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报纸

快过年了,朝堂上下分外忙碌,礼部忙着准备年节祭祀,这是大事。其他各部忙着将当下差事结案,好赶在年前及时封笔存档。元正帝穆泰也时不时地召见各地进京述职的大臣。

今日见的是直隶总督,元正帝当年的跟班儿,因着从前的情分,故此两人说话随意些。

“说起来,今年翰林院出的那个科举用书真是不错,臣还特地买了好些,给家孩子用,还寄了些给老家呢”。

元正帝略一思索,“你说的是那个题集?”

直隶总督惊讶:“陛下也知道?”

“略有耳闻”

“陛下,这些书臣都看了,颇得见识。里面大到经义注释、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小到考试注意事项、医药保暖,叙述详细。虽立足于科举,但内容浩瀚,涵盖各方。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哎,臣看着书,脑子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跟着陛下在学识渊博的先生手下读书的日子。”直隶总督感慨道。

元正帝想不知道都难,前些日子,翰林院在侍诏厅侍奉的几个臣子到点儿就跑,别人问起就是回去写书。翰林院本就有修书的职责,一开始大家还以为回去修史呢,后来才知道,此书非彼书。

既然直隶总督对此书都赞不绝口,待人走后,元正帝就着人把翰林院院正章敬叫过来。

章敬从来都是个有心人,自从科举用书系列第一册出版以后,他就各自备了一本放在侍诏厅。今日陛下宣召,他就带上那几本书到了太和殿。

元正帝也没废话,“听说你们翰林院最近出了新书?”

章敬不慌不忙,躬身回道:“回陛下,确有此事。说起来此事还是今科探花赵钟跟一帮新科进士们感于寒门读书之人因家境寒贫,少遇良师,故此准备集众人之力出一套系列科举题集给学子们佐以参考。他们因担心想法不周全,又去请教翰林院的各位学士,学士们一合计,觉得这想法很是不错。倘若这书做的好了,既能帮助那些寒门读书之人课业进步,也能为朝廷选拔良才尽些绵薄之力。陛下,这些是第一期的系列题集,从秀才的县试、府试、院试,到举人的乡试都有,另外,翰林院收集元正元年以来所有进士会试、殿试的试卷,择优出了一套进士文章集册。都在这里,请陛下过目”,说着将书呈上。要问天下哪个地方的资料齐全,那必须是翰林院。

穆泰随手拿起一本,封面写着“科举院试题集第一册”,也就是说以后还有第二册,第三册。。。。。。,翻开封面,是两篇序言,一篇是今科进士们集体留言,详细说明了出书的初衷,第二篇是翰林院学士们的留言,寥寥几语高屋建瓴。再后面是目录,是的,这是本套书的一个创举,开创性的增加了目录,从目录上可以清楚的知道这册书分为三个部分,题集,答案注释,科举注意事项。第一部分题集只有寥寥十数页,最多的是第二部分答案注释,数百页,穆泰随意翻了翻,果然跟直隶总督说的一样,内容详实,涵盖全面。最后的科举注意事项多是从衣食住行以及与人交往方面详细列举,还贴心的附上一些实例。说实话,这书不止科举的读书之人可以看,就是那些准备出远门的人都可拿来作参考。

穆天心里点点头,“你说这是赵探花首倡?”

章敬没有想过揽功,实话实说道:“回陛下,是的。不过,无论是赵探花也好,其他的进士也好,还是院里的学士们,大家都是用的业余时间做的这事,并没有耽搁正事。说起来,倒是因为编这套题集,庶吉士们废寝忘食,查阅各种典籍书册,学问上倒是进步的飞快”

穆泰颔首,“嗯,前几日,庶吉士的试卷朕看了,进益颇大。”

