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姚广孝,朱棣还是很包容的。
在姚广孝对自己安排人辛苦从宫外买来日思夜想的吃食抱怨了一大堆后,不见任何不满,话也没多说,微微一笑抓起筷子便要开干。
站在旁边的马和稍稍停顿后,开口道:“陛下还有一事,奴婢去八仙酒楼取餐的时候碰到二皇子请了些靖难勋臣吃酒。”
朱高煦与靖难勋臣关系一向非比寻常,这是有目共睹的。
朱棣听闻后,筷子只稍稍停顿,便随口抱怨道:“朕吃八仙酒楼的东西都得偷偷摸摸的,那小子倒是会享受。”
姚广孝尽管挑了八仙酒楼菜的一大堆毛病,但当下吃的正香,自顾不上回应朱棣。
马和对朱棣的抱怨波澜不惊,紧接着又道:“随同二皇子一块吃饭的,除了靖难勋臣,还有左都御史陈瑛,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听到这两人的名字,朱棣直接放下了筷子。
双手搭在膝盖上,不是道在想什么。
片刻后,姚广孝出言相邀,道:“陛下还不吃吗,再不是可就凉了。”
朱棣这才打发走旁边候着的马和,重新拿起了筷子。
马和离开,在饭桌上朱棣也没再与姚广孝商议朱高煦与陈瑛和纪纲接触之事。
一直到酣畅淋漓干掉桌上的美味佳肴,两人也没提一句。
吃了饭,姚广孝又对八仙酒楼的菜横加点评了一番后,直接起身告辞道:“多谢陛下款待,贫僧就不多待了。”
姚广孝这和尚虽让人难以捉摸,但不可否认其智慧如海。
他的建言献策,很多时候的确会让人豁然开朗。
对于朱高煦接触陈瑛和纪纲的原因,朱棣自知道其目的为何,但朱棣也想听听姚广孝的意见,以疏通自己心中的纠结。
“大师...”
朱棣正欲出言,姚广孝当即阻断,开口道:“功名利禄尚且是世人一生热衷追捧之物,更何况还是这天下最高之权,当陛下坐上这个九五之尊的位置时,这些便将会是不可避免的。”
话落,姚广孝抬脚离开。
看似说了很多,其实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不过朱棣也不是一般人,情绪的调节自要比寻常人更强些。
姚广孝短短几句话,朱棣便恢复了往日的状态。
脸上不苟言笑,身上生人勿进,开始处理起奏章来,仿佛完全不知朱高煦宴请过陈瑛和纪纲。
直到次日早朝结束,朱棣才把纪纲喊了过来。
纪纲本就是锦衣卫出身,在洪武后期锦衣卫被裁撤之后,他便被划分到了京军中。
京军那么多,哪有出人头地的时候。
因而在朱允炆刚刚即位的时候,纪纲便开始联络朱棣了,在这期间为朱棣提供了不少关键性的情报。
在论功行赏时,他虽没有在战场上拼杀的功绩,却也并不弱于其他靖难勋臣。
不然的话,又如何能让他当了这个锦衣卫指挥使。
只不过,无论是纪纲品行,还是功绩得来的途径,都让他很难与军功出身的靖难勋臣媲敌。
这也就使得他在外面飞扬跋扈,乖张,在朱棣面前却趋炎附势,扮演着天下第一忠臣孝子的形象。
被朱棣叫来,纪纲规规矩矩见了礼后,主动汇报了些朝中内外的一些消息后,随之又道:“陛下叫臣来是有何吩咐?”
朱高煦这种皇子也在锦衣卫监察行列之中,纪纲主动报上来的消息就有朱高炽,朱高燧的。
但在报朱高煦动向之时,皆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完全没有昨日朱高煦在八仙酒楼宴请的一个字。
朱棣抿着茶,静静等着纪纲的汇报。
在纪纲三言两语带过朱高煦之事后,朱棣还特意追问了一遍,道:“高煦这几日在忙些什么?”
