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悠:“大姑,之前说到,公元前18年,发生了孙宝扈商互劾案,此案是时任益州刺史的孙宝率先出击,弹劾其上司广汉太守扈商不称职而引发的。而孙宝所弹劾的扈商,是当朝大司马王音的外甥。
王音,出自王家。汉成帝在位期间(公元前33年—前7年),朝廷最高职位大司马一职,均由王家人把持,前后达26年之久,这期间担任大司马的人依次分别是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而此案就发生的公元18年,正是王家权势炙手可热之时。
按常理推测,孙宝如此做,仕途会受到打压,但孙宝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不由让人怀疑是王音的政敌维护了孙宝,由此联想,此前孙宝弹劾扈商,可能是受人指使,目的是打击王音。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与王音不合的王谭五兄弟,即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这五人是同父所生的亲兄弟,其父王禁共生有八子,这五人分别排行三、五、六、七、八。
这五人中,首先排除王立,因为公元前12年,即孙宝扈商互劾案的六年后,时任大司马王商去世,本由王立继任大司马一职,但这时孙宝检举王立,于是大司马一职花落‘老七王根’。由此,我推测王根最有可能是孙宝的幕后老板。大姑,你觉得呢?”
大姑:“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是汉成帝时,五家担任大司马的人依次是,王凤1、王音2、王商3、王根4、王莽5。在四号王根之后,本来汉成帝是想让淳于长接任大司马一职的,但巧合的是淳于长也被举报,导致大司马之位花落王莽。而推荐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的人,恰恰是王根。说明王根与淳于长是间接的竞争对手,而种种迹象显示,淳于长与孙宝的关系走得很近。”
小悠:“这样一来,王根的嫌疑就淡了。可王谭兄弟中,其他的人就更没可能了。”
大姑:“那有没有可能,孙宝弹劾扈商,跟这兄弟五人没关系呢?”
小悠:“难道没有幕后老板?孙宝真的是一心为公,满腔热血?他后来担任京兆尹期间不追究杜稚季的行为,只是因为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这是一个热血青年被现实给打败了的故事?”
大姑:“没这种可能吗?”
小悠:“有是有,但这种故事不太受欢迎。”
大姑:“什么样的故事才会受欢迎呢?”
小悠:“当然是有幕后老板的那种了,这样才刺激!”
大姑:“反正是写小说,你觉得有,那就可以有哇!”
小悠:“对哟!我可以编,但是硬塞一个幕后老板,逻辑上容易出漏洞,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故事崩盘呐!”
大姑:“也不算硬塞吧,毕竟只从逻辑上看,幕后老板是有可能存在的。毕竟孙宝出身并不高,弹劾扈商没受打压是事实,原因可以是扈商的舅舅王音做人公道,也可以是‘幕后老板’维护,逻辑上都说得通呀!”
小悠:“对哦!选择后一种说法,我就可以编故事了——还是不行,总不能凭空造一个人吧,那样还得编家世、背景、成长路径,太多要编的了,不如直接找一个现成的人物把‘幕后老板’安在他头上,这样省事。但王音当时都是大司马了,王家那么牛逼,还能有什么人能与之为敌呢?难道要把当时的有名有姓的大臣都理一下,那工作量也太大了吧!”
大姑:“有句话听过吗?‘凡是发生过的事情,一定会留下痕迹。’”
小悠:“听过!但这句话有什么用呢?”
大姑:“如果有幕后老板,那么这个人一定会留下与王音等人交集的痕迹。”
小悠:“可我这是编故事呀!”
大姑:“你不是要求编的故事符合逻辑吗?那你编的故事里,‘幕后老板’就应该跟王音等人有所交集,这就是逻辑呀!”
小悠:“所以,可选择的人并不多,那我有一个人选了!”
大姑:“淳于长?”
小悠:“大姑,怎么你一下就被猜到了呀?”
大姑:“目前为止,出场的人就那么多,想猜不到太难了!”
小悠:“淳于长到底什么来头,怎么能在王家人占了二十几年的大司马的职位上分一杯羹呢?”
大姑:“太后王政君姐姐的儿子。”
小悠:“哈!原来跟扈商一样,又是一个王家的外甥,只不过比扈商与王家关系更近一点,扈商的亲舅王音,跟其他几位司马王凤等人是堂兄弟,而淳于长的亲舅就是王凤几兄弟本人。可是再亲,也是外甥啊,怎么可能斗得过一群舅舅呀!如果让淳于长当孙宝的‘幕后’,那还得给淳于长再安排一个‘幕后’,这样才合理,但安排谁呢?当时还有谁合适呢?”
大姑:“我有一个人选。”
小悠:“谁?”
大姑:“汉成帝!”
小悠:“啥?大姑,王家人本就是汉成帝任命的,现在又说是汉成帝去指使淳于长安排孙宝对付王家人,这逻辑上怎么说得通啊?你开什么玩笑?”
大姑:“真的说不通吗?”
小悠:“呃!好像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毕竟王家人的权力太大了,当时可能真的让汉成帝都感到了威胁,暗搓搓地来这么一下,也是有可能的。”
大姑:“角色已经给你挑齐了,接下来怎么演,就看你的了!”
小悠:“可是大姑,你怎么会想到汉成帝的呀?这也太跳跃了!”
大姑:“还记得之前提到过一个‘卫婕妤’吗?”
