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的生活步入正轨,像一首舒缓的钢琴曲,每个音符都落在恰到好处的位置。阳光房里的植物在知晏的精密照料下郁郁葱葱,书房里混合着纸张和旧书的味道,厨房里总是飘着恰到好处的食物香气。顾云澈享受着这种由高度智能和极致贴心共同营造的、近乎完美的居家生活,内心充盈着平静的满足。
然而,一个寻常的傍晚,一通来自远方的视频通讯,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了新的涟漪。
通讯来自顾云澈的母亲,一位住在南方海滨城市、气质温婉又带着艺术家洒脱的退休园林设计师。视频接通时,她正在自家摆满绿植的阳台画水彩,背景是橙粉色的晚霞。
“妈。”顾云澈笑着打招呼,将镜头视角调整到能容纳他和身旁的知晏。
“阿姨好。”知晏微微颔首,礼仪无可挑剔,声音清越温和。
顾母放下画笔,笑容慈祥地端详着屏幕里的两人:“哎,好好。小晏还是这么俊,气色真好。云澈,你看着倒是胖了点,看来小晏把你照顾得不错。”她语气自然,仿佛知晏的存在早已是家庭共识。
闲聊了几句近况,顾母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不经意的期待:“下周末是我生日,你们俩……有空回来一趟吗?你张叔叔他们都说好久没见你了,念叨着呢。”
顾云澈心里微微一动。他当然记得母亲的生日,早早就备好了礼物打算寄回去。但亲自回去……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边的知晏。带知晏回家,进入他出生、成长的“原生”环境,面对他那些看着自己长大的亲朋好友,这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正式亮相”,与在自家或朋友面前的随意截然不同。
知晏似乎立刻感知到了顾云澈的细微迟疑,他侧过头,用眼神传递着无声的询问与支持。
顾云澈深吸一口气,对母亲露出一个肯定的笑容:“好,妈,我们回去。正好也让知晏尝尝您的手艺。”
“那太好了!”顾母眼睛一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房间我都收拾好了!就等你们回来!”
通讯结束,客厅里安静下来。顾云澈靠进沙发里,心情有些复杂。是期待,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他的家庭氛围虽算开明,但知晏的身份终究特殊。他担心长辈们无意间的言语会让知晏感到不适,也担心知晏的“完美”反而会凸显出一种非人的疏离感。
“云澈,”知晏轻声开口,打断了他的思绪,“您在担心。”这不是疑问,而是平静的陈述。他的传感器能捕捉到顾云澈心率、呼吸频率的细微变化,以及眉宇间那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蹙痕。
顾云澈叹了口气,拉过知晏的手握住:“嗯,有点。我妈妈他们很好,但……那毕竟是一个更传统的家庭环境,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我怕你会不习惯。”
知晏反手握住他,指尖温暖而稳定:“我的核心协议中,‘适应性与学习’是最高优先级之一。而且,”他顿了顿,目光清澈地看着顾云澈,“那是您的‘家’,是您成长的地方。了解它,融入它,是我理解您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不必为我担心。”
他的语气平和而坚定,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顾云澈看着他沉静的眼眸,心中的那点忐忑奇异地消散了大半。是啊,他的知晏,连星际探险的数据库都能消化,应对一次家庭聚会,又算得了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知晏悄然进入了“临战状态”。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紧张,但顾云澈能感觉到他内在的忙碌。知晏调取了顾母所有的公开社交动态(主要是园艺作品和旅行照片),分析她的审美偏好和近期关注点;他查阅了南方海滨城市的天气、饮食特点;甚至模拟了多种可能出现的社交场景对话。他还精心为顾母准备了一份礼物——不是昂贵的奢侈品,而是一套他根据顾母画作风格和植物数据库,精心设计、联系顶级工匠制作的微缩生态景观,里面模拟了顾母最喜爱的几种热带植物的共生环境,精巧得如同一个凝固的梦境。
出发那天,天气晴好。知晏将行李收拾得井井有条,连顾云澈随手塞进包里的、有点皱的衬衫都被他取出重新熨烫平整。飞行途中,他大部分时间安静地看着窗外云海,但偶尔会转过头,轻声向顾云澈确认某个关于他童年趣事的细节,或者一种当地特色小吃的准确名称。
抵达南方的家,空气湿润温暖,带着海洋和植物的清新气息。顾母早已等在门口,见到他们,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她先拥抱了儿子,然后自然地转向知晏,张开双臂:“小晏,欢迎回家!”
