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悠:“大姑,我刚查了下资料,发现历史上有不少人都认为‘十进制’跟人类有十根手指有关。比如生活在公元前384至前322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想的。
可是,‘十进制’不就是‘满十进一’吗?不都是这样的吗?这跟人类有十根手指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难不成人类若是生了八根手指,就‘满八进一’了?生了十六根手指,就‘满十六进一’了?怎么可能?你们这是为了找联系而找联系,牵强附会!”
大姑:“牵强附会?小悠,长进了,会用成语了!”
小悠:“对!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用来说你还有那个亚里士多德,正合适!”
大姑:“我还就牵强了,跟你说说‘满十六进一’的‘十六进制’!”
小悠:“十六进制?什么玩意?大姑,你不是吧!为了挽尊,竟然打算胡编乱造了?”
大姑:“胡编乱造?又是一个成语!”
小悠:“咱一个文化人,会几个成语很正常不是吗?像这样的成语,我会的多了去了……”
大姑:“打住!打住!先别显摆了!文化人,我想问问你,有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听过吗?”
小悠:“当然听过!它的意思是‘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怎么样?没说错吧?”
大姑:“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小悠:“出自,出自,这个,那个……”
大姑:“没事,这个问题超纲了,你可以上网查。”
小悠:“对,一般人谁记这个呀!我查查去,查到了,出自《五灯会元》。”
大姑:“是什么时候呢?”
小悠:“这是宋代的书,但具体的时间没查到,不过宋朝存续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也就是说跟今745年至1064年。”
大姑:“很好,这个时间记好,后面会用到的!现在我们继续说回成语本身。我问问你,一斤等于几两?”
小悠:“十两。”
大姑:“那半斤是多少?”
小悠:“5两,这么简单的问题,有必要问吗?”
大姑:“那5两和8两,差不多吗?”
小悠:“当然不是,我上街买肉,8两肉只给我5两,我跟摊主没完。”
大姑:“那‘半斤八两’这个成语,是不是应该改成‘半斤五两’更合适呢?”
小悠:“对哟!半斤和五两才是‘不相上下,实力相当’,这五两和八两哪门子的不相上下呀!八成是印刷错误,后来就将错就错了。”
大姑:“小悠,什么叫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方为成语!所以要成为成语,跟‘神话’类似,必须是大家都认可或接受的,你觉得一千年来,大家都不断犯同一个错误,可能吗?”
小悠:“不可能!但不可能又如何,‘半斤八两’它就是成语呀!而且是一个有着千岁高龄的成语呀!大姑,你听过一句话吗?——‘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无论多不可能,都是真相。’——所以大姑,我知道这很难令人接受,但是没有别的可能了,这就是真相,真相就是一千年来,大家都不断犯同一个错误,你要面对现实。”
大姑:“接下来,你是不是还要我‘节哀’?”
小悠:“是的,大姑,你怎么知道的?”
大姑:“你这几天刷的短剧的台词不都是这套路吗?这很难猜吗?”
小悠:“呵呵!大姑,怎么说就是个形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内容正确就行了!”
大姑:“很遗憾!你没有‘排除所有的可能性’。”
小悠:“还有什么可能性没排除呢?”
大姑:“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宋代及以后相当长的岁月中,半斤就等于八两,一斤就是十六两!”
小悠:“什么?一斤等于十六两?怎么可能?这不科学!”
大姑:“不信你自己查证一下。”
小悠:“我查,原来‘一斤等于16两,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大姑,你说的,原来是真的。可是不都是数字吗?是什么进制很重要吗?”
大姑:“借用你的话,数字只是形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不同的进制下,同一个数字,有不同的含义。”
小悠:“不懂!举个‘栗子’?”
大姑:“好,就举‘栗子’!比如,我写了个条子,说‘收到10个栗子’,那是多少个栗子?”
小悠:“不是清清楚楚,10个吗?”
大姑:“如果我们用的是十进制,是10个没错,但如果我们用的是16进制,就不是了,这个‘10’代表的是16个。”
小悠:“10是16?我有点晕。”
大姑:“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学加减法,最开始是怎么计算的吗?”
小悠:“记得,扳着手指算,比如2 2,先伸出两根手指,再伸出两根手指,然后再‘一、二、三、四’把手指全数一遍,得出结果是4——前两天我看到楼下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仍旧是这么写作业的。”
大姑:“有没有可能,千年甚至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是这么计算他们的打来的猎物或者是采摘的果实的呢?”
小悠:“应该是这样的。”
大姑:“但人只有十根手指,所以数到十之后,就不够用了。”
小悠:“所以要重新数。”
大姑:“第二个十,跟第一个就不一样了,所以要记一下。”
小悠:“怎么记呢?我知道了,有可能是在绳子上打个结——结绳记事,于是一个结就代表数了一遍手指,就是10。”
大姑:“如果是十六进制呢?”
小悠:“那就是十六根手指数一遍,一个结就代表16——我理解了,这里的‘10’不是‘十’,而是‘十六’了!——虽然理解了,但是说起来好乱呀!”
大姑:“所以日常使用十六进制时,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会加入一些字首、字尾或下标来显示。但这里就不详说了!”
小悠:“嗯!十进制跟手指的关系,我能理解了!但这个一斤等于十六两,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古代是一斤等于十六两,而且一用两千年呢?毕竟人不可能有十六根手指呀!所以这个十六应该不是手指,而是别的什么,是什么呢?”
