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厮被哄得和什么似的,恰好里头有人出来说可以让他们进去了,他连忙亲自引了人往里头走,一路送到二门上。
纪宁之前只跟着进过杂物房和下人房,这还是第一次看见许府的内部。
比起村里头的土砖土瓦,许府当然是繁华的,脚下是青砖墁地,砖块缝隙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见一丝杂草,穿过一道月亮门,眼前豁然开门。
没有雕梁画栋,但建筑也颇为讲究,廊柱门窗都漆着匀净的枣红色,窗棂上糊着雪白的桑皮纸,院子里点缀着零星花木,偶有穿着夹袄的丫鬟捧着东西经过,步履轻盈,活色生香。
连带着纪爷爷都束缚了,手脚轻慢地跟在小厮身后。
倒是纪宁更自在一点,还有闲心四处观察,这处应该是前院,来往的小厮比丫鬟多。
“喏,就在前头的抱厦厅里,少爷们都在。”引路的小厮指着前方一处厅堂,压低声音,“几位哥儿正为拼那木马较劲呢,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厅堂大门敞开着,离得还有十来步,就听见里头传来少年人清亮的嗓音,夹杂着几分焦急:
“王兄,你这块安错了!瞧,这榫头明明该朝里的!”
“胡说!我昨日试过的,这般才能卡紧……哎哟,还真让你给说中了!”
“哈哈,我说你今天怎么拼得这么熟练,感情昨天已经偷偷练过了。”
一阵善意的哄笑声传来。
纪宁和纪爷爷对视一眼,听见里头他们玩得投入,心下多少有些安心。
引路的小厮在阶下停步,扬声通报:“少爷,做积木的人家来了。”
里面的说笑声停了停,随即一个声音道:“快请进来。”
纪宁深吸了一口气,抱着手里的木匣子进了门。
屋里头是几个熟悉的人。
陈设的家具都被挪开了,地上铺着厚实的绒毯,积木堆了满地,几个少爷席地坐着,只有秦举人的儿子坐在炕边,似乎是在看信。
纪宁主动朝着许少爷开口:“您前些时候预定的三匹积木马已经做好了。”
据说许大官人拢共有三个儿子,留在家里这个才十二岁,叫许云霄,因为是幼子,格外受宠一些,养成了个纨绔性子。
纪宁把积木马递过小厮,许云宵翻看了几眼,见新作的三匹马木质细腻,榫卯严丝合缝,打磨得比上一批还要光滑,满意地点点头,示意小厮收下了。
“手艺不错,没偷工减料。”他随口赞了一句,目光又落回到地上的积木上,显然心思还在这所谓的“比赛”上
王少爷则还在对着那堆木块抓耳挠腮。
纪宁没有立马走,反而开口介绍了两句:“这回的积木马是不同姿势的,有侧卧、疾驰和回首嘶鸣的,另有一头积木牛。”
她把积木牛展示给他看:“这个积木牛的体型更大,关节做得也更精致一些。”
许云宵看她一眼,眼里透着了然,却没多说什么,只道:“行,收下了。”
不再跟她多语,他转头看向坐在炕上的秦举人的儿子:“子敬,谁的信啊,还没看完?”
秦子敬是他们这些人里年纪最大的那一个,年前去参加科考,没中,又去往各地交游,认识了不少的文人子弟,听许大官人说话,他回道:“是苏明允的信。”
许云霄疑惑:“苏明允?没听你提起过。”
秦子敬把信往旁边一放,笑了一声:“是,我与他也是去岁里才刚相识,他是四川眉山人,因着家里的变故,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但颇为机敏。”
许云宵问:“是去年的举子?中了吗?”
秦子敬一哽。
许云霄算半个纨绔,心思从来没有放在读书上,于读书一道,只知道中没中,不知道该如何评论一个人的才华。
奈何秦子敬这么些年,也没中举,多少有点扎心,但他知道他不是故意,只好解释:“并未,这些年明允家中事情颇多。”
他大概说了一遍,纪宁恰好没走,听了一耳朵,这位苏明允成婚得不算早,虽然很有才华,但屡试不第,更雪上加霜的是,这几年他夫人给他生了几个儿女,长子长女都已经夭折,前两年更是折了长兄和长子。
总之,很惨。
如今给秦子敬写信,说的是自己经历了许多悲痛,决心奋发读书,下半年将要前往湖北襄阳,或许会路过本地,到时约他一见。
纪宁也不知道这个苏明允是谁,古代人称兄道弟的时候总喊字号,那些古代人的字又一个比一个难记,她还真想不起来是谁。
但她被领着出门的时候,听见秦子敬嘀咕了一声:“他说他夫人给他生了幼子,迟迟没有定下名字,取了几个字,让我帮着参谋一下,你们帮我瞧瞧,哪个字好?”
