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不速之客
六月初五,天光如洗。
晨阳斜斜地攀上林梢,将郊野镀上一层金箔。田埂边的野葵开得正盛,黄灿灿地簇拥着,像一群挤挤挨挨的小太阳。风过时,稻浪簌簌低伏,露出远处农庄灰褐的屋顶,一缕炊烟正袅袅散入碧空。
如海牵着黛玉的手,走在覆满车辙的泥径上。黛玉的素纱裙角扫过草尖,沾了露水,沉甸甸的。三年前那场恸哭仿佛还在耳畔,如今坟前青草却已蔓过碑座,蒲公英的绒球在风中忽散忽聚,像总也说不完的絮语。
如海摩挲着石碑上新苔,忽然觉得日光太亮,亮得人眼眶发酸。
贾敏的坟头四周,野草已被人拔得干净,黄土堆上密密地排着些鲜花,红的、白的、黄的,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点头微笑。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映着日光,亮晶晶的,倒像是坟里的人也睁了眼,向外张望。花枝交错,挤挤挨挨,竟显出几分热闹来,仿佛这冰冷的土堆下,当真藏着什么期待似的。
黛玉跪下对着坟头虔诚叩了六个响头,心中默道:“母亲放心,我一切准备就绪,不久就会到贾府查出下毒之人,为母亲报仇。”
黛玉话音方落,坟头那丛素白的茉莉忽然轻轻摇曳,花瓣舒展,仿佛被春风唤醒。几株新生的蒲公英微微颔首,绒球散开几缕细软的银絮,温柔地拂过她的衣角。
青苔覆盖的碑座旁,不知何时绽开几朵浅紫色的野堇,花蕊含着晨露,在阳光下莹莹发亮,像是欣慰的泪光。一株嫩绿的藤蔓悄悄攀上石碑,舒展的叶片轻抚过"贾敏"二字,宛如无声的颔首。风过时,草木沙沙作响,恍若一声悠长的叹息,又似含着期许的回应。
三年守孝期已满,如海践行自己的承诺,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和兰姨成了亲。
婚后,如海眉宇间的郁色渐渐舒展。兰姨总在晨起时为他抚平官服褶皱,袖口暗藏一包醒神的薄荷香;如海下值归来,必带回市集上她最爱的蜜渍青梅。两人常在廊下对弈,棋子轻落间相视一笑,连阶前的海棠都羞垂了花盏。
兰姨待黛玉尤甚亲生。冬夜必去为她掖被角,夏日总备着冰镇的莲子羹。黛玉偶染风寒,她彻夜握着小手不放,药盏边的烛泪堆得比药还苦。及至黛玉执意入贾府那日,兰姨将绣了整月的并蒂莲汗巾塞进她行囊,转身时泪珠子把衣襟上的缠枝纹都淹活了。
如海在盐务上采取了怀柔政策,他发现那些贩卖私盐的,山中劫道的,湖上抢盐的大多贫苦出生,不得已才作此营生,因此抓到后除有杀人的大奸大恶之徒给予严惩,其余初犯不予判刑,而且还给他们分配了工作。有功夫的湖匪让他们押运水上的官盐船只,山里的山匪则负责押运经过山里的官盐车,这样他们便不会监守自盗,而且如海赏罚分明,如此一来,人人感恩,湖上山里基本没了劫匪滋事。
如海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刺杀,但有李师傅训练的暗卫,还有皮皮一家的保护,每次杀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无人生还,幕后黑手也就只得做罢了。
三载寒暑,黛玉晨起五更,夜卧子时,青霜剑映着残月,在林府的竹林间舞成一片寒光。初时她腕力不足,剑锋常被老梅枝弹开,如今剑气所至,连飘落的竹叶都悄然中分为二。
李师傅抚着胡须立在石阶上,看她最后一式"白虹贯日"竟激起满地落花回旋,如雪浪般久久不散。李师傅手中茶盏忽裂作两半——切口平滑如镜,竟是方才被黛玉剑气余波所断。
"好!"师傅掷了破盏大笑,"当年你连剑穗都系不稳,如今这手'摘星式',倒比我多出三分灵气!"
