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流水作业

两百五十本书,提前售罄。

翠娘回到家里的时候,依然一脸梦幻。

人太多,影影绰绰,她就记得自己按着“一”“二”不断弯腰捡书,然后一本本递给前面的客人。

儿子拿着一个本子在念名字,不时添加几笔,一边收钱,一边热络地招呼客人,笑容灿烂,眉宇飞扬。

眼前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从街上过来。

到后面,书没了,卖光了,有人拦住他们,说要订一批书。

这个人自称是国舅爷的管家,在京城开了几间书馆,豫州、冀州、淮南郡、扬州等地都有他们的书馆,之后言是要买断儿子的原始书稿,开价五百两。

翠娘知道国舅爷,皇后的娘家王家在朝中势力庞大,官至丞相的王向文为了舞伎一掷千金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他儿子王穆凯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段时间才与代晋斗富,以一株三丈高的珊瑚险胜代晋,气得代晋当场拔剑杀死了随伺的舞女。

宋和锦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而是委婉地表示回去考虑一下,两日后给答复。

管家不满,但当街这么多人围观,不敢强人所难,毕竟小小的杂书而已,又不是盐铁买卖,国舅爷根本不会关注,宋和锦没有当场答应,落了他的脸面,他自然是恼恨的,但又怕事情闹大,惹国舅爷不高兴,便暗暗记在心里,等回到书馆,马上叫馆里的掌柜过来,拿着买来的《射雕一》《射雕二》吩咐他另叫写字最好的抄书先生过来,誊抄一遍,然后大量印刷。

用的纸张是上乘的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略显粗糙,质地坚韧,耐久性很强,不着潮经久不会变质,加上誊抄的先生一手好行书,行云流水,观赏性极佳。

雕刻的都是店里用惯了的老师傅,工匠三代都为王家家生子,是王磊他父亲从司空那处特意挖来的,一手篆刻之术出神入化。

等到书陆续印好,管家把书先献给府内的少爷们,然后才让后续的摆在店里售卖。

然而奇怪的是,观者不少,买者却寥寥。

书馆老板很是不解,拉住一个店内的熟客:“廖老爷,你家少爷都在店里看这《射雕二》半天了,为何不干脆买下呢?”

廖老爷哼了一声:“你这里一本书要半两银子,外边只需三百文,我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你们店的书,恐怕价格虚高了吧!”

掌柜大吃一惊:“三百文?”他们有自己进纸的独特渠道,成本也得在三百文,谁家能卖三百文,这不是光赚吆喝了么?

廖老爷拉着儿子往外走:“我儿子书院里便有同窗在卖,郑掌柜若是不信,不妨派人前往一观。”

廖老爷走后,掌柜来回走动,越想越不安,叫来心腹手下:“阿贵,你到京城里的各大书院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人在卖这《射雕》!”

阿贵领命而去,掌柜复回到柜台后面算账,怎么想都觉得那廖老爷是在夸大其词,短短时日,谁人能印出如此多的书籍,且把价格压得那么低?

下午,阿贵气喘吁吁地跑回来禀报,京城里的各大书院确实有人在卖《射雕》,卖书者,正是书院里的学生!

掌柜还是不明白,他们是从哪里拿到这么便宜的进货价的,这大量的书籍,又是如何在短短时日里印得出来?要知道,他们在京城的五个书馆加起来,也不过总共五百多本书而已。

对于掌柜的这些问题,阿贵却是一脸茫然,一问三不知,他白天光在几个书院之间来回跑腿了,哪里有时间去问别人那些,且那些书生也很是警惕,不肯与他多说话。

掌柜见问不出什么了,心情糟糕透顶,挥手不耐烦地让阿贵去干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书馆掌柜迷惑不解的时候,宋和锦正与沈千奴去各个书院收账。

他们这些日子在宋家制了将近两千多的书,手法和流程熟练以后,他们把字雕得更小,把成本压缩到了两百三十文,宋和锦通过郑宝儿的关系,找到了几个在不同书院读书的富商子弟,跟他们做了一笔小小的交易。

这些富家子弟家里虽然有钱,但是父母管束得都挺严,应酬玩乐也多,每个月的月钱有限,时常无法放开手脚挥霍,宋和锦应承他们,若是卖出一本《射雕》,就能得到十文钱提成。

富家子弟们都对这个提议感到很新奇 ,一开始他们只是因为觉得《射雕》好看,想知道这本书的著者是什么人而已,没想到宋和锦会问他们,愿不愿意成为《射雕》的“代购”——宋和锦出书,他们卖书,无需成本,卖不出去的,可退回书商处,但若是每卖出一本,他们就能得到提成十文钱。

这种买卖方式对于富家子弟们来说,无异于空手套白狼。

更何况,这是他们脱离自己父母的关系第一次靠自己的人脉和口才赚钱,成就感自然倍加不同,在宋和锦的一番班主任式鸡血鼓励下,富家子弟们头脑热血上涌,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发挥三寸不烂之舌,攻克一个个同窗。