对于赵钟,穆泰还有印象。说起来,今科春闱,他原本属意雷首辅来当春闱主考官的,雷首辅是帝师,这二年,年岁渐大,一直想要致仕,帝王有心给他的仕途一个圆满的结束。老爷子先是欣然谢恩,谁知没几天,就亲自进宫辞了差事。问及原因,说是有徒孙要参加今科春闱。雷首辅因为是帝师,为了避嫌,他此生并没有收徒。倒是次子当了几年官后,辞职在长丰书院当起了夫子,他也是不久前才从次子那得知,儿子收了个徒弟,要参加会试。老爷子谁也没说,思虑再三,悄然跟帝王请辞。没想到,春闱结束后,赵钟出类拔萃,摘得探花。

元正帝素来喜欢一些有想法又脚踏实地的臣子,左右今日无事,想了想,下午又把赵钟给宣过来了。

赵钟已经提前从太监那里得知陛下找他所为何事,故此心里虽有些忐忑,尚算镇定。

元正帝并没有就科举题集的事说太多,反是问他休沐日都做些什么。

帝王说话和风细雨,仿佛话家常一般。赵钟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渐渐平缓,老实说道:“回陛下,臣休沐日在家除了处理家事外,多是读书抄书”

穆泰有些惊讶,“休沐日也读书?不错,可见用功”。

赵钟很有些不好意思,他是有私心的,翰林院藏书丰富,他就像个小耗子,没事就借几本外头市面上买不来的孤本回去抄,抄到的就是自家的啦。后来聊到读书之难,赵钟颇有些动情地说,“说起来,臣的祖上也曾是簪樱之家,只是后来战乱落败了,到太祖年间,来到安庆府怀宁县定居。后辈虽未忘先人志向,然而家贫无力。后来,还是臣的曾祖父年轻时出去闯荡十数年方才挣的一些家资,供后辈读书。从臣的曾祖父开始,四代人惜书抄书。当年臣的曾祖父一边照顾顾田产,一边跟县里书铺借书来抄。每次抄书前必要焚香沐浴,以示郑重。直到病重逝世,他一共抄了98册书籍,后来臣的祖父接着抄书,一生抄书145册,到臣的父亲时,共抄书35册。臣父是学以致用派,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臣自幼随父母游历各方,增长见闻。若非家父意外去世,他也会继续抄下去。臣抄的最少,到目前为止,只抄了十数册。当年,臣的父母病逝,田产家当能卖的都卖了,只留一屋子的抄书不舍得卖,想着,日后要传给子孙后代的。”说起往事,赵钟一时情难自抑,眼圈微红。

穆泰听了,也有些感慨。后来说道:“你对读书之事可还有什么想法?”

赵钟一听这话,眼睛不由自主地眨了几下,嘴唇微张,欲言又止。

穆泰轻笑,“既有想法就说说看,说错了也无妨。”

赵钟听得这话,深吸一口气,斟酌道:“回陛下,臣确实还有些想法,就是可能不大周全。臣觉得要是能出一份报纸就好了”

“报纸?朝廷本就有邸报”

“不是的,陛下,”赵钟解释道,“臣说的报纸不是朝廷的邸报,朝廷的邸报是下发给各地官府的,朝廷的动态,百姓未必知道。臣说的报纸,是指可以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流传于百姓之间的。例如,这上面可以有一版朝廷允许百姓知道的政事。比方说,朝廷要向受灾地方拨发赈灾款项,以前这笔银钱只有朝廷和下头的各级官府衙门知道,但百姓们不知道。若是遇上贪官,明明陛下朝廷心系灾民,可是灾民并未收到应得的抚恤银子和米粮,以为朝廷不管他们。有这报纸就不一样了,报纸所到之处,百姓便知真相。再比如,科举制式共有五科,不是所有审案的官员都是出自明‘明法’科,很多官员对大民律例不熟悉,或者各人解读不一样,导致同样的案情判定轻重不一,难免有错漏之处。若是在报纸上开设一版律法解读,请刑部或者大理寺、御史台有威望的大人们对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解读,对律例上晦涩之处进行释义,供大家参考,也可令百姓知法守法。再则,还可开设一版医学常识,可以请太医院里的太医们就常见病症的预防、护理、保健做以说明。比方说,我大明地域辽阔,许多地方因为地理或者天时等原因,难免频生疫症。其实,据臣看书所得,这疫症有些若是应对得当是可以避免的,只是百姓不知,才会频频中招。若见诸于报纸,令百姓明了提前预防,岂不便宜。再比如,我大明人才济济,物产丰富,还可以开辟一版介绍历史人物,各地风貌,以及刊登贤儒们的文章。还有。。。。。。”

