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司马

小悠:“大姑,许废后的死,有没有可能,幕后主使人是赵飞燕呐?”

大姑:“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跟赵飞燕有关。”

小悠:“赵飞燕这一手,高明呀!”

大姑:“小悠,你怎么总扯着赵飞燕不放啊?”

小悠:“大姑,不是我扯着她不放,而是这件事的背后,肯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八成就是赵飞燕,原因就是‘抢男人’!”

大姑:“何出此言?”

小悠:“大姑,我是这么想的。许废后的死,是因为淳于长的调戏,而主要证据就是淳于长写的信,这信许废后肯定不会给皇帝前夫,不对,那时许废后仍然是‘贵人’,皇帝还是她老公,所以应该说这信许废后是不会给她老公汉成帝看的,淳于长只是色胆包天,又不是傻,他更不会告诉汉成帝呀!但汉成帝却知道了,那肯定是有人告诉他的呀!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我猜,真相只有一个——赵飞燕!她有动机,也有能力这么做!”

大姑:“想得很好!下回别想了!”

小悠:“怎么了?哪里不合理了!”

大姑:“合理,但没必要,因为皇帝怎么知道的,史书有记载。”

小悠:“啊?史书写了?没有啊!《汉书》中没给淳于长列传呀?许废后这一段,也没写是谁揭发的呀,难道是《佞幸传》?我看了,也只有一句‘成帝时期士人就有张放、淳于长;哀帝时期就有董贤。’——只有一个名字,大姑,你从哪看出那么多信息的?”

大姑:“《资治通鉴》!”

小悠:“这超纲了!难怪我没看到!那上面说了是谁告发的吗?”

大姑:“嗯!”

小悠:“是谁?”

大姑:“王莽!”

小悠:“竟然是他——西汉王朝的终结者!淳于长和许废后怎么得罪他了?”

大姑:“许废后应该跟王莽没有过节,跟王莽结仇的人是淳于长。但需要说明的是,王莽告发淳于长时,并未提及‘书信’的事,只说了淳于长收取许氏贿赂。淳于长因王莽告发而免官并被送回封国,为了回到京师,淳于长做了一些事,被汉成帝盯上了,关押拷问之后,淳于长自己供出了‘书信’之事。”

小悠:“所以,许废后的死,可以说完全是淳于长作的,如果真要再找一个负责人,也只能是王莽,根本扯不上赵飞燕,跟什么‘抢男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大姑:“嗯!”

小悠:“这个淳于长怎么得罪王莽了?”

大姑:“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小悠:“那就长话短说!”

大姑:“要短说就简单了,就一句话:‘朝堂争权,殃及许后’。”

小悠:“这也太短了,能稍微详细点吗?”

大姑:“详细点就是,当时有个辅政大臣病了,病了很久,打算辞职,当时最有可能接替的人选是淳于长。”

小悠:“明白了,不是女人抢男人,而是男人抢位子!病的人是谁呀?什么位子这么诱人呐?”

大姑:“曲阳侯王根,大司马王凤的弟弟,西汉权臣。”

小悠:“曲阳侯是爵位吧?可以传给子孙的吧?淳于长都不姓‘王’,怎么能得到这个爵位呢?”

大姑:“王根的官位是大司马,但因为患病,被免去了官职,所以只能称他曲阳侯,而不能称他为大司马。”

小悠:“那淳于长他们想要的,就是这个‘大司马’的位置喽?”

大姑:“是的。”

小悠:“这个‘大司马’的官管什么的?权力大不大?”

大姑:“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司马、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小悠:“外朝官、内朝官、宫廷官?这都是些什么呀?”

大姑:“外朝官。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

内朝官,或称中朝官。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宫廷官。包括詹事、内侍等。宫廷官依其职守是专门处理皇帝家庭事务的,但这些官员实际上已介入了政治活动,掌握了部分权力。”

小悠:“内朝官,不专任行政职务,这不就是只做决定不用做事的吗?等于就是事少权大,不对,是无事而权重!而‘宫廷官’就是干事多,做决定少,也就是‘权小事多’;外朝官就是权与事比较均衡。如此说来,‘内朝官’好惬意呀!”

大姑:“可以这么理解,但不完全对!这些内朝官最初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称。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

小悠:“就是说,这些内朝官实际上本身有外朝官的职务,但加了一个内朝官帽之后,因为靠近皇帝,所以取得了比自身原有的外朝官职大得多的权力!”