大姑:“对呀,是什么呢?”
小悠:“你怎么问回了我呢?哦!我来查!原来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定下的制度,这件事在历史上还蛮重要的,史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大姑:“何谓‘度量衡’呢?”
小悠:“‘度量衡’说的是三样东西,或者说是三种测量工具。
‘度’测量‘长短’,应该是我们现在用的尺子,平常说的几米、几厘米;
‘量’测量‘容积’,应该是现在的量杯、量筒之类,平常说的几升、几毫升;
‘衡’测量‘轻重’,应该是现在用的称,平时说的几斤、几两。”
大姑:“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呢?”
小悠:“肯定是为了便于交流了。举个栗子,我找个木匠,想让他帮我打一张桌子,我说要一米宽——不对,我们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是尺,在1950年之时,一米约等于3市尺,我就说要三尺宽。
结果,桌子打出来了,只有70厘米,他说,他家的尺是祖传的,秦朝的时候传下来的,秦朝的一尺约为23.1厘米,所以他家的三尺就是70厘米。
我当然不干,我花了一米的价,只得到70厘米的桌子,哪来的规矩?他跟我拍着桌子说,这是秦始皇定下来的规矩,说这是祖宗之法,还问我是不是中国人,认不认自己的祖宗?
于是我们打了起来……”
大姑:“打住!我知道了,你理解了,不用再往下说了!”
小悠:“总之,统一度量衡是很有必要的。”
大姑:“当时秦朝推进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收税。”
小悠:“对!对!对!举个例子,当官的说交三尺布是一米,而老百姓说交三尺布是70厘米,又得打起来!”
大姑:“别说了,再说打,我都想打你了!”
小悠:“别打,我不说了!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个一米到底是多长呢?”
大姑:“你是在问我吗?找打吧?”
小悠:“哦!我来查,查到了!原来一米是多长,是人为规定的。‘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它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而现在,1米=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的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的长度。”
大姑:“无论米的定义如何变迁,它都有一定的客观参照。这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由马屁股决定的现代文明’。”
小悠:“啥?”
大姑:“听说,现在很多火车轨道的轨距是1435毫米,这个长度大约是两匹马臀部的宽度。之所以是这样,据说是因为古罗马战车是由两区马拉着的,所以两匹马臀部的宽度决定了战车的宽度。
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为军队在欧洲铺了许多路,辙迹尺寸就是1435毫米。如果马车使用别的宽度的车轮距,路上凹陷的路辙很容易将马车的轮子撞坏。所以车轮距的宽度,一直被设为1435毫米。”
小悠:“这不就是古罗马版的‘车同轨’嘛!”
大姑:“是的!”
小悠:“但这跟火车有什么关系呢?”
大姑:“据说,在火车出现之前,铁轨就已经存在了。人们利用马车将煤从铁轨运出,所以铁轨的轨距,就跟马车的车轮距是一样的。后来的火车在设计时,只是用火车动力来替代马,并没有改变车,所以火车的车轨就受制于铁轨的轨距。于是,马屁股就影响了现在火车轨道的宽度。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航天火箭,而火箭助推器体量大,只能用火车进行运输,而运输过中要穿山越岭,会经过涵洞,而涵洞的宽度和火车轨距相关,于是马屁股的宽度又影响了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进而影响了火箭的设计。”
小悠:“马屁股跟航天火箭竟然有如此关系,这么说来,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根据马屁股来确定的?啊!这样的话,一尺有多长,那也应该不是随便定的,有客观参照喽?但我上网搜了搜,只搜到关于‘尺’的字形字义的解释,也能找到尺与米的换算,但关于它的长度是怎么确定的资料很少,我只找到两个。
其中一个说: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常用的尺是以‘尺骨’为标准的。尺骨是指人体手腕上的骨头,其长度因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为20-22厘米左右。据《周礼》记载,商代时期的尺长约为23.1厘米,西周时期的尺长约为24.5厘米。
还有一个说法,说与天文有关,将太阳轨道等分……这个说法太复杂了,没看懂。”
大姑:“我找到一个说法,记载于《孙子算经》,成书大约在四、五世纪,也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书中将蚕吐出的一根丝的直径定为一忽,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牦,十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小悠,按照《孙子算经》,你算算一尺是多少?”
小悠:“一尺就是10的8次方的根数的蚕丝并排放在一起的切面宽度——好多蚕丝!好难算!不会真要我算吧?我太难了!”
大姑:“开玩笑的啦!总之,因为不同的地方的人选取的参照物不一样,因此有了不同的‘尺’,也就有了不同的度量衡。”
小悠:“嗯!但这样交流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统一度量衡是必要的。”
大姑:“同样的,如果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进制,也会造成混乱,所以统一进制也是必要的。”
小悠:“对!对!对!进制也得统一!否则一个地方一斤是十两,另一个地方是十六两,那两边做买卖时还是会打起来,统一度量衡就统一了个寂寞!”
大姑:“又打起来?”
小悠:“没有!没有!打不起来,因为秦始皇统一了进制,他将一斤规定为十六两,自他之后,沿用了两千年,于是我们就有了成语半斤八两。但为什么秦始皇选用‘半斤八两’而不是‘半斤五两’呢?”
大姑:“这里面就有很多传说了,但结果都是一个,那就是‘半斤八两’,至于过程,跟我们接下去要讨论的话题无关,就不在这里说了,你如果感兴趣的话,自己去翻翻,好吗?”
小悠:“好的!”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