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炼铁

此后一个月,宋和锦一直泡在炼铁厂里。

他与沈千奴找来的十多个铁匠几乎吃住在了炼铁厂里,他们一同埋首于改进炼铁设备的钻研中,熊熊炉火照着每个人红通通的的脸,已经需要多加一件外衣的初冬里,他们只着单衣,露着赤膊,手臂肌肉贲张,汗水一滴滴渗出,每个人脸上全是亢奋的神情,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从炉子里流出来的铁液。

铁匠李把木勺子里粉末状的铁矿粉顺着右手的铁勺子倒进粘稠的铁液里,右手以一种十分柔顺的力道不断搅拌着,他的弟子戴狗顺在一旁推拉着鼓风机,加快灼热的空气流动,以获得更多的氧气。

其余弟子围绕在旁边,站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右手铁锤高高扬起,叮叮当当地敲击不停,左手夹着铁坯,时而翻转,时而折叠,不停捶打。

铁匠李旁边的另一个工作台上,山庄高价聘来的另一个匠人昆木兰熟练地把铁液倒进模具里,稍为冷却变得粘稠一些后,用钳子夹起模具,手腕稳稳地向一侧慢慢倾斜,使模具里的生铁液浇注在台面上的一块熟铁上,两者逐渐宿合在一起,之后昆木兰夹住这团铁块,小心地放进一旁盛放着某种刺激性气味的动物尿里,“呲——”一声,极高温度的铁块瞬间使尿液水汽蒸发,发出刺耳的声音。

昆木兰的手很稳,丝毫不为所动,等到刺啦声消失,他把铁块夹出来,旁边的弟子接住了炉子里新出的铁液,他顺手接过,再度浇注在这块铁块上,然后按照先前的步骤如法炮制,把新的铁块再放进尿液里。

到第五遍的时候,其余匠人和宋和锦围了过来,细细打量这铁块,纷纷面露失望:“又裂开了!”

昆木兰抹掉额头上的汗,喝了一口水,吩咐弟子做好记录,有些疲倦地道:“我去炒钢那边指点一下,诸位接着试验。”

“去吧!”宋和锦有些敬佩地看着昆木兰,松了一口气,转换下心情也好。

这个新聘来的昆木兰是个真正热爱技术的人,已经连续做了十天灌钢,尽管每天都能看到进步,但是始终没成功,一般人都沉不住气放弃或暂时歇着去了,昆木兰却是越做越精神,若不是他强压着对方去休息,对方简直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泡在炼铁厂里。

现在这还是昆木兰第一次“歇业”。

有这么一个疯狂实验家,其余匠人隐隐有着向他看齐的趋势,以致于宋和锦不得不特意开了一个短会:“诸位,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我们现在所有人已经学会炒钢,这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的下一步是炼成百炼钢,接下来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即可,急不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休息好,吃得多,才有力气继续打铁!诸位切勿操劳过度,指使身体出了毛病,得不偿失。”

宋和锦一边说着,一边在考虑要不要强制性放这批人一天假。

不是宋和锦吹,他们若是能把百炼钢搞出来,就已经能甩现在的世家大族一大条街。实在不必过于激进,把身体搞坏。

不,应该说,就已经遥遥领先于这个世界。

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金属冶炼品质极差。

而中国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在冷兵器作为主要武器的古代封建社会里,金属冶炼品质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最初期的炼钢技术——“块炼铁”。这种冶炼方法比较原始,以木炭为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

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这种炒钢技术能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

目前大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西晋到东晋之间,金属冶炼多采用炒钢法,有经验的匠人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了折叠、锻打次数,后来他们发现,这样得到的钢品质更好,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

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人们在没有测温、控温设备的条件下,炒钢水平的高低,完全依赖操作及经验,掌握了高水平炒钢技术的匠人,绝大部分入籍官府,由铁官管制。

宋和锦庄园里的铁匠大部分只会块炼铁技术,甚至有的打着铁匠名头干着木工瓦工活儿,宋和锦并不推拒,一视同仁,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自己要做什么。

古代技术人员生存困难,这些人总比那些一无所知的普通平民要好,总归是具备了基本的技巧和经验,体力也足够。

宋和锦空有理论,却缺乏实践,匠人们有经验,却对原理一知半解,或者不解其意,两者在实验过程中,一方不断调整、修改方法,充实理论补充,不断调整实验过程,另一方努力吸收对方灌输的理论知识,像海绵吸收了海水,迅速茁壮成长。