大姑:“嗯!但这只是最初,后来几经演化,有些‘加官’就变成了‘本官’,即实实在在的独立职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司马’一职。”

小悠:“‘大司马’这官名听着好奇怪?为什么叫大司马呢?”

大姑:“大司马原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后汉书-百官志》中明确大司马乃汉武帝为卫青所重置。

汉武帝时特设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但‘无印绶,官兼加而已’,是为加官。冠加大司马后,其位秩不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但武帝时的将军都是领兵出征,并不过多参与朝廷政治。直至昭帝时,霍光才用‘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名义当政,权力在宰相以上。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自此,大司马由原来必须依附于将军的加官变成了金印紫绶,有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实实在在的独立职官,成为名正言顺的三公,正式纳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统之中,这就意味着大司马由旧的内朝领袖开始转为外朝首领。

成哀改制后,本该成为地道的外朝首领的大司马却仍被当时人视为‘内辅之臣’,直到王莽加九锡时,大司马才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中都成为百官之首,大有汉初丞相的风采。”

小悠:“也就是说,汉成帝时的大司马权力相当于丞相了,难怪王莽会和淳于长争红了眼。”

大姑:“嗯!”

小悠:“王根,王莽,怎么都姓‘王’?该不会是亲戚吧?”

大姑:“是的,再加上太后王政君,都是亲戚,对了,还有淳于长,也是亲戚。淳于长是太后王政君的外甥,而王莽则是王政君的侄子。”

小悠:“这不都是一家人吗?有什么可争的?”

大姑:“对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辅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袭司马号。”

小悠:“所以说,正因为是亲戚,大家都是外戚,才更要争。”

大姑:“咱们这故事好像讲偏了!”

小悠:“哪里偏了?”

大姑:“我们太看重形式了!太看重‘大司马’这个官衔了,而忽略了‘大司马’背后的实质——权力!”

小悠:“哦!懂了!表面上看,他们争的是‘大司马’的位置,实际上争的是王根手上握有的权力,随着王根的病退,他手上的权力将会如何重新分配,这才是王莽及淳于长们看重的,而不是‘大司马’的封号。”

大姑:“嗯!”

小悠:“这么看来,之前是钻牛角尖了,还纠结了半天‘大司马’的由来——只是一个称谓而已,不重要!得到‘大司马’的封号,未必能得到王根手中的权力。”

大姑:“‘大司马’的名号也重要。因为得到了王根手中权力的人,也必将得到‘大司马’的封号!”

小悠:“对!名分很重要,咱们最讲究‘名正言顺’了!那故事接下来的情节,是随着淳于长的败亡,王莽如愿当上了‘大司马’了吧?”

大姑:“嗯!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在淳于长死后,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

小悠:“公元前8年,正是许废后被赐死的当年。整件事情始末,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呢?”

大姑:“史载:‘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十月,淳于长与王莽因辅政之职产生矛盾,王莽遂向皇帝和太后揭发淳于长长期接受许废后的贿赂等劣行,太后十分震怒,汉成帝将信将疑,但迫于太后的压力,只好免去淳于长的官职而不治罪,要他离开京师回到封国去,许氏虽未被追究但复位之事已无望。

十一月,淳于长想通过贿赂红阳侯王立向皇帝说情,请求恢复自己的官职,王立被丰厚的贿赂打动为其说情,但红阳侯王立与淳于长恩怨颇深已久,这一反常之举引起汉成帝的怀疑,下令对淳于长进行彻查。

十二月,淳于长承认自己‘戏侮长定宫(指许废后),谋立左皇后’的罪行,汉成帝立即下诏,将淳于长诛杀于狱中。

汉成帝彻查淳于长罪行时,知晓许氏重金贿赂淳于长谋复后位,且与淳于长数通书信,淳于长于书信中言辞轻佻。于是派廷尉孔光拿着符节赐给许氏毒药,许氏服毒药自杀,死后安葬在延陵交道厩的西面。’”

小悠:“没有扯上赵飞燕,真好!”

大姑:“一个皇后的死,跟另一个皇后无关,真好!”

小悠:“朝堂争斗,殃及后宫,但没让无关的女人背锅,真好!”

大姑:“秉笔直书,是史书固有之责,我们这一个马屁又一个马屁地拍,是不是过了呀?”

小悠:“过了吗?没过呀!大姑,您难道不知道这有多难得吗?”

大姑:“好像是!那咱们还要继续拍吗?”

小悠:“当然……”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