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北山寺

马车在夜色中疾驰,最终停在一处僻静的山门前。徐渊掀开车帘,看了眼匾额上"青云观"三个字,这才松了口气。

清虚道长早已等在门前。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见到徐渊,微微一笑:"多年不见,你倒是给我送来个好苗子。"

徐渊将沈溯生往前轻轻一推:"此子心性质朴,还望道长悉心教导。"

观内别有洞天,二十余个与沈溯生年纪相仿的少年正在习武。呼喝声回荡在庭院中,与墙外的乱世恍若两个世界。

"这些都是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孩子。"清虚道长引着他们穿过回廊,"在这里,溯生既可以读书习字,也能习武强身。"

徐渊在观中住了三日,将沈溯生安顿妥当后便要离开。

"先生要去哪?"沈溯生忍不住问。

"有些事必须去了结。"徐渊拍拍他的肩,"你且在此安心学习。待你学成之日,便是我们重逢之时。"

临行前,徐渊将一枚玉佩塞到沈溯生手中:"这是信物。若遇危急,可持此玉佩去任何一家通宝钱庄求助。"

马车渐行渐远,沈溯生握紧玉佩,望着消失在风雪中的车影,心中怅然若失。

---

青云观的日子平静而充实。起初,沈溯生连最基本的《千字文》都读得磕磕绊绊,与其他早已启蒙的少年相差甚远。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他常常在灯下苦读到深夜,手指逐字点过书页,眉头紧锁。那些曲曲折折的笔画,比山林中最难走的山路还要难行。

清虚道长并不着急,只是每日耐心指点:"读书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循序渐进,方得始终。"

春去秋来,转眼五年过去。沈溯生已从懵懂孩童长成清秀少年。这日清晨,他正在院中练剑,一招一式已颇为熟练。

"停。"清虚道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廊下,"你的剑术已得形似,却还差些火候。"

沈溯生收剑而立,恭敬行礼:"请师父指点。"

"剑道重意不重形。"道长缓步走入院中,"你可知为何要学剑?"

"为防身,也为..."沈溯生顿了顿,"守护想守护的人。"

道长颔首:"从今日起,你开始学习兵法。"

从此,沈溯生开始了新的课程。起初只是背诵《孙子兵法》,渐渐地,他开始在沙盘推演中展现出过人的领悟力。

"你这一步,看似退让,实则暗藏杀机。"清虚道长看着沙盘,眼中露出赞许,"五年光阴,你能有这般见识,实属难得。"

沈溯生却仍不满足:"弟子总觉得,纸上谈兵终觉浅。"

"那就去亲身体验。"道长意味深长地说,"明日开始,你每日下山,去镇上的茶馆坐一个时辰。"

沈溯生不解其意,但还是照做了。起初他只是在茶馆角落默默喝茶,听着茶客们谈论家长里短、市井见闻。渐渐地,他开始能听出话语背后的深意——粮价上涨背后的战事影响,邻里纠纷中的人心算计。

三年过去,沈溯生已是翩翩少年。这一日,清虚道长将他叫到书房,取出一卷《帝王心术》。

"你可知为何要学这些?"道长缓缓展开书卷。

沈溯生沉思片刻:"为了...看懂人心?"

"不止。"道长摇头,"是为了在乱世中,找到一条生路。为了有朝一日,能护住你想护住的人。"

又过了两年,沈溯生已经能就天下大势与道长侃侃而谈。这一日,清虚道长看着他刚刚完成的策论,久久不语。

"师父?"

道长轻叹一声:"你在观中已有十年,是时候出去走走了。"

沈溯生怔住:"弟子...还未学成。"

"学问永远没有学成之日。"道长望着远方的群山,"去亲眼看看这个天下,比你在这里读万卷书更有用。"

次日清晨,十八岁的沈溯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踏着晨露下山。十年光阴,已将当初那个懵懂孩童,磨砺成目光沉静、气度从容的青年。

临行前,清虚道长递给他一封信:"去找徐渊吧。他等你,已经等了十年。"

山门在身后缓缓关闭,沈溯生最后回望一眼这个生活了十年的地方,转身走向山下的世界。

这一次,他不再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十年的积累,已在他心中埋下种子,只待合适的时机,便要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