穆泰凝眉思索,低头不语。

赵钟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低,忐忑地看着帝王。

一时,穆泰抬起头轻声说道:“你这些想法很是不错,不过,你可曾想过,此报纸一旦办起来,人员从何而来,朝廷又添一笔用费。”帝王并没有否定报纸本身,只是提出了其中的难点。

赵钟脸色微红,舔舔嘴唇,很不好意思。

穆泰轻笑,“无妨,本就是叫你畅所欲言,今日也算有所收获,你回去后,细细斟酌一番,回头写个奏章再面呈此事。”,瞧着赵钟很有些拘谨的样子,又道,“好好干,日后,朝廷还需你们这样实干的年轻臣子们接力”。

赵钟满怀激动地回了翰林院,刚到就被一帮庶吉士们拦住了,这还是今科庶吉士第一次被陛下召见。章敬上午在侍诏厅当值,下午回了翰林院,闻说此事也过来了。

赵钟将面圣之事原原本本一字不漏的说与众人,最后,挠挠头,对章敬说:“下官对报纸之事原本只是有些想法,还不周全,本来没打算说的。陛下,人真好,鼓励下官说就算说错了也没关系,下官心里一激动,就什么都说了”

章敬也是从年轻臣子过来的,颇是理解地点点头,安慰道:“陛下既未怪罪,还叫你回来写奏章,说明此事有可行之处。你好好写吧,待写完了,拿给老夫先看看。”

赵钟连连道谢。

庶吉士们纷纷表示,有用到的地方,尽管开口。

正好赶上休沐,赵钟带着草拟的报纸事项回家找媳妇妹妹商议。其实,报纸的事是之前赵灵随口提的,赵钟仔细琢磨,觉得大有可为之处,太和殿说的那些都是他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

穆月觉得,可以增加些后宅妇人爱看的东西,例如话本子,各类首饰,面容保养之类,可以增加购买人群。

赵灵觉得,钱的问题不是问题,专门空出来一版打广告啊。赵钟简直如获至宝,在书房里埋头到深夜。

又过了几日,眼见到年底了,赵钟终于踌躇满志地拿着写好的奏章去见了章敬。章敬看了很是意外,待仔仔细细查看一番改了两处细节,叫赵钟重新抄录后,领着人去见了元正帝。赵钟现在只是庶吉士,没有陛下宣召是道不了太和殿的。

到了年根下,没几日朝廷就要封笔了,元正帝反倒清闲下来,正在看书。听内侍禀报章敬带着赵钟求见,就宣二人进殿。

二人说明来意,呈上奏章,还附带一份赵钟草拟的报纸模版。

元正帝没有先看奏章,反是拿起报纸模版翻阅起来。这份模版比寻常书籍和邸报大些,一尺见方。篇头是一片空白后头一个报字,显见是名字尚未取出,正面第一版是几个大字“时事要闻”,下头列举了几个字小些的标题,都是近期朝堂发生的事或者下的决策。翻开的第二版,是律法讲堂,第三版是医药常识,第四版是人物风貌,第五版是百姓杂谈,主要是连载民间话本,和一些民间杂谈之类,最后一版上面写着“广而告之”。

元正帝指着“广而告之”四个字,问道:“这是何意?”