“他夭折的大儿子叫什么来着?”
“苏景,儿子叫苏轼。”
“唉,青年失子,实在悲痛,我觉着这个辙字不错,从二子的偏旁……”
门外,纪宁呆了一下。
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爹,苏洵!
那个在她的课本里、在诗词中光芒万丈的名字,此时此刻竟然离她如此之近?
她穿越到北宋之后没有刻意关注过这类消息,知道自己或许会碰见一些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离她实在太远太远了,如今的她只是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民,就算知道自己身处北宋,能和这些人接触,也没抱有过任何野望。
顶了天,也就是围观一下,感慨一句,原来是他们。
更何况,宋朝这个年号实在乱七八糟,她只记得住皇帝的名号,知道现在是宋仁宗当政,但宝元二年?她还真对应不上。
这也怪不到她的头上,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拢共使用了九个年号,他一共才在位四十二年。
记不住很正常吧?
纪宁感慨了两句,背着背篓跟着小厮结账去了。
三匹积木马,因为姿势更难做,加了一点钱,每匹多挣了一百文,再有就是积木做的牛,这个体型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是七百文一匹。
加起来今天一共挣了两贯半。
纪宁掐指一算,如果加上纪松那里的收益,今年的夏税勉强够,这还是完全把钱省下来的情况。
但家里头也不可能一分钱也不花,日常的开销不可避免,至少还要预留出一两贯的余钱。
——混乱的思绪被迫在眉睫的窘迫生计打断了,她现在实在没工夫去思考父子三人未来将要经历的坎坷辉煌,也没时间去关注那些名垂青史的诗词文章会如何喷薄而出。
她只是一个提前看过剧本的观众,而主角,只是剧本开头几行的不起眼的注脚。
一个连举人都没中的失意人,两个刚出生兴许还在喝奶的兄弟俩人,和她这个连夏税都要绞尽脑汁的农村贫困户,中间隔着的何止是天堑。
她抻了抻背篓,里头的木头发出细微的声响。
纪爷爷以为她胳膊难受,调整了自己背后的背篓,又帮她托着底。
他问纪宁:“要换成铜钱么?”
许家结账给的是两张交子和半贯钱。
纪宁点头:“交子用起来麻烦,回头咱们还得想办法找钱,还是兑成铜钱更加方便一些。”
她到了角门,信守承诺,给看门的小厮抓了一把钱,不多,五文,笑得甜甜的:“请您喝茶。”
小厮才不嫌钱少,把铜钱揣进了怀里。
纪宁又拜托他给纪青递话。
没一会儿,纪青就出来了,领着纪宁和纪爷爷回了下人房。
等他们坐下,纪青拿了个包袱出来,又把包袱展开给纪宁看。
里头是一些零碎的布料和丝线,五颜六色团成一团,线头倒是好好整理了。
那些布料有些纪宁认不出来,但从边角料也能看得出来应该是不错的绸缎,只是剪下来的太零碎了。
纪青道:“都是绣房的人平时攒下来的,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用得上。”
纪宁想了一下:“回头我看看,应该能用上,这些要钱么?”
纪青点头:“最好是给。”
她在绣房里做工,其实也知道,那些娘子们会偷偷藏一点布料,上头的人也对这些事情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做衣料总有耗费的时候,剪下来的材料也用不上,让绣房的人得了,也算是个人情。
对于绣房的娘子来说这是收益,自然也不能平白无故给别人。
纪宁便道:“那就算是咱们买的,但买这东西也有要求。”
纪青疑惑了一下:“什么要求?”
纪宁认真脸:“咱们买的是零碎布料,娘子们想要卖,就拿积攒的零碎布料来,我晓得她们手里头钱也不够用,都想着挣钱,但也不能损了主家的利益,坏了咱们往后的生意,否则一旦生出什么纠纷来,谁也不好交代。”
“规矩很简单,不能为了卖布料,故意做坏衣裳,或者偷工减料。”
纪宁摊手:“咱们小成本生意经不起折腾,这些话都得提前交代好,没得以后生出风波来,反倒影响自己的生意。”
纪青认真打量她一眼:“阿宁,你变了,比从前更有主意了。”
纪宁无辜:“这难道不好?”
话音才落,她早期辛苦扎了半天的发髻球球就被揉了个乱七八糟。
纪青有点怅然:“你才十岁,阿姐只希望你能开开心心……”
而不是为了家中的生计忧愁。
这话她没说出口。
纪宁拿着装了布料的包袱回家,翻看的时候才在包袱的夹层里看见了一张折好的交子。
苏洵,字明允
没错,我们苏轼和苏辙还是小豆丁.jpg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第 30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