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雷那场短暂却暗流涌动的会面,像一块投入心湖的巨石,在李铭心底激荡不休。张雷那句“保持联系”如同一个开放的端口,既带来了与未来巨头提前接轨的惊人机遇,也伴随着被一眼看穿底牌的巨大风险。李铭很清楚,在张雷这种级别的人物面前,自己这点重生的小聪明和所谓的“远见”,必须慎之又慎地使用。
回到团队,李铭没有透露与张雷会面的细节,只简单告知对方释放了善意,但提醒大家更要谨慎行事。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铭宇商贸”的全面升级上。周瑞麟与雷耀资本可能的联合,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逼迫他必须更快地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首先,是彻底的“正规化”。在赵振的全力运作下,“铭宇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流程进入最后阶段。李铭坚持用“科技”而非“商贸”命名,彰显了他长远的野心。他参照记忆中成熟公司的架构,初步设立了清晰的部门职责:赵振兼任市场与战略部负责人,王浩统领技术研发,刘强负责仓储物流与行政内务,李梓晴则掌管财务与客户关系。虽然眼下每个人都是光杆司令,但框架已然搭起。
紧接着,是“去个人化”和“风险隔离”。李铭说服李梓晴,将网店运营主体逐步过渡到新成立的“铭宇科技”名下,她的个人账户不再作为主要收款渠道。同时,他让王浩加紧部署那个基于加密□□的私有云协作系统,将所有核心数据、客户资料、运营文档逐步迁移上去,确保即使物理据点(仓库)出现问题,公司大脑也能继续运转。
这些举措在团队内部引发了不同的反应。赵振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这是公司走向正规的必由之路,也符合他对于“规范化运作”的认知。刘强虽然不太懂,但无条件执行。王浩则沉浸在技术实现的挑战中,乐此不疲。
唯有李梓晴,感受到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她理解李铭的考量,但将自己从具体业务中“剥离”出去,让她隐隐有些失落,仿佛正在被排除出核心圈层。她看着李铭越来越像一个冷静的指挥官,而非那个可以并肩在仓库里打包、分享一瓶矿泉水的伙伴,心中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涩意。
李铭察觉到了她的情绪,在一个傍晚,主动约她在学校操场边散步。
“梓晴,”他停下脚步,看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语气诚恳,“让你逐步退出具体运营,不是不信任,恰恰相反,是为了保护你,也是为了保护我们刚刚起步的事业。”他转过头,目光清澈地看着她,“你父亲的态度,周瑞麟的威胁,都决定了你不能一直站在台前。财务和核心客户关系交给你,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需要绝对的信任。你是我们这个团队,最坚实的后盾。”
李梓晴望着他真诚的眼神,心中的那点芥蒂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信任的温暖和更大的责任感。“我明白。”她轻轻点头,“我会做好的。”
内部整顿的同时,李铭对外部的布局也悄然展开。他指示赵振,将之前收集到的关于周氏地产在以往项目中那些不甚光彩的“风声”和“瑕疵”,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零星地、不成体系地泄露给那些被排除在旧城改造项目之外的开发商,以及几位以“敢于直言”闻名的本地政协委员。他不需要这些材料立刻引爆,只需要像播种一样,将怀疑和不满的种子埋下。
另一方面,他加大了对域名投资的力度。那第一批十个域名的成功注册(花费不过数千元),让他更加确信这条路的潜力。他动用手头能够调动的几乎所有流动资金,又陆续注册和尝试收购了数十个涉及未来热门领域(如团购、在线视频、智能手机应用等)的关键词域名。这笔投入在赵振和李梓晴看来依然风险巨大,但李铭力排众议,坚持这是“战略储备”。
就在“铭宇科技”即将正式挂牌的前夕,赵振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又警惕的消息。
“李铭,周家那边,好像遇到麻烦了!”赵振语气带着一丝幸灾乐祸,“不知道是谁捅出去的,现在好几家被他们踢出局的开发商,联合起来向上面反映,说周家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涉嫌利益输送、违规操作。虽然还没实证,但风声已经传开,据说项目审批可能会暂时搁置,重新评估!”
李铭心中了然,这是他播下的种子开始发芽了。他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这是他们自己行事不端惹的祸。对我们来说,算是暂时缓解了仓库的危机。”
“没错!”赵振兴奋道,“而且,我听说,因为这事,周瑞麟在他家老爷子那里吃了挂落,最近低调了不少。连带着,他和那个雷耀资本接触的事,好像也没那么急切了。”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周家陷入麻烦,周瑞麟受挫,给了“铭宇科技”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
然而,李铭并没有丝毫放松。他知道,周家的麻烦只是暂时的,以他们的根基,很可能很快就能摆平。而张雷那边,更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果然,几天后,李铭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来电显示是北京的号码。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
“李铭同学吗?我是张雷。”电话那头传来张雷那特有的、带着一丝金属质感的平和声音,“听说,你们和周家那边,有点小摩擦?”
李铭心中凛然,对方的消息果然灵通。“张总消息真快。算不上摩擦,只是一点正常的商业竞争。”他谨慎地回答。
“呵呵,年轻人,沉得住气是好事。”张雷轻笑一声,似乎并不深究,“周家那边,水有点深。不过,我对你之前提到的,关于‘本地生活服务聚合’的想法,很感兴趣。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做个更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也许,我们有机会深入聊聊。”
来了!张雷终于抛出了正式的橄榄枝,但方式却是要求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这既是一个考察,也可能是一个陷阱——如果李铭的计划书过于“超前”或“精准”,难免会引起对方更深的怀疑。
“感谢张总给机会。”李铭没有犹豫,立刻应承下来,“我会尽快准备。”
挂了电话,李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要应对周家潜在的报复,一边要应付张雷这种级别大佬的审视,还要带领初创的团队艰难前行。
他坐在即将作为“铭宇科技”临时办公室的仓库隔间里,面前是堆积如山的域名注册文件和需要梳理的商业计划思路。窗外,夜色深沉。
他知道,与张雷的“深入聊聊”,将是一次真正的考验。他必须拿出一份既能展现价值、又能完美掩饰他“未卜先知”的商业计划。
这步暗棋,他必须下得极其精妙。
而在他全神贯注应对前方巨鳄时,却没有注意到,团队内部,那刚刚弥合的裂痕之下,新的暗流正在悄然滋生。赵振看着李铭接连做出大胆甚至显得有些冒险的决策(尤其是域名投资),眼神中的质疑越来越浓;而李梓晴,虽然努力适应着新的角色,但那种与核心决策层若即若离的感觉,让她偶尔会感到一丝难以言说的孤独。
“铭宇”初立,外患暂缓,内忧已萌。李铭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能否在驶向更广阔海域的同时,稳住船上的每一位船员?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