赵钟解释道:“回陛下,这版的内容,比如说谁家急求一根百年人参,附近没有,他可以找到报社在这个版面上放出消息,有卖家看到消息就可与他联络;又或者谁家孩子走失了,也可以在上面放出消息,读者有谁捡到说不得就送还其家人;又或者说谁家货物好,但知道的人不多,也可以登报说明,增加知名度。当然,其他版面可能要付给作者银钱,但这版,想要刊登消息的人家,得给报社钱。按照版面、字数多寡付银钱。这一则便民,二则能增加报纸的收入。”

元正帝点点头,又翻看奏章,赵钟的奏章简言之可分为几部分:办报纸的必要性,报纸的发行办法,报社的机构构成,报社的盈利展望。文字简练,全是干货,没有废话。

元正帝将奏章来回看了几遍,用手撑着额头思索一翻,吩咐内侍去请雷首辅。又问道:“报纸每旬发行一刊,这里头内容庞杂,对报社参与人员要求颇高,你们觉得挂在哪个衙门合适?”

章敬不禁争取道:“陛下,六部九卿各司其职,只有翰林院原本就是修书的所在,这报纸也翰林院庶吉士所拟,臣建议不如就先挂在翰林院吧。”

“嗯,章爱卿言之有理。这报社虽可挂在翰林院之下,然则翰林院人手不多,各有其职,更有修书大事。庶吉士们来年结业后要分派到各处任职,他们是国之栋梁,不能限制在此事上。翰林院怕是抽不出人手来掌理此事。”

章敬原也没想过要揽过这差事,只想着翰林院忙活一场,得挣点甜头。

元正帝又问赵钟“赵卿可有什么想法?”

赵钟自然有想法,老老实实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既要成立报社,那这总揽之人必要满足以下几点才好:一是德高服众,二是学识渊博,三是胸径开阔,能兼容各家之言,四是,身体底子得好,承受力得强。报社每旬刊发一期,时间紧任务重,难免有突发事件发生。最好,不要是在朝的官员,不然两项冲突,难免出错。”这话章敬也说不出错来。

元正帝端起茶水轻轻抿了一口,一时,雷首辅到了。雷首辅名叫雷峰,年近七十,身材清瘦,双目有神,精神矍铄。这是位辅助两朝的老臣,简在帝心。

帝王叫人将奏章和报纸传给雷首辅。老爷子看到奏章后头的署名,赵钟。挑了下眉,看了赵钟一眼。

帝王问及看法。雷首辅听完章敬和赵钟的想法之后,略作沉吟,道“陛下,臣以为报纸一事大有可为,这报纸虽不是朝廷邸报,但日后必将成为朝廷喉舌,断不能轻忽,故此,老臣建议这总编之人由陛下亲任,再由副总编总揽报社各项事务,每期报纸发行前由副总编向陛下汇报报纸动向。”

此乃老成之言,元正帝点头应允。倒是章敬听闻陛下亲任总编之后,有些失落,无他,陛下亲任,看来这报社是不可能挂在翰林院下面了,不过,首辅大人的话也不无道理。

“那这副总编一职,爱卿以为何人能胜任?”

雷首辅:“陛下,老臣已然年迈,不堪首辅之职,多次请辞,陛下心慈,未曾应允。年下朝廷忙碌,老臣不敢因一己之私相扰,原也是准备来年再辞的。陛下,臣虽对首辅之职有心无力,然心里亦想为朝廷分忧。臣虽不才,当年亦是状元之身,后来蒙陛下不弃,做过陛下的经义先生。再则,臣虽年老,身子骨尚可坚持。这副总编之职,臣请自荐。”

章敬嘴巴张成了“o”字型,似不能相信,翰林院院正才正五品,老大人那可是首辅啊,放着首辅不当,跑去当个报社副总编。

元正帝沉吟一番,道:“也好,那就由爱卿任副总编一职。如今报社尚在筹备阶段,就先挂靠在翰林院,待日后走上正轨再行独立出来。”

之后又说到报社人选的事,赵钟想了想建议道:“陛下,雷老大人,章大人,这报社人员未必一定是进士之才,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才华和鉴赏能力,便于审稿;另一方面,主要是与外界联络沟通的能力。臣觉得,国子监、太学,还有一些人家的有才干的子弟都可以,报社可以设置人才的岗位需求,然后广为招募,公平考试,择优而取。”

帝王和首辅欣然同意。到最后,雷首辅索性跟陛下借用赵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