别说,在这娱乐匮乏的时代,《射雕》系列书籍,如同在这些有钱有闲的人们面前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瞧见了不同的人生和激情,不少之前没看过《射雕》的纷纷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有那头脑灵泛的富家子弟,干脆搞批发路线,一次性买了两百本《射雕》,除一部分馈赠亲友外,其余送到其他城市自家的商铺代卖。

宋和锦前脚才给每个代购一百本书,下一刻另一个领了书不久的代购就找上门来,预订一百本。

到后面,宋和锦等人都麻木了,订单雪花一般飞来,他们只管生产,大把人抢着要,订单与日俱增,他们根本无需为销路发愁。

郭子铭咋舌:“京城里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这么多么?”

魏猛瞪了他一眼,旁边的宋和锦没察觉到他们之间的暗流涌动,笑道:“京城书院大约有五十多个,周边私塾数不胜数,识字之人保守估计五万人以上,九等之家人口占据一半以上,三百文钱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随手打赏给奴婢的零散支出。”

他内心叹息,识字的人,还是太少了。一个七十万人口的国都,才五万人识字,这识字率简直了,而且这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其他地区的识字率只会更糟糕。

郭子铭眼睛铜铃般瞪大:“我滴个乖乖,三百文钱能在上谷郡买一匹好马了。俺们那里烧饼一文钱一个,三百文可能买三百个饼子!这京城人是真有钱!”

宋和锦咧开嘴,嘎嘎笑了两声:“所以我们得赶紧多印些书,抢在其他人之前抢占市场,把那些人傻钱多的人的钱通通赚过来!”

郭子铭大力点头,彻底拜服在了新东家的赚钱能力上面。

沈千奴望了望小得意的宋和锦,垂下眼帘,手上动作飞快,刀尖翻飞间,刻下一个个蜡字。印书到了后期,明显能看到雕刻这个环节速度太慢,沈千奴也是识字的,自动请缨加入雕刻行列,宋和锦求之不得,要不是那个时候要与代购们联系,他都忍不住亲自上阵。

肉眼可见的收益让这个临时成立的手工业小作坊成员心潮澎湃,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废寝忘食,一心制书,一个个埋头苦刻,就连一开始推拒说自己手脚粗鲁干不了的郭子铭都加入其中。赚的钱越来越多,宋和锦心情大好,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向刻字的二房三个庶子许诺:每刻好一张纸,除面汤外,另付他们每人三十文钱。

这些日子庶子们受够了饿肚子的苦,得了准信,也不用郭子铭看守了,睡觉都不肯回房间,累了就趴在桌上小憩片刻,醒了就睁着一双血红色的眼睛继续刻字,连他们在宋府未落败前都不曾如此“上进”过。

这些人都跑去了刻字,翠娘和小孩便赶紧制蜡纸和推滚筒印刷,好在沈千奴、魏猛去刻字之前超额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那一个部分,甚至还有剩余,翠娘和小孩便只需增补一些缺乏的,才堪堪忙得过来。

三个姨娘和宋丹丹也得到了加工资的待遇,伙食也改善了许多。翠娘忙着给儿子帮忙,没有时间做饭,一连几日都是到市肆买了现成的熟食回来,种类繁多,不带重样,每个人都吃得很满意,身体明明很累,在繁重的日复一日里,这些人心里却感到充实极了。

但是宋家的其他人,情况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他们被关了七天,不见天日,除了能见到每日进来送饭的王嬷嬷,其余什么人都见不到,她们整日胡思乱想,不知将来宋和锦会如何对待他们,精神日渐萎靡,很快,宋和兰就病了。

宋和梅摸着妹妹的额头,眼泪如断线珠子一般往下掉:“娘,我们得给妹妹请大夫!你赶紧让和锦把我们放出去!”

王梅清脸色憔悴,她抚摸着躺在床上的宋和兰的手,口气硬邦邦的:“那不孝子不敢不放我们出去!他就是在吓我们!等我们服软了,他就放我们出去,做他的春秋大梦!等着吧,若是和兰出了事,我让他兜不了吃着走!”

宋和兰声若游丝:“娘,我是不是快死了?”

“胡说!”王梅清斥责:“我们个个都会长命百岁!只有那对母子夭寿!不要说丧气话,自己吓自己。”

宋和兰眼泪流了出去:“娘,我想见李公子最后一面。”

李公子,全名李承业,李娘娘的弟弟,宋和兰的前未婚夫。

王梅清一怔,一旁的宋和梅泣不成声,宋和兰咳嗽两声,拉回了王梅清的神智,她叹息一声,拍了拍女儿的手:“兰儿,你俩注定有缘无分,断然再无可能,你好好安心养病,不要胡思乱想。”

宋和兰望着头顶漆黑的蚊帐,扭头面对墙壁,默默地流泪。

工商食官制度下,手工业者属司空管辖。

夭寿:短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流水作业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