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欣没有贸然冲向那些让他心虚的诗词填空。上辈子考试积累的经验让他下意识采取了最稳妥的策略——先易后难。他稳住心神,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基础选择题,这些考查字音字形和成语运用的题目,凭借其扎实的底子和多年阅读的积累,做得颇为顺畅。
解决掉选择题,他又快速浏览了一遍古诗词填空,将其中几个尚有把握的句子填上,对于那些暂时想不起来的,则果断跳过,不做纠缠。接着,他一头扎进了阅读理解。那篇关于亲情与成长的现代文,在他远超同龄人的阅历解读下,主旨把握和细节分析都显得游刃有余。他甚至能清晰地感知到出题人埋设在字里行间的“陷阱”和意图。
最后,他才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上。
笔尖在稿纸上方微微停顿,他需要为一个磅礴的思绪找一个精准的开头。瞬间,刘禹锡那首饱含历史沧桑的《乌衣巷》浮现于脑海,他提笔郑重写下第一行: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简简单单的四句诗,将朝代更迭、繁华落尽后,那份沉淀于平凡烟火气中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浪漫,刻画得入木三分。历史的宏大叙事,最终不都融入了一户户“寻常百姓”的檐下吗?思绪由此延展,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九四九年**城楼上那句响彻历史的宣言,笔锋流转,将其化用:
“伟人曾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一个恢宏的、关乎时间、历史与传承的开场已然奠定。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巧妙地将这宏大主题作为背景和底色。笔锋一转,他开始讲述在这片广袤国土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家”的故事。他写血脉亲情的纽带,写屋檐下的温暖与摩擦,写日复一日的平淡守护,如何构成了国之所以为国的基石。
当然,他着重描绘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家”——那个有爷爷在门口老樟树下等待,有母亲在灯下翻阅资料,空气中弥漫着皂角气息和饭菜香味的小小宿舍。他没有煽情,只是用质朴而真诚的笔触,记录下重获这一切后,内心最真实的悸动与珍视。
谭欣只觉文思如泉涌,笔下似有神助。记忆中初中时代每次写作文都要抓耳挠腮、硬挤字数的痛苦经历仿佛已成隔世。此刻,文字如同拥有了生命,洋洋洒洒地倾泻在稿纸上。
他确实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静心写作了。上辈子高中文理分科,他依从兴趣选择了文科,满心向往着中文系,却阴差阳错地在大学投身了计算机专业,后来更是机缘巧合踏上了直播的风口。“最后一次认真写点东西,怕是要追溯到大学毕业前后,在扣扣空间里那些无病呻吟或有感而发的日志了吧……” 这缕思绪如同后台运行的进程,悄然浮现在脑海的“第二分屏”上,却丝毫没有干扰前台“主程序”——即正在进行的、流畅的写作——的高效运行。这种思维并行的清晰与从容,是他年少时从未体验过的。
由国至家,再由家及己,他逻辑清晰,情感真挚,一篇八百字的作文,在距离考试结束尚有充裕时间的时候,便已顺利完成。
就在谭欣放下笔,轻轻舒了口气时,讲台上的郝老师抬腕看了看手表,声音沉稳地提醒道:“同学们注意一下,距离考试结束还有最后三十分钟。”
谭欣利用这段时间,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已经做完的题目,修正了两个因粗心导致的选择题选项。然后,他才将注意力重新放回那些之前被他暂时放弃的诗词填空上。他蹙着眉,努力在记忆的角落里翻找,勉强又记起了一两句,但总感觉似是而非,不敢完全确定。最终,还是有两处空白,任凭他如何搜索枯肠,也实在想不起半点影子,只能无奈放弃。
做完这一切,距离考试结束竟然还有一小段时间。谭欣突然感到一阵百无聊赖,考场里弥漫的紧张气氛似乎与他隔了一层。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侧移,落在了同桌秦晓月身上。
她依旧坐得笔直,正专注地检查着试卷,侧脸线条柔和而认真。
一个念头忽然闯入谭欣的脑海:“难道上辈子,秦晓月就是在这场摸底考试之后,向郝老师提出申请调整了座位?所以我才对曾经和她同桌过这段经历几乎毫无印象?” 这个猜测让他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甚至升起一丝莫名的、属于少年人的小小挫败感,“不应该啊……就算我后来成绩下滑,初一这时候也不至于差到让人不想同桌吧?” 他陷入了对自身记忆和当年表现的双重怀疑之中,虽然他也清楚,关于这段青春期的记忆本就支离破碎,如同打乱的拼图。
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无声地笼罩了他的课桌一角。郝老师不知何时已经巡视到了他们这一排的过道旁,低沉而严肃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注意力集中,不要东张西望。还有最后十分钟,做完的同学认真检查,姓名学号都确认写好了,不要犯低级错误。”
