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笃行一时有些不知所措,面前这是个孩子没错,但自己在磨盘山好几年,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冒出个陌生孩子来拜什么师?
并且自己也不是道士,这太荒谬了。
范笃行把油灯放在一旁,蹲下身想要扶他起来,这孩子看着小小一团力气却很大,头埋得死死的,范笃行竟然一时扶不起来他。
无奈干脆坐在门槛上,长吸一口气,说:“小孩,我不是道士,也不收徒弟,你找错人了。”
孩子这才抬起头,范笃行看不清他的脸,但听得清他的语气里有一丝失望和委屈:“这里不是青云观吗,我一路打听着过来的。”
范笃行很是吃惊,这小孩不是磨盘村的人。恐怕是谁家小孩瞒着大人跑出来玩了,这个年龄正是喜欢学一些奇技淫巧。得赶紧送回去,以防多生事端。
便答道:“这里正是青云观,我虽看守着这个道观,却并不是道士,也不懂法术。”
小孩应该是愣住了,一段时间没说话,范笃行耐心等待着,也不催他。
“……不要紧的,不管你是不是道士,都请收我为徒吧。”过了一会儿,小孩有些闷闷地说。
这下范笃行哭笑不得,看来这孩子也并不是一定要当道士,只是想拜他为师,这就更啼笑皆非了,小孩都不认识他,怎么就非要拜他为师呢。
范笃行这样想了,也直接问了。
“因为……因为我没有地方去了……”
月光适时地透过云层撒下清辉,范笃行清晰的看到孩子脏兮兮的脸上掉落了一颗颗豆大的泪珠。
眼睛还清亮亮的,有些无助地望着他。
孩子一边胡乱用袖子抹着泪一边从嘴里蹦出只言片语:“……当差的打死了爹娘……逃了出来……姨给我指路……”
范笃行大概明白了他在说什么,一听到“打死”两字沉寂已久的心灵又开始砰砰跳了起来。
他又想起了郭铮,那个受廷杖而死的副宰相,自己的恩师。
一时有些头晕目眩,龟缩在一隅的太平景象从来都是自欺欺人,那些乱世的冤魂无时无刻不在向他咆哮向他恳求——
“还我公道”。
范笃行身体发抖起来,初秋的凉意从未如此真切地渗入他的骨髓,他回到了无数个卧在腥臭的干草上念着仁义礼智信发抖的夜晚。
冷,彻骨的寒冷。
范笃行不由自主地环抱住自己。
月光仍然照着,范笃行的情状清清楚楚地暴露在孩子眼前。孩子本来自己说着说着就悲从心来开始嚎啕大哭,看到范笃行的表情反而止住了。
范笃行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忽然就感受到一团热乎乎的小东西撞到了自己怀里。
孩子应该跋涉了有一段距离,衣服也像脸一样脏兮兮的,还混合着泥土和烟尘的味道,并不好闻。范笃行自己以前就是个脏兮兮的小孩,并不嫌弃,闻着这样的味道反而从未如此安心过。
“你难过了,爹娘看到我难过时,都会这样抱住我……”
他松开抱着自己的手,紧紧抱住了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
不知不觉也流下了泪水,他知道一旦虚伪的祥和景象被打破,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即使没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在这个国家,这种生活也并不能长久,烽火和硝烟总有一天会弥漫到九州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会拾起修齐治平的信念,走上一条不归路,轻则身败名裂,重则株连九族。
可放在国破家亡上,这些又算什么呢?
范笃行痛苦地在心里和自己抗争,他拥抱着的好像不是一个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而是一个即将覆灭又回光返照的国家,是他从小时候就藏在心里的炽烈的愿望。
突然一阵风将范笃行拉回了现实,不知道过了多久,凉意四起,应该已经很晚了。
范笃行决定收养这个孩子。
他想要站起身来,却感觉身体麻麻的,原来是维持这个姿势太久了。摇摇孩子,完全没有反应,范笃行扭过头看,孩子已经睡得很熟了。
长途跋涉太过劳累,一旦到了安全的环境,孩子便立马沉沉的入眠了。
范笃行有些心疼这个孩子,如果他真是从其他地方走过来的,想来相当危险。世风日下,时常出现拐骗孩子拿去当货物售卖的情况,据说有些闹了饥荒的地方,还会人吃人……范笃行不愿再想下去了。
保持这个姿势,范笃行抱着孩子进了道观,今天太晚了,来不及给孩子准备什么,只能让他将就着和自己一起睡,衣服也只能暂且穿自己的。
给熟睡的小孩擦洗时,范笃行想起来亲戚家给堂弟养的玩伴小狗,好像也是这样粗鲁地洗洗就完事,一时忍俊不禁,毕竟范笃行也没给别人近身伺候过,干的都是别的苦活累活。
好在小孩也没有想象的脏,只有表面的一些尘土,看来以前的日子过得还算好。
最后给自己收拾的时候范笃行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草草应付就完事,赶紧钻进被窝抱着小孩呼呼大睡。
第二天范笃行在以往起床的时间相当准时地醒了,由于睡太晚有些眼神朦胧。
揉揉眼睛,范笃行看见昨天那个孩子坐在床脚,非常局促地在想些什么。他身上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看着实在有些可爱。
还没来得及说话,孩子先开口了:“道长,我昨天是不是冒犯你了。”
范笃行摇摇头。
孩子有些惶恐不安:“你可以不要赶走我吗,我不一定要学什么的。你可以把我当仆人使唤,我什么都可以干。很多事情我都会做,我可以打扫、洗衣服、煮饭、置办东西……”
“不。”范笃行闻言,有些严肃地打断了他,“我不需要仆人,这些事情我有手有脚自己会干。”
孩子着急起来,眼看着泪水就要掉下来,范笃行连忙接着说:“我虽不是道士不收徒弟,也不是那地主乡绅收很多奴婢使唤,但我是个老师,你如果愿意可以当我的学生。”
听了这话,孩子连连点头,瞬间露出了几分喜色。
“我姓范,名笃行,这是儒家常讲的话,字念安,这是我自己取的,意在念家国平安。”看着孩子似懂非懂,范笃行觉得孩子之前应该没怎么受过教育,一时感觉任重道远。
“你也应该有姓名吧?”