小悠:“记得,你姑奶奶班婕妤的侍女,被你姑奶奶献给汉成帝为妃了。说句题外话,大姑,咱们给您家姑奶奶取个名字吧!反正已经进入了编故事阶段,你姑奶奶看着,好像不是很想当‘贤妃’,咱就别‘婕妤’了!”
大姑:“好,就叫我姑奶奶‘班恬’。”
小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大姑:“之前找资料看到过,估计是哪部影视小说作品中给取的名字,我觉得不错,就想偷回懒,直接拿来用!
小悠:“好,就叫班恬。说到你家班恬姑奶,大姑,你听过一个关于你的负面评价吗?”
大姑:“我的负面评价可多了,你说的是哪一个?”
小悠:“……”
大姑:“开玩笑了,你是问跟我班恬姑奶有关的负面评价吧?说实话,我的负面评价虽然多,但都是关于那本书的,你这里说的,跟那本书有关吗?”
小悠:“没有!”
大姑:“那就没听过,是什么评价?”
小悠:“ ‘有学者认为,班婕妤被选入《列女传》,也是班昭的手笔,这使得班婕妤借助《列女传》得到了稳固的传播,也获得了持续被阅读和理解的影响力,也间接地保证了班婕妤一直处在文学史的关注视野内。’ 也就是说,有人说你班恬姑奶根本不够格载入史册,她之所以能写入史册,全是你假公济私的结果。”
大姑:“你也这么想?”
小悠:“我倒不这么想,因为你姑奶作为一代才女,有着《团扇歌》这样出色的作品,后世还因此将‘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并将之命名为‘班女扇’——这样的影响力,进史书完全够格,但有一件事我不太能理解。”
大姑:“什么事?”
小悠:“你把你班恬姑奶写进《汉书-列女传》就算了,她的侍女有必要写得那么详细吗?要体现你班恬奶的‘贤惠’,直接说把侍女进献给汉成帝不就行了,侍女的姓名及李姓侍女为什么称‘卫婕妤’之类的,有必要说吗?你不觉得这样会给人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吗?”
大姑:“小声地问一个问题,《汉书》有《列女传》吗?”
小悠:“怎么可能没有——嗯?真没有!可是‘有学者认为,班婕妤被选入《列女传》,也是班昭的手笔……’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是百度百科上抄的。”
大姑:“我班恬姑奶侍女这事,确实是写入《汉书》了,但却是写在《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原文是,自鸿嘉后,上稍隆于内宠。婕妤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婕妤。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婕妤也。”
小悠:“就这么两句?”
大姑:“嗯!后面就是‘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
小悠:“下一句就说‘赵飞燕’了?”
大姑:“是的,再接下来就是许皇后祝诅后宫的事了。再未提及侍女。”
小悠:“看来这事占的笔墨也不算多。但是史书要记的人那么多,这样一个侍女,又没有什么突出事迹,一句就足够了,后面那句介绍李平侍女的封号为‘卫婕妤’及其原因,纯属多余。”
大姑:“多余吗?可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在你物色孙宝一事的‘幕后老板’时,想到‘汉成帝’吗?”
小悠:“就因为这一句多余的‘卫婕妤’?这哪跟哪呀?完全联不上呀!”
大姑:“‘始卫皇后亦从微起’ ——这里的‘卫皇后’,你知道是谁吗?”
小悠:“知道,卫子夫,她是汉朝最有名的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出身微贱,原为平阳侯家讴者(歌女)。”
大姑:“接下来,那句‘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这里的赵飞燕后来也当上皇后了,你记得吗?”
小悠:“记得!”
大姑:“巧的是,赵飞燕入宫前,也是歌女,是阳阿公主家中的歌女。而卫子夫所在的平阳侯家,女主人也是一位公主,平阳公主。”
小悠:“好巧哇!”
大姑:“巧合的还不止于此。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陈阿娇,以太子妃身份立为皇后,后以‘惑于巫祝’罪名废黜,一生未曾生育。”
小悠:“而汉成帝的第一任皇后许皇后,也是以太子妃身份立为皇后,也是因‘巫祝’之类的罪名被废,虽有生育但均夭折。”
大姑:“汉武帝的母亲名为王娡,姓王。”
小悠:“而汉成帝的母亲名为王政君,也姓王。所以汉成帝在面对王家外戚势大,皇权旁落的情况下,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他想到从先祖那里寻求帮助,或者说是找一个‘模板’、‘套路’、‘组合拳’。而此前汉朝最闪亮的皇帝无疑是汉武帝,汉武帝的光芒甚至都盖过了开国皇帝刘邦,说到汉朝最有名的皇帝,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忽略汉高祖刘邦。所以汉成帝自然而然地选择汉武帝作为教材了!但大姑,你怎么会想到汉武帝的呢?毕竟两个皇帝的年代隔了蛮远的。”
大姑:“前面的‘始卫皇后亦从微起’,加之后面的‘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一句话想不到,但两句话放在一起,还安排得如此相近,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小悠:“我就没想到!”
大姑:“可能是我的思维比较发散。”
小悠:“你联想到汉武帝之后,很快找到了两人有过多的相似之处,于是产生了汉成帝在模仿汉武帝的想法,便怀疑汉成帝可能想过要压制王家的势力,因此才会在之前推荐汉成帝作为孙宝一事的‘幕后老板’人选,是吗?”
大姑:“嗯!”
小悠:“看来《汉书-外戚传》中没一句废话呀!但我还是要吐槽一句——写史的人弯弯肠子真多!”
大姑:“……”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