竹涛声中,李师傅又道:"古来剑客求'人剑合一',你倒让剑求着与你合一了。徒儿真是百年难遇的练武天才,不仅根基好,而且领悟力极强,别人学三年你学三个月就成了。照这样的进展,到徒儿成年已难遇敌手了。"
黛玉身上的余毒也被逼出了体外,现在的身体完全康复。只是原主留在心口的灵水却一直没有动静,黛玉多次试着去催动,但如泥牛入海,毫无波动。
黛玉在林家的事情已了,静待贾府来人。
今天又是如海休沐,父女俩和兰姨正在说笑,却听门房来报,说是有两个太老爷的古人来访。
如海听了,赶紧让门房打开正门,自己出门迎接。
如海看到来人,忙要撩衣下跪,来人赶紧做了个手势制止。如海恭敬地把来人迎到正厅,屏退下人又要下跪,来人赶紧扶起:“我这次是微服私访,不必张扬,也不用行跪礼,你就当我是你父亲的生前好友即可。”如海称诺。
如海又要让客人坐主坐,来人也不肯:“如我坐主坐,这个身份岂不喧宾夺主。”如海这才作罢。
主客坐下,奉茶完毕。来人道:“首先恭喜贤侄新婚大喜。”如海忙站起:“多谢多谢,愧不敢当!”来人示意如海坐下。“不必拘礼,你既是我的贤侄,叔伯之礼即可。”来人又道,如海神情方安定下来。
“听闻贤侄有个爱女,可否一见?”
如海忙着人把黛玉叫来。
黛玉进入正厅,见客位上坐一个老者:鞋拔子脸型,脸部轮廓上宽下窄。面容消瘦,两鬓霜白。皮肤粗燥黝黑,深邃的眼神中饱含着历经岁月沉淀的睿智与霸气。
黛玉马上知道了他是谁。这长特殊的脸她在现世看明代史书时经常看到。
如海见黛玉进来,忙引她拜见:“玉儿快来见过你祖爷爷的好友,朱爷爷。”
黛玉不慌不忙地走到洪武帝跟前,双膝下跪,叩头拜见:“黛玉见过朱爷爷。”
“女娃娃,你为何行此大礼啊?”
“爷爷是我长辈,理该行此大礼。”黛玉恭敬道。
洪武帝见黛玉聪慧十分高兴。“娃娃近前来,让爷爷看看。”
此时的黛玉已经九岁,今日着一身粉色裙装,犹如雨后新荷,清新脱俗。
洪武帝见黛玉如此聪慧美貌,尤为开心。“好一个标致的女娃娃,朕——真是叫人喜欢。可惜爷爷今日来得匆忙也没备得什么礼物,允儿,把你身上的玉佩解下给这个妹妹。”
坐在一旁的朱允炆忙站起身来,解下随身的玉佩走到黛玉跟前。
黛玉早看到一旁这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面庞不算很白透着健康的红润,眉若远岫,双眸含情,一袭淡雅的浅蓝色长袍上绣着云纹,腰束锦带。举止间尽显温柔体贴,气质高贵而纯净。黛玉心中似有所动,感觉好像和他似曾相识。
见他走来,黛玉弯腰深施一礼。允炆忙虚扶住:“妹妹不必多礼。”
允炆把玉佩递给黛玉,黛玉双手接过细看:这块和田玉质地极佳,入手温润细腻,光泽柔和内敛。玉上精刻着龙纹,龙姿矫健,鳞片栩栩如生,在右下角还刻有一个极小的炆字。这显然是从小佩戴之物,而且还可能有什么象征之用。
黛玉忙说道:“此玉太贵重了,黛玉愧不敢当。”
“这是我在允儿出生时给他的,现在给你,就算是我给娃娃的礼物了。”
黛玉再要推,洪武帝佯装要生气了,黛玉只得收下。
再说朱允炆,自黛玉踏入正厅,就看呆了。他出生在皇宫,每天见的几乎都是大美女,但从未见过如此美丽脱俗又高贵大方的女子,而且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见爷爷让他把自己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的玉佩相赠,心中竟十分高兴。
洪武帝看着一对小人儿,心中升起一个念头,他对两人说道:“玉儿我和你爹爹有事要谈,你陪允儿去院子逛逛吧。”
黛玉道声:“是。”便带着允炆出了正厅往花园而去
男主来了,更精彩的故事即将开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不速之客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