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已浓,窗外的银杏树仿佛一夜之间被点燃,绽放出极致绚烂的金黄。
午后斜阳透过疏落的枝桠,为每一片叶子镀上温暖的光晕,整条街道宛如一条流动的鎏金河。
工作室里,浮动着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悠然起舞。
林溪刚刚结束与“雅集轩”李总的又一轮电话沟通,她轻轻放下手机,听筒里似乎还残留着对方那近乎殷勤的余音。
这次沟通,顺畅得与前些日子的推诿搁置判若两世。
李总的态度不仅恳切,效率更是高得惊人,仿佛之前设置重重障碍的是另一个人。
这一切的转折点,都源于陈教授那通举重若轻的电话。
教授并未施加任何压力,只是如常问候,顺便提及林溪的才华与项目的价值,其风骨与威望便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摇摆的局势。
这通电话,不仅挽回了合作,更在林溪的心头悄然筑起了更为坚实的信心壁垒
——她背后站着的,是认可与力量。
连日来的阴霾被这抹亮色驱散,心情是难得的轻快与安然。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掠过工作台,那只被周砚精心修复的斗彩茶杯静静地立在那里,沐浴在阳光下。
那道曾经刺眼的裂痕,如今已几乎寻觅不见,金丝细密地融入釉彩,留下的只是一个温润如玉、浑然天成的整体。
阳光穿过薄胎,泛出柔和的光泽。
修复,不仅仅是弥补裂痕,更是赋予其超越原有生命轨迹的新生。
她与周砚之间的关系,她一度受挫的事业,似乎都在经历这样一场静默却深刻的修复与重塑,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无惧未来的风雨。
...
傍晚时分,周砚那辆黑色的殡仪车准时出现在街角。
经过那场惊世骇俗的直播,这辆车似乎已褪去了最初的神秘与恐怖色彩,不再引起恐慌的窃窃私语或刻意的避让围观。
它安静地停在那里,反而带上了一丝独特的、令人下意识保持敬畏的意味。
街坊邻里或许依旧无法完全理解,但至少,投来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审视与好奇,而非纯粹的排斥。
林溪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熟悉的、带着淡淡消毒水与木质调香氛的沉稳气息包裹而来。
她熟练地系好安全带,侧头看向驾驶座上的男人。
周砚的侧脸在都市傍晚的霓虹初上中显得格外清晰,下颌线绷紧,眼神专注地看着前方路况。
“和‘雅集轩’的合作,基本敲定了。”
她语气平静地告知,带着一丝历经波折后尘埃落定的疲惫与安然。
周砚闻言,只是微微颔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仿佛这一切本就在他预料之中。
“陈教授出面了?”他的声音低沉平稳。
“嗯。”林溪点头,
“老师打了个电话。”
周砚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那是一个极淡的、转瞬即逝的弧度,却蕴含着了然与对真正学者风骨的敬意。
“很好。”
他没有追问细节,没有感慨人情冷暖,这种沉默的信任,源于他对林溪专业能力的绝对认知,也源于他对陈教授这类人品性清朗的了解。
他相信,价值本身,终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车子平稳地汇入晚高峰汹涌的车流,窗外是流光溢彩的城市脉络,路灯、车灯、橱窗灯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
车厢内陷入一片舒适的静谧,只有引擎低沉的轰鸣和空调细微的风声。
沉默了片刻,周砚忽然开口,声音依旧是他惯有的平铺直叙的调子,不掺杂过多情绪,却抛出了一个足以让任何初次听闻的人愣在当场的想法。
“我打算,在单位办一次小范围的开放日。”
林溪微微一怔,下意识地侧过头,以为自己听错了。
“开放日?”
她重复了一遍,带着确认的语气,
“在……殡仪馆?”
这个词与“开放日”组合在一起,显得如此突兀而超现实。
“嗯。”
周砚的目光依旧平稳地落在前方蜿蜒的车龙上,侧脸线条在流动的光影中显得冷静而坚定,
“面向公众,但范围控制。
主要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单位所在的社区代表,还有之前网络风波中,表示过理解和支持的网友志愿者。”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继续用他那近乎分析案例般的理性语气阐述缘由:
“舆论的偏见,根植于不了解和人为制造的距离感。
律师函能制止明确的恶意攻击,直播能在特定情境下传递我们的理念,但这些还不够彻底。
需要让他们亲自走进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亲身感受。
这里不是什么阴森恐怖的禁忌之地,而是一个运作高度规范、流程严谨、充满对生命最终尊严尊重的地方。
打破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它,消解其神秘性。”
林溪安静地听着,心中波澜微起。
这个想法何止是大胆,简直是挑战世俗认知的创举。
殡仪馆,在绝大多数人的集体潜意识里,是死亡的代名词,是悲伤的汇集地,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晦气所在。
主动打开那扇总是紧闭的大门,邀请原本毫不相干的“生者”常态化的进入?
