绝境的勇气,她拍了拍王小郎君的手,乐观地说:“既然没死,那就好好活下去。”

“可是阿姊,我们现在身无分文,祖母也已经不在了,要怎样才能好好活下去?”王小郎君很是犯愁。

王文茵脑海中闪过无数现代人写的重生穿越文,不禁哑然失笑,自我嘲解道:“用后世的话说,这就叫重生后的地狱式开局。”

王小郎君瞠目结舌:“阿姊,你在说什么胡话?什么后世、重生,什么地狱、开局的?我怎么一个字也听不懂。”

王文茵意识到她在太虚幻境中经历的事即便说出来也不会有人信,便含糊其辞道:“阿姊的意思是咱们有手有脚,再多的困难都能被克服。今后,咱们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很好。”

王小郎君眨眨眼,阿姊这话听起来怎么怪怪的,感觉她大病一场后跟变了个人似的,浑然不似从前那般软弱缺少主见。

“稀饭来了。”张二嫂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抹邀功的笑容:“我好说歹说才说服了妙善师太赊了我一小把米熬了这碗稀饭,小娘子快趁热吃了吧,吃饱了才有精神活下去。”

原来张二嫂进门前听见了姐弟二人的对话。

王文茵在王小郎君的帮助下支起上半身靠墙坐好,接过张二嫂手里的陶碗,用筷子捞起沉在碗底的几粒米,小心翼翼地拨进嘴里,仔细咀嚼,诧异地抬眸:“这是占城稻?”

“咳咳,这是小禾谷,口感不如大禾谷那般好,庵里给我们吃的都是这种籼米,粳米师太都留着自己吃呢。”张二嫂歉疚地说:“小娘子出身富贵,以前怕是没吃过小禾谷吧?”

小禾谷就是占城稻。占城稻是籼米,口感不像粳米那样香糯可口。【注2】

王文茵摇了摇头:“不,婶子,这籼米是好米,只是你打开的方式不对,只需换一种做法它的口感将远胜粳米和糯米。”

“啥?啥叫打开方式?”张二嫂听得糊涂,不过倒是听懂了后半句话:“这小禾谷还能比大禾谷好吃?”

王文茵点了点头,双目灼灼:“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注1】福田院就是北宋的福利院,前身是唐朝的悲田院,专门负责收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人,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还会提供免费的救济和补助。(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注2】占城稻是从占城国(今属越南)引进的一种水稻,虽然是水稻,占城稻最突出的优点却是耐旱,此外还有耐瘠薄,不择地而生,不像粳稻那样要求较高的水肥条件等特点??。除了耐旱,占城稻生长期短、成熟早、结粒快,一年可以两作甚至三作。比起宋朝传统的农作物糯稻和粳稻,占城稻的广泛种植提高了水稻的年均亩产,令百姓得以“岁岁足食”,并促使宋朝人口突破了唐代巅峰的八千万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而占城稻的推广大使正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派遣使者从福建取三万斛占城稻稻种,推广到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地。与此同时,宋真宗还亲自在皇宫内的玉宸殿示范如何种植占城稻,并赋了一首《占城稻颂》,以颂扬占城稻的丰功伟绩,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从皇宫到乡野的占城稻推广运动。不过,跟大多数速成品一样,占城稻最大的缺点就是口感不佳。贵族们甚至认为这种米不可食用,就连朝廷征税都不收占城稻米,只有贫贱的百姓为了填饱肚子才不得不勉强用它果腹。(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一章 宰相孙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