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雨婷和肖珍这些日子除了训练,就一直在忙着医治获救的人,多数是儿童。获救者受虐久了,性格扭曲,有的发展出了暴力倾向,发生了多次伤害事件。几乎每个获救者都有这样那样的精神问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墨脱临时安置营那边后来也向她俩求援,否则受害者以后很难过正常日子,也会影响身边的人。
帮助获救者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一个问题:许多幼童在婴孩时期被掳走,而且多是从贫困地区,如今很难找到他们的父母。还有一些孩子竟然是在深网基地里出生的,获救以前从未见过天日。还有一些成年人已经被基因改造得面目全非,似人非人。这些人在世上无依无靠,怎么安置他们?如果不医治他们的身心,不给他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机会,他们将何去何从?
在一次团建会上,肖恩和松果体营救队队员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冯雨婷提议,“或许可以建立一个学校,除了教基础文化课,还传授一技之长。我可以教孩子们心理健康课。”果为先欣赏地看着她,觉得她的内心比她秀丽的外表还要美。
肖珍也说,“我可以教孩子们英语和音乐课,音乐其实也很疗愈。”
史马俪很赞成建校这个提议,她说,“我可以教物理,另外也可以教电子技术,无线电,孩子们一技傍身,吃穿不愁。”
田路遥说,“我和你一个专业,咱俩搭档教。”
武鑫鹏说,“我是个画家,可以教孩子们美术美工。”
杨丹励说,“我可以教机械工程,教感兴趣的同学修电器,将来做个修理工问题不大哦。”
肖诚说,“我可以教生物和化学,体育课也行。”
叶斌说,“我教几何和建筑学,教感兴趣的同学盖房子那些事儿,将来做个建筑工没问题。”叶斌用胳膊肘顶了旁边的林宥。林宥又用胳膊顶回去,似乎不大好意思说话。
叶斌追问,“你什么专业来着?从来没听你说过啊?”
林宥有点不好意思,“我学的是旅游管理,没啥用。”
叶斌说,“用处大了,你可以教地理啊,你可是想去哪就能立刻去哪儿,实践教学,还有比你更厉害的地理老师吗?” 大家都笑了,没错啊。
霍妍妍大大方方地说,“我没上过大学,可我教孩子们语文和历史应该没问题。咱们说了这么多,办学校钱从哪儿来啊?”
肖恩说,“深网遍布全球,救援和后续安置需要各国都出力。先从我们和多国联合营救队开始,逐渐团结更多力量。办这样公益性的学校,以我们现有的财力,随着救援人数越来越多,恐怕有困难。”
果为先终于开口了,“或许我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我可以出全资建一个能容纳八百人的学校,就叫松果体学校吧。也想在德州建工厂,在这里我使用异能更安全。工厂也可以给获救的人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果为先看了一眼冯雨婷,继续说,“松果体异能人在学校任教的课时费,我来出。”
大家齐声为果为先鼓掌叫好。肖恩和果为先握了握手,心里赞赏这个人的生意头脑和公益心肠。两人后来到小会议室,继续商谈建校细节。
几个月后,走完了一系列审批流程,学校开建了。叶斌为学校做了为肖诚量身定制的建筑方案设计,肖诚和他一起动工,迅速完成了建筑主体。后续雇用工人做水电暖、门窗,卫浴等内部设施。学校很快建好了。这几个月,针对获救人群特点的课程设计也安排好了,与传统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不尽相同。
与此同时,果为先也在肖恩和肖诚的帮助下,走完了行政手续,建好了工厂,几个月后开工了。德州等南方州有很多农场。那里的牲畜也被套上了特制屁袋子,给果为先的香水香氛工厂源源不断提供原材料。果为先炮制的独特香气开始风靡美洲。他没有放弃澳洲工厂,而是每周一次请杨丹励送他回墨尔本管理生产和经营,然后又回美国。
随着牛屁吸金的收益越来越多,他也投入更多钱用在松果体营救队和学校,而且还出资成立了医务部门,聘请了医生,购置了一些必备的医疗设备。
这一天,肖珍在大厅给孩子们上音乐视听课,她选了一首海顿的“KONZERT”G大调。她用大提琴给孩子们演奏之前,先介绍了海顿,“海顿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他的作曲风格对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有重要影响: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小朋友们可以感受一下他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幽默、明快。听完之后,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她在讲的时候,本来一直在听的杨丹励突然出去了,然后拿着小提琴进来了。肖珍就招呼杨丹励,“你也会这首曲子吗?”杨丹励点头。肖珍说,“太好了!正愁没有小提琴搭档呢。这首其实很适合四重奏或弦乐团伴奏。你要和我一起看乐谱吗?”杨丹励摇了摇头。肖珍说,“哇哦,好吧。”
杨丹励调完了琴。两人开始合奏。肖珍的大提琴低音浑厚悠扬,与杨丹励清亮明快的小提琴声音相得益彰。两人基本功都很好,配合得相当流畅。肖珍得过国内比赛大奖,相当有音乐表现力。杨丹励也属于很有音乐天赋的人,明显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音乐内涵和情感,颤音揉弦等技巧也很到位。这首曲子的节奏比较复杂,很多三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错在一起。杨丹励看来是有一段时间没拉这首曲子了,个别三连音节奏有误。肖珍就很善解人意地用左脚轻轻打节拍,悄然帮助杨丹励把那个三连音节奏拉得准确,这是种礼貌的默契。杨丹励报以酒窝笑。
孩子们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其实孩子的心性单纯,最容易感受到音乐表达的情绪。两位演奏者既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作曲者原本要传达的欢快幽默情感,孩子们就感受到了,也被感染了,进入这二重奏勾勒的奇思妙想中。大提琴和小提琴都停了,有的孩子还不想停下来,想多听一会儿。
杨丹励和肖珍听孩子们发表一下感想。一个八岁男孩说,“听起来像两个人在说话,有问有答的。”
一个十一岁的女孩说,“有的部分像在连续转圈圈跳舞,有的地方像是跳累了,歇一会儿。”
还有一个六岁男孩说,“好美,再来一首吧。”
两人一沟通,来一首德沃夏克的Humoresque吧。两个人都没有用乐谱,就合奏了这首苦中带甜,甜中有苦的诙谐曲。这首曲目比较简单,但表达的情感非常细腻丰富。两位演奏者用心去演奏的时候,会表现出那些短促休止符背后要表达的欲言又止,苦涩甜蜜。音乐有时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用一种更优美的方式传达情感和引人到某种境界和氛围里。杨丹励和肖珍此刻就是如此。有些富有音乐感受力的小朋友也是。有的小朋友竟抹起了眼泪。他们没欣赏过这样的美,这样的美能带他们的心到一个自由之地,或许只是几分钟,但每每想起,也是愉悦的。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