谭欣猛地回过神,知道自己刚才的走神被抓了个正着。他脸上微微一热,但心里倒也坦荡——他确实没有窥探他人答案的意图。他赶紧低下头,重新将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试卷上,又仔细核查了一遍姓名和基本信息。
上午十点,语文考试结束的下课铃声准时响起。郝老师利落地收齐了所有试卷,没有多做停留便离开了教室。几乎是前后脚,一位瘦高个子的男老师便夹着厚厚的试卷袋走了进来。
他看上去三十来岁,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浅色衬衫,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整个人显得干净利落,甚至带着几分这个年代老师中少有的考究。他快步走上讲台,将试卷袋往桌上一放,目光扫过台下刚刚经历了一场“脑力风暴”、正有些躁动的学生们,声音清晰地说道:
“同学们,安静一下。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我姓陈。”他言简意赅地做了自我介绍,随即指了指教室后面的钟,“接下来是数学摸底考试,时间是一百二十分钟,从十点十分开始,考到十二点十分。中间没有课间操,大家现在抓紧时间,需要去洗手间的赶紧去,考试期间原则上不允许离开教室。”
陈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的气氛瞬间又紧绷了起来。连续作战的摸底考,让不少同学脸上都露出了苦色。
谭欣听到“陈”这个姓氏,心里猛地一动,一股混杂着亲切与敬佩的情绪涌了上来。眼前这位看起来严谨而精神的陈老师,正是那位教学水平极高、极其负责,并且奇迹般地陪伴了他整个初高中六年的数学恩师! 他记得,陈老师就因为带他们这届初中成绩异常出色,在他们升入高中部时,也被一并提拔到了高中部任教,此后更是教职一路高升。即便谭欣高二选择了文科,陈老师也依然是他的数学老师,从未间断。这也是他上辈子后来成绩全面崩盘时,唯独数学还能勉强维持在一个相对体面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喂,谭欣!”旁边的刘炜用胳膊肘碰了碰他,打断了他的思绪,“这成章也太狠了吧?开学第一天就连着考两门大科!你语文考得咋样?我感觉那作文写得我快薅掉头发了!” 刘炜的语气里带着点抱怨,也带着点试探,想从新朋友这里找点共鸣。
谭欣从对陈老师的回忆中抽离,笑了笑,含糊地应道:“还行吧,就那样。感觉时间挺紧的。”
“走走走,”刘炜站起身,拉了谭欣一把,“趁这会儿赶紧去放个水,不然憋俩小时可受不了!”
谭欣从善如流,跟着刘炜一起挤出座位,加入了匆匆奔向卫生间的人流。两个刚认识几天的少年,在去往卫生间的路上,关于考试的短暂交流,成了他们对彼此学业水平的第一次模糊试探。
当他们很快返回教室时,陈老师已经开始分发试卷了。崭新的数学试卷带着油墨的气息传到手中,谭欣深吸一口气,知道另一场硬仗,马上就要开始。
与语文考试时偶有的磕绊相比,面对眼前的数学试卷,谭欣的感觉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手拿把掐。
试卷上的题目,无非是整数四则运算的灵活运用、基础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简单方程求解,以及一些逻辑推理的应用题。这些在二十多年后的谭欣看来,其核心数学思想确实相当基础。虽然他脑海里那些复杂的三角函数公式、导数积分技巧早已生疏甚至遗忘,但对付这种小升初水平的摸底考试,他那属于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概念的底层理解,形成了降维打击。
“还好,还好,”他一边流畅地解题,心里再次泛起庆幸,“这要是直接把我扔回高二的数学考场,面对圆锥曲线和立体几何,我估计真得看天书了。”
整场考试对他而言,可谓无惊无险。他甚至不需要打草稿,许多题目心算便能得出答案。笔尖在试卷上划过,发出稳定而轻快的沙沙声。不到一个小时,他便将整张试卷完整地做完了。
之后的时间,他耐着性子,将试卷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两遍,修正了两个因审题疏忽而出错的地方。尽管百无聊赖的感觉再次袭来,他终究没有提前交卷的习惯——那是优等生才有的特权,而他骨子里还是那个力求稳妥的普通人。
他就这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着周围同学笔尖的疾书声和偶尔传来的细微叹息,直到代表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起。
“时间到,停笔。从后往前,把试卷传上来。”陈老师的声音打破了考场的寂静。
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试卷翻动的哗啦声。谭欣看着自己的试卷被前桌的同学收走,汇入向前流动的纸页中,最终整齐地堆放在了讲台上。上午连续两场的“下马威”终于结束,他暗自松了口气,肚子里也适时地传来了咕咕的抗议声。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