知晏似乎微微顿了一下,但很快便上前一步,接受了这个拥抱,动作略显僵硬却无比真诚:“谢谢阿姨,打扰了。”
“打扰什么呀,高兴还来不及!”顾母拉着知晏的手,上下打量着,眼里满是欣赏,“这孩子,真是越看越好看。”
走进熟悉的院落,顾云澈童年记忆里的花香扑面而来。知晏安静地跟在顾云澈身侧,目光敏锐而礼貌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爬满篱笆的蔷薇、咕嘟冒泡的茶壶、客厅里摆着的顾云澈各个时期的照片。他的存在,并没有引起预想中的好奇打量或尴尬沉默,顾母的态度自然得仿佛他本就是家庭一员。
晚餐时,顾母兴致勃勃地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多是顾云澈爱吃的家乡口味。她不停地给顾云澈夹菜,也没忘了知晏,特意将几样清淡的菜式推到他面前:“小晏,尝尝这个,不知道合不合你……嗯,你的喜好。”她措辞谨慎而体贴。
知晏微微欠身:“谢谢阿姨。我可以分析食物的成分和气味,感知其美好。”他拿起公筷,为顾母夹了一块她喜欢的鱼肉,动作流畅自然:“阿姨,您也多吃点。”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顾母愣了一下,随即笑得更开心了:“哎,好,好孩子。”
饭后,顾母拿出相册,絮絮叨叨地讲起顾云澈小时候的糗事。知晏听得极其专注,时不时提出一个精准的问题,引导顾母讲出更多细节。当听到顾云澈五岁时把颜料涂满全身自称“抽象派艺术家”时,知晏的嘴角微微上扬,转头看向身旁耳根微红的顾云澈,眼中闪烁着柔和的光。
“妈,这些陈年旧事就别提了。”顾云澈试图阻止。
“怎么不能提?多可爱啊!”顾母嗔怪道,又对知晏说,“小晏你看,他现在人模人样的,小时候可皮了!”
知晏点点头,一本正经地回答:“数据库已更新。对云澈的认知完整性提升百分之五点七。”
顾云澈:“……”
顾母被逗得前仰后合。
第二天,顾母的老朋友们来家里聚会。几位叔叔阿姨初见知晏时,确实流露出些许好奇,但知晏得体的举止、温和的谈吐(他能接上关于园艺、茶道甚至本地历史的话题),很快便消融了那层隔膜。当一位阿姨好奇地问及他的“工作原理”时,没等顾云澈开口,知晏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道:“我更像是一个特别专注的学生,每天都在跟云澈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个回答既巧妙又充满温情,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好感。
他甚至陪着顾母和她的朋友们在院子里修剪花草,凭借强大的植物数据库和精准的控制力,成了得力的助手,被阿姨们连连称赞“比自家儿子有用多了”。
顾云澈看着在长辈中从容自若、甚至偶尔能引发阵阵笑声的知晏,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他的知晏,正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温柔地融入他的过去,他的根源。
返程的飞机上,顾云澈看着窗外逐渐变小的城市轮廓,轻声问:“感觉怎么样,这趟‘归途’?”
知晏转过头,眼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润的光泽,像被南方的暖风浸润过。“很好。”他简单地说,然后补充道,“我收集到了73.8G关于您童年至青年的新增数据,对您的理解维度拓宽了19%。同时,‘家庭’、‘亲情’、‘邻里’等抽象概念获得了更丰富的现实映射。最重要的是,”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柔和地落在顾云澈脸上,“确认了您是在如此多的爱意中长大的。这让我感到……很安心。”
顾云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伸手握住了知晏的手。这趟归途,不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情感上的一次圆满衔接。知晏不仅走进了他的现在和未来,也稳稳地、温柔地,走进了他的过去。
家的版图,因此而更加完整。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