这需要何等的魄力、对自身专业操守的绝对自信,以及一份近乎天真的、试图以光明照亮黑暗的担当?
她几乎能瞬间想象到,一旦消息传出,将会引发怎样的争议、哗然,甚至是新一轮的不解与嘲讽。
保守者会斥责其哗众取宠,胆小者会视其为不祥之兆,别有用心者或许还会借机生事。
但与此同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滚烫的钦佩与深切认同感,也在她心底油然而生,迅速压过了最初的担忧。
这不正是周砚一贯的风格吗?
从不回避矛盾的核心,从不退缩于世俗的眼光,总是选择用最直接、最本质的方式,去应对最棘手的问题。
他曾用每日送达工作室的午饭,坦然宣告他的存在与关怀;
用精准利落的律师函,捍卫他们不容侵犯的底线;
用那次突如其来的直播,将死亡的肃穆与生命的思考强行推入浮华的网络世界;
而现在,他选择用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日,作为利器,去消融那堵横亘在生死之间、由千年禁忌、无知和莫名恐惧砌成的无形高墙。
“会不会……太冒险了?”
尽管心中已倾向于支持,林溪还是忍不住将最大的担忧问出了口,
“毕竟那个地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冲击力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肯定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内部、外部,甚至可能有人趁机捣乱。”
“风险可控。”
周砚的回答简洁有力,显然已深思熟虑,
“开放区域严格限定在公共接待区、部分礼仪文化展示廊和经过布置的休息区,绝不涉及核心操作间以及正在举行告别仪式的礼堂。
参观流程会精心设计,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引导讲解,内容严谨,态度庄重。
安保措施会全面提升,与辖区警方做好报备联动。至于反对的声音,”
他语气平淡无波,仿佛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
“做什么事会没有反对声音?因噎废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他侧过头,短暂地看了林溪一眼,那眼神通透而沉稳,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冷静:
“这是一个机会。不仅仅是为我个人的工作环境正名,更是为了整个行业发出声音。
让公众有机会了解,死亡并非需要掩藏、视为污秽的不堪,而是生命自然且必然的组成部分,值得被庄重对待;
殡葬工作者也不是什么阴间的诡异使者,而是经过专业训练、秉持同理心、守护生命最后尊严的专业人士。
我们需要沟通,需要被看见。”
他的话语,没有丝毫激昂的煽动,只有冷静的陈述和强大的、层层递进的内部逻辑。
林溪凝视着他,仿佛能透过他平静的外表,看到他脑海中已经构建起的那个完整、周密的开放日蓝图
——从参观路线的规划、讲解词的撰写、到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每一个细节都必定经过了他反复的推敲与权衡。
她想起了自己伏案修复古物时的心境。
当一件破碎的瓷器、一幅污损的古画,经过她的手一点点去除污垢、填补缺失、重现光彩时,那种充盈内心的满足感,
并不仅仅源于技术上的成功,更源于让一段被尘埃封存的历史、一种被时光遗忘的美的形态,
重新被世人看见、理解、并再次珍视。
那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沉默之物重新开口说话的神圣感。
周砚此刻想做的,何其相似。
他想“修复”的,是公众对殡葬行业根深蒂固的认知裂痕,是想让这个长久以来被刻意隐藏在社会阴影角落里的职业,其背后所蕴含的专业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尊重,能被更多人“看见”。
这是一种更为宏大、也更为艰难的“修复”。
一种强烈的、找到同频共振般的共鸣在她心中激荡、回响。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
——一个终日与跨越千年时光的静默之物对话,用指尖感受历史的体温;
一个时刻守护着刚刚逝去的生命,打理着人间最后的体面。
然而,在灵魂深处,他们却又如此的相同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对抗着时间的磨损、世人的误解与偏见,固执地守护着各自领域里那份不容玷污的“尊严”与“价值”。
“我支持你。”
林溪不再有任何犹豫,声音清晰而坚定,如同玉石相击,
“如果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
她不仅是在支持一个活动,更是在认同一种理念,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