这一个月,山庄里的大部分匠人都在打造炒钢。他们手艺逐渐娴熟后,宋和锦便进行下一项技术培训:百炼钢。

此时的南方世家里已经出现了比北方更为先进的炼铁技术——百炼钢。

南方的匠人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因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因而称为百炼钢。

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钢的品质提高,制作的宝刀、宝剑价格高昂,一把名钢剑的价钱可以购买供7个人吃2年9个月的粮食【此处数据引自汉朝的某个史料】。

这种百炼钢兵器数量少而珍贵,非权贵买不到。少数流通在市场上,都会引起哄抢。

在宋和锦的企划方案里,炒钢需要大规模生产化,培养出一批学徒和弟子之后,进行流水线生产。

炒出来的铁坯可以打造成武器,卖给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也可以储存起来,作为其他炼铁技术的原材料。

百炼钢打造的刀剑一般人消费不起,他把消费对象定为世家大族。

在这批铁矿石消耗完毕之前,哪怕能炼出一把百炼钢刀或者剑,他们就能回本。

宋和锦原先的计划是这样的。

而发现昆木兰这个人才以后,他的目标就不再止步于百炼钢。

百炼钢造价昂贵,全因过程费工费时。而炒钢品质逊色于百炼钢,目前宋和锦正在摸索重现的,是由北齐时期冶金家綦毋怀文创造的炼钢方法——“灌钢”。

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即是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称为“宿铁”。他用这种方法,打造出了第一把灌钢刀。

綦毋怀文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做成刃口,然后“以柔铁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这样做出来的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

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需要找准的有三个要点:燃料、锻造、淬火材料。

温度越高的燃料,越容易熔炼铁矿石,析出杂质。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普遍用煤作燃料,用于生产和生活,甚至挖掘到了汉代冶铁遗址,然而直到宋代,人们才大规模开始用焦炭炼铁,这是冶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发明,而此时的大晟,犹交杂使用木炭和煤炭作为炼铁的燃料。

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宋和锦不得不考虑派出郭子铭,让他到并州(如今的山西一带)采购大批量煤炭。

并州接壤羌胡、鲜卑,此时正值羌人南下的动乱时期,那里并不安全,采购的人得带走山庄里的一批人员作为护卫,才能安全无虞地把煤炭运回来。

郭子铭本来负责的建筑队原就忙得不可开交,他一旦离开,势必要找到合适的人员接手,新来的副主管张奇能力有之,忠诚度却有待商榷,郭子铭建言,在他离京期间,他的职务由高大威兼任。然而高大威除了负责造纸厂日常事务外,每日得进行各部门因各项事务而产生的人事调配,最近宋和锦还把开设扫盲班交给了他,他恨不得自己生出三头六臂来,日日奔走在山庄各处,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半个月时间生生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宋和锦叫他过来的时候,被他的外形吓了一大跳。

就连郭子铭见了他的模样,都难得生出了愧疚之心,最后还是沈千奴自动请缨,说是让他去并州。

一来,他在并州的近邻上谷郡待了十年之久,熟知当地语言和风俗;二来,他一个月以来组建起来的部曲,也需要实战演练的场地。

从谢家回来以后,沈千奴就忙了起来,在宋和锦的全权支持下,他迅速买来了一批奴隶,这批奴隶身形高大,武孔有力,有逃难的流民,有犯法的罪犯,有南下的战俘,成分复杂,个个凶恶暴戾。

他们来到山庄的时候,手脚和脖颈上依然戴着镣铐和木枷,走动间叮当作响,那些放工回来路上遇上他们的员工还未凑近,就被这些人脸上仿佛想要吃人肉一般扭曲的笑容吓到,远远逃开了去。

沈千奴让郭子铭的建筑队在山庄一处背阴的山坳里给他建了一座兵营和校场。每日里主食管够,往死里操练,其余人等一律不得靠近。

沈千奴每日早上都会抽出半个时辰对山庄里的员工们进行一些粗浅的军队演练,操练完了再放人回去各自负责的工作岗位,然后他再回去山坳里的兵营营地。

宋和锦日日泡在炼铁厂里,熬得很晚才睡,早上经常起不来,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见过沈千奴了。

沈千奴晒得更黑了,整个人的气势更为精悍,如同一只浑身皮毛光滑漆黑的豹子迈着优雅的步伐从人们面前走过,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狩猎者的锋芒,冰冷而残酷,亟待一场厮杀盛宴。

我感觉写完这篇小说,会学会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技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5章 炼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