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 59 章

三日后,秋高气爽,天穹澄澈如洗,几缕薄云悠然飘过。

秋风拂过奇珍园,带来菊桂混合的香气,却吹不散百官心头的凝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场中央那头庞然巨兽身上——那是一头来自滇南密林的贡象,身躯如同移动的小丘,粗糙的皮肤布满深壑,四肢宛如支撑殿宇的梁柱,长鼻时而慵懒卷起,时而有力甩动,带着一股令人心魄微颤的、源自蛮荒的雄浑力量,它每一次甩动长鼻,都让空气微微震颤。

文武百官环绕着巨象,低语之声嗡嗡作响,如同盛夏躁动的蜂群。

景帝端坐在明黄御帐之下,身着赭黄色常服,面色平淡,他目光扫过众人,随即略一抬手,身旁内侍高唱“肃静”,园内的嘈杂声浪便如同退潮般平息。

景帝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

“众位爱卿都看到了,这滇南进贡的大家伙,朕瞧着实在喜欢,威猛雄壮,确是祥瑞。”他微微倾身,手指轻轻点向巨象,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困扰与好奇,“只是朕心里总惦记着,这么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呢?寻常的秤杆量尺,在它面前,怕是连孩童的玩具都不如了。今日把大家找来,就是一起想想办法,看看我大景的能臣才俊,谁有那个巧思,能帮朕解开这个疑惑?”

话音落下,园内陷入一片短暂的死寂,仿佛连风都停了。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片刻后,议论声如同蚊蚋般嗡嗡响起。

这时,一位身着绯色官袍、须发皆白的老臣,拄着御赐的鸠杖,颤巍巍地从工部班列中挪步出来。他便是工部侍郎周大人,年事已高,声音带着明显的喘息:

“陛…陛下,”他深深吸了口气,努力让声音更清晰些,“老臣…老臣以为,或可…或可广召天下能工巧匠,倾力铸造一杆…一杆前所未有之巨秤!以精铁为骨,务必坚实,或可…或可量此神物之重!”他说完,已是有些气喘,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握着鸠杖,期待地望向御座。

他话音刚落,户部尚书谢寅便立刻出列,他面容精瘦,眼神里透着惯有的精明算计,声音洪亮地反驳:

“陛下,周老侍郎忠心可嘉,然此议万万不可!”他拱手,语气斩钉截铁,“铸造如此巨秤,需耗费精铁何止万斤?金银更是难以计数!此乃其一。其二,即便耗尽国库铸成此秤,请问陛下,普天之下,何处去寻那能悬挂此秤的支点?莫非要将皇宫的梁柱拆了不成?其三,就算找到了支点,又去哪里寻那能力扛山岳的力士,来抬起这秤杆?此议劳民伤财,且绝无可行之处,望陛下明鉴!”

周老侍郎被他一番连珠炮似的反驳噎得脸色通红,嘴唇哆嗦着,还想争辩,却一时气急,剧烈地咳嗽起来,被身旁的同僚连忙扶住。

这时,一位身材魁梧、声如洪钟的武将按捺不住,大步出列,他是兵部侍郎太原王氏王大人,性情向来耿直:

“陛下!这有何难?!”他声震四野,带着军旅之人的豪气,“依末将看,干脆把这大象宰了!切成块,一块一块地称!保证分毫不差!简单痛快!”他拍了拍结实的胸膛,自觉想出了绝妙的主意。

“荒谬!”

“有伤天和!”

“王侍郎慎言!此乃祥瑞,岂容戕害!”

他这话如同冷水滴入滚油,瞬间炸开了锅。文官队列里立刻站出好几位大臣,个个义愤填膺。一位御史指着王侍郎,痛心疾首:

“陛下!万万不可!此象乃滇南归顺之吉兆,是活生生的祥瑞!王侍郎此言,不仅残忍,更是对上天不敬!若如此行事,岂非让天下人笑话我大景无智,只会行此焚琴煮鹤、暴殄天物之举?!”

“就是!祥瑞岂能轻毁?”

“此举断不可行!”