周砚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那双向来深邃沉静的眼眸中,似乎有什么温暖的东西悄然流转,融化了一丝冰封的棱角。
他点了点头,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错辨的认真:
“好。开放日那天,如果你愿意,可以一起来。”
这不是一个将她置于身后保护的请求,而是一个明确的、将她视为平等伙伴的、并肩同行的邀请。
他认同她的坚强与理智,也尊重她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当然要去。”
林溪毫不犹豫地回答,唇角扬起一抹温柔而坚定的弧度,
“我也想亲眼看看,你工作的地方……那个被你称为‘单位’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她想亲眼见证,他是如何在那个被世人畏惧、回避的特殊空间里,日复一日地践行着他的信念、专业与那份独特的沉静力量。
车子驶入他们居住的小区,缓缓停稳在熟悉的停车位上。
周砚熄了火,车灯暗下,世界瞬间被小区路灯昏黄的光线笼罩。
他没有立刻解开安全带,也没有动。
车内陷入短暂的、几乎令人屏息的寂静,只有引擎熄火后细微的金属冷却的“嘀嗒”声,以及彼此清浅的呼吸声。
“这件事,一旦启动,可能会引来比上一次更集中、更深入的关注和讨论。”
周砚转过头,看向林溪,语气平静地陈述着一个即将发生的事实,
“你,准备好了吗?”
这意味着,刚刚因律师函而暂时平息下去的网络风波与现实关注,很可能因为他这个更加大胆、更具话题性的举动,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她,林溪,作为他公开的伴侣,将不可避免地再次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中心,与“殡葬”、“死亡”、“禁忌”这些词汇更紧密、更公开地捆绑在一起,接受更为苛刻的审视。
林溪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的闪躲与怯懦。
她伸出手,轻轻地覆在他依旧放在方向盘的手背上。
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皮肤下蕴含着稳定而可靠的力量。
她的指尖微凉,触碰到他手背温热的皮肤。
“从决定和你在一起的那天起,”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每一个字都落得清晰而坚定,
“我就已经准备好了。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你要做什么,我就支持什么。
浮华世界的指指点点,喧嚣人世的品头论足,于我而言,早已无关紧要。”
她的眼眸在昏暗的车内光线下,亮得惊人,里面清晰地映照出他小小的影子,也映照出她自己无悔的、一往无前的决心。
周砚反手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干燥,带着常年工作形成的些微薄茧,将她微凉的指尖完全包裹其中,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守护与汲取。
他没有再说什么,任何语言在此刻都显得多余。
眼神交汇处,是彼此都能读懂的信赖与支撑。
有些守护,是毅然挡在身前,为你抵御一切外来的风雨。
有些守护,是始终站在身侧,与你共同面对前方的波澜。
而他们之间,无疑是后者。
...
回到家中,温暖的灯光瞬间驱散了秋夜带来的微寒,空气中弥漫着家常饭菜的诱人香气,那是属于人间的、踏实而幸福的烟火气。
周砚脱下外套,径直走进厨房,开始准备简单的晚餐。
林溪则坐在沙发上,没有开电视,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
——洗菜、切菜、开火、下锅,动作流畅而沉稳,与他在殡仪馆里处理工作的专业姿态并无二致,都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感。
一种沉甸甸的、却无比安实的幸福感,如同冬日温暖的泉水,缓缓浸润了她的四肢百骸。
她拿出手机,解锁屏幕,下意识地点开浏览器,在搜索栏里输入了“殡葬文化演变”、“现代生命教育”、“中外死亡观念差异”等关键词。
既然决定要与他并肩同行,那么,主动走进他的世界,努力去理解他的坚持、他的理念、他所面对的文化背景,便是她所能做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支持。
窗外,夜色已彻底四合,将城市的天际线吞没。
万家灯火如星辰般点缀在墨色的画布上。
而一张即将投向舆论深水、名为“殡仪馆开放日”的、无形却分量千钧的邀请函,已在两人无声的共识与默契中,完成了它的草拟。
这不仅仅是一次试图打破禁忌的公共活动,更是一次沉静而有力的宣言,一次向着固化认知壁垒发起的、充满理性力量的进击。
来自那个开殡仪车的男人,和他选择与之共同面对世间所有目光的女人。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