“宋十七。我娘说是在永福十七年捡到的我,就叫十七了。姓宋是因为捡到我时襁褓上绣了个“宋”字。”
十七?范笃行皱起眉头,这不就相当于无名吗。
当今皇族也姓宋,真是同姓不同命啊……
还有“捡到”……这宋十七看来也是个身世坎坷之人。会不会……
不太可能,范笃行认为很多事情只是话本的臆想,事情发生总要讲逻辑。
皇族出身的孩子,再不受待见,哪怕被送出了宫也会有周密的记载。出于不同派系的不同目的,皇子可以成为他们的筹码。
而宋十七这样差点被打死的,就更不可能了。
乱世里小孩流离失所,养不了又舍不得直接弄死,放在水里随波逐流或者找一家看得过去的把孩子在门前放下,并不罕见,范笃行在淮左就见过不少。还有取姓也是更加随意,为了沾沾皇亲国戚的富贵气以便好养活,不少扔掉的孩子也会被随便给个大姓。
若不是身在世家大族,他这种没了父母的人大概率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尽管被收养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
范笃行一般上午抄书下午讲学,今天来了宋十七,他得问清楚一些事情,便没有抄书,找来一条板凳坐在殿旁和宋十七闲聊。
宋十七心思单纯,又急着想让范笃行收下他。什么事都一股脑倒了出来,范笃行便得知了不少事情。
宋十七是从桃溪村过来的,那里离磨盘村不算近,但也不是很远。说来很俗套,宋十七是装在木箱里顺着溪水飘来的,养母在溪边洗衣服时捡到了他,如获至宝。这对夫妻年纪已经很大了,却一直没有孩子,捡到宋十七后像亲生孩子一样照顾。不过话是这么说,其实生活得也不是很好,因为老夫妻没有什么资产,宋十七年龄又太小,家里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全靠售卖一些山野采集的东西和邻里的救济过日子。
可是年龄再大再小照样有赋役,这也是这两年莫名其妙有的规矩。这次实在交不上来,收税的居然要把他们一家打死,说什么这样算人头就能完成指标了。
宋十七躲在柜子里,看着他的养父母被棍棒打成了烂泥。然后趁官员不注意,溜出来跑了。
一路跑一路哭,求着别人收留他,然而没人敢干这件事。直到有个好心姑娘给他指了条路,说佛家和道家的地盘或许能收下他,宋十七才开始在附近打听。
能到青云观也纯粹是机缘巧合,或许换条路宋十七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倒确实是条明路,大吕国策是三教并行,实际上就这几朝来看佛教和道教的地位还更高。至少范笃行待在这里不仅没有赋役,有时官府还会拨款让他修缮道观,即使是现在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也是这样。
有时候范笃行还真的很感激那位范道士。
范笃行觉得能和宋十七遇见确实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想了想,道:“十七不算个正经名,作为小名尚可,你想有个名吗?”
宋十七欣喜若狂,一方面他确实想有个正儿八经的姓名,另一方面范笃行说这话实际上是默认了接受他,于是急忙点头。
范笃行看着外面仔细思索了一番:“黑夜总不是人所喜爱的,盼天明、盼永昼,盼你我相识后再无漫漫长夜……就叫昶吧。”
宋十七,现在该叫宋昶了,并不懂“昶”是什么字,其实他一个字也不会写,但前面的话他听懂了,应该是很好的意思。被范笃行刷洗干净的脸蛋浮起了红晕,眼睛也亮晶晶的。他不懂怎么才能有礼节地表示感谢,便果断扑到范笃行怀里把他抱住。
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允许,范笃行几乎没有接触过小孩,和同龄孩子一起玩是不可能的,唯一熟悉的就是那个混蛋堂弟。长大当了教书先生,和孩子相处倒是多了,不过乡野的孩子大多不是调皮捣蛋就是笨拙迟钝,范笃行虽然不会讨厌自己的学生,但也没有过分亲密。如今身边多了个小不点,竟相当夸张地提前体会到了书里讲的“天伦之乐”。
市井里摸爬滚打长大的范笃行后来学了很多礼节,但不代表他就爱守这些礼节。对于宋昶的拥抱范笃行十分受用。
“对了,官府把你爹娘打死的事情以后可不能随便说出来,要是被人听去了少不得会把我们牵扯进去。”片刻后,范笃行想起了要叮嘱一下宋昶,后者并不问为什么,十分听话的答应了。
范笃行看着宋昶胖嘟嘟的脸颊,又想起一件事:“你好像还没说今年多少岁了。”
宋昶点点头又摇摇头:“不知道,没人给我讲这个。”
长叹一口气,范笃行按宋昶之前的讲述推断了一下,今年至少有五岁了,具体的倒不好判断。五岁的孩子从小生活在村里,从没接受过教育,身边也没有文化高的人,能做到吐词清楚条理清晰已经很有天分了,说不准也是个可塑之才。
刚开始就有些焦虑了啊啊啊,果然不能随便看帖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玉宫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