王侍郎被众人怼得面红耳赤,梗着脖子还想反驳,却被上司狠狠瞪了一眼,只得悻悻地退了回去,嘴里还兀自嘟囔着:“不宰了…那你们说咋办嘛…”

经此几番争论,场面彻底僵住。先前几个跃跃欲试想献策的官员,也都悄悄缩回了脚步。园内再次安静下来,只闻秋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百官们或低头看鞋尖,或仰面观浮云,或与同僚交换着无奈的眼神,再无一人敢轻易出声。谁都明白,在这御前,说错了话,献错了策,丢的可不只是自己的颜面。那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大皇子景琮站在文官队列最前方,指尖无意识地捻着朝珠,眉头微微锁起。他的目光像梳子一样缓缓扫过全场,掠过那些交头接耳的文官,掠过那些抓耳挠腮的武将,最终定格在崔承野身上。

这位镇国公世子依旧一身玄色常服,站在武将队列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神色平静得像一汪深潭,仿佛眼前这场困扰了满朝文武的难题与他毫不相干。景琮眼底闪过一丝复杂——这个表弟,永远这般让人捉摸不透。

就在这寂静快要凝固成冰时,崔承野忽然微微侧首,目光在身后侍立的崔铭身上短暂停留。那眼神轻得像一片羽毛掠过,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但崔铭立刻会意。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把满园的桂香都吸进肺里,随即大步出列。玄甲在秋阳下泛着冷硬的光,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直到御前空地上,"咚"的一声单膝跪地:

"陛下!末将崔铭,愿献一法,或可称得此象之重!"

这一声如同惊雷炸响在寂静的园中。所有人的目光"唰"地聚焦在这个年轻武将身上,带着难以置信——一个武夫,能有什么妙计解决这连满朝文官都束手无策的难题?

景帝原本微蹙的眉头舒展开来,眼中闪过讶异,饶有兴致地抬手道:"崔爱卿平身。有什么好法子,但说无妨。"

崔铭起身,身姿挺拔如松。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清晰沉稳,在秋日晴空下回荡:

"请陛下命人准备一艘足够宽敞坚固空船,就放在这奇珍园的水池里。待船停稳,在船舷与水面齐平之处,刻下一道记号。"

他说话不急不缓,像是在讲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然后,将巨象稳妥地牵到船上。象身沉重,船必定会往下沉。等船不再晃动,就在此刻船舷与水面新的齐平之处,刻下第二道记号。"

园中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跟着他的描述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之后,将象安然牵回岸上。这时空船会往上浮起。再命人往船上搬运石块,一块一块地搬,直到......"

他刻意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疑惑的脸,"直到船身因为石块的重量,再次下沉到第二次刻下的那道记号处为止。"

这时,工部几个老臣已经忍不住交头接耳,眼中闪过明悟的光。

崔铭提高声调,一字一句道:"到了这一步,关键就来了——此时船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方才那头巨象的重量!最后,只需派人分批称量这些石块,把重量相加,就能知道象有多重了!"

园内死一般的寂静。

突然,工部那位最精通算学的老侍郎周侍郎猛地一拍大腿:"妙啊!船载重物,吃水相同则重量相等!这、这......"

他这一声像是点燃了引线,园内顿时炸开了锅。方才还愁眉不展的官员们个个面露惊色,有人抚掌赞叹,有人低头快速演算,更有人直接跑到水池边比划起来。

景帝愣了片刻,突然从御座上站起身,抚掌大笑,笑声爽朗震得枝头桂花簌簌落下:

"妙!妙极!化繁为简,巧夺天工!崔爱卿,想不到你不仅武艺超群,更有如此巧思!当赏!重重有赏!"

侍立一旁的内侍总管立即上前,高声宣唱:"陛下有旨,赏镇国公府崔铭,献策有功,赐黄金百两,东海明珠一斛——"

"末将崔铭,谢陛下隆恩!"崔铭再次跪拜,声音洪亮。

这丰厚的赏赐让在场百官无不侧目。一时间,称赞声、道贺声此起彼伏,众人看向崔承野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深意——连麾下一个副将都有如此急智,能解满朝文武之困,这位镇国公府的世子,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圣眷正隆,其麾下究竟还藏着多少能人?当真深不可测。

景琮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眼底的忌惮之色却更深了几分,他隔着人群,远远对着崔承野拱手:"承野表弟,恭喜啊。麾下真是藏龙卧虎。"他嘴角含笑,眼底却是一片深沉。心中那份将此人收归己用的念头,此刻变得愈发清晰和迫切。

直至太阳西斜,众臣散去时,仍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津津乐道这闻所未闻的巧计,对镇国公府的评价,无形中又拔高了一层。

崔承野身后跟着崔铭,正欲随着人流离园,四皇子景瑜笑着走了过来,亲切地唤住正要离开的崔承野:"表哥留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