纪纲脸不红心不跳,连停顿都没有,当即回道:“二皇子多待在军中做些燕军三卫改编京军之事,每日见的也是些军中的军卒,有时也与靖难的一些勋臣喝喝酒。”qqxsnew
说了与靖难勋臣喝酒之事,却偏偏不提昨日酒桌上,他和陈瑛。
与靖难勋臣喝喝酒,那是意料当中的。
他和陈瑛参与其中,那才是意料之外的。
给了纪纲一次机会,纪纲扔不再提起,朱棣也不再追问。
这种情况下,纪纲明显是心里有鬼要包庇朱高煦,就是在给十次八次机会依旧如此。
朱棣放下茶杯,开口道:“北元,安南和海上多加人手听着些消息,有任何情况要加紧报上来。”
不管怎么说,外患才是社稷的大患。
在大明这些心腹大患的问题上面,即便是锦衣卫裁撤的那几年,都有人收集这这方面的情报。
锦衣卫重新恢复后,在这些方面的情报收集上不仅没有懈怠,反而更加周密详尽。
那些地方只有有超乎当下的任何风吹草动,锦衣卫这里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消息。
朱棣吩咐,纪纲二话不说,信誓旦旦应道:“陛下放心,他们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
该问的没问出来,朱棣鼻子哼了一声,直接打发走了纪纲。
纪纲离开,朱棣显得有些气息不平。
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本就是为天子刺探臣民消息所设,现在却与下面人搞在一块,蒙蔽圣听。
对于皇家来说,哪怕这个下面人是自己的儿子都不行。
正当此时,马和端着茶进来。
自靖难朱棣登基后,宫中的大小事务由马和全权负责。
包括对亲卫的安排,包括各宫宫人的调派,马和上上下下皆做的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马和在燕王府中就曾做过王府管家。
靖难前,靖难时,除负过粮草的调派外,也曾在战场上厮杀过,更曾千里之外救朱棣于绝境过。
朱棣从马和手中接过茶水,脸上挂起了笑意,问道:“郑村坝一战,内外夹攻,大破李景隆大军,毙敌数万人,俘获马匹两万,使我燕军获得了靖难的主动,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当时是你负责联络了左右两军吧?”
马和不卑不亢,自始至终未曾有过骄纵之时。
被朱棣点出靖难中的罪罚功绩,依旧波澜不惊,点头称是后,道:“确有其事,奴婢所做之事不及完燕军将士万分之一不足挂齿。”
马和在靖难勋臣中也算时举足轻重的,却从未给自己挂过靖难勋臣的头衔,从前该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这样的品行,的确很让人放心。
马和的谦虚,让朱棣脸上的笑容更甚了,道:“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说着,朱棣铺开纸,在上面挥笔写了个郑。
“郑和,朕赐你郑姓,彰你于郑村坝一战的功绩。”
被皇帝御赐姓氏,那也算是一种奖赏了,哪怕是放弃自己之前的姓。
马和愣了片刻,接了朱棣御笔写下的那个郑字,才实实在在接受了被朱棣御赐之事。
当即,跪拜在地,感动道:“谢陛下。”
朱棣要的是内在的忠心,可不是口头的一个感谢。
马和...郑和的道谢,朱棣也并未放在心上,到了句免礼后,这才问道:“你做内宫监大太监也有些时间了,建文朝心思不歹者应剔除的差不多了吧?”
全部剔除肯定是不可能,是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利。
只能说,牟利大与小,以及有没有廉耻。
郑和没再朱棣面前一味说好听的话,如实回道:“奴婢在做内宫监大太监后,首先剔除掉了心向建文者,之后也剔除掉了一部分在建文朝心术不正者,只是人心隔肚皮,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心思都看透。
因而在宦官中也是分着几批的,有品行还可以,且在靖难中就能为燕军提供过消息的,有品行差,但在靖难中提供过消息,也有品行好,不曾在靖难中提供过消息...
总之,对于这些人要分门别类的用,尽可能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之上,让他们能把可用之处发挥出来。”
郑和的实话实说,让朱棣颇为满意。
“朕若需要些人去军中做监军,你能否挑出来可靠者?”
不仅是在洪武朝,就是在历史很多时期,都是不允许宦官识字掌权的。
毕竟在青史中,可有不少宦官祸乱过朝政,成为亡国的一大推手的。
朱棣的询问,让郑和停了片刻,这才组织起了语言,回道:“奴婢寻个在军中做监军的太监倒可以,有不少人在靖难前就曾于燕军有过书信往来,他们的品行还是信得过的,只是...”
还在燕王府的时候,郑和还会对朱棣提携建设性的建议。
在朱棣称帝后,郑和为避免宦官干政,只做自己分内之事,很少再在朝政上面过多置喙了。
很多时候,都是朱棣怎么吩咐,他就怎么做。
郑和的停顿也只是基于这方面原因的考虑。
不过,郑和说到一半已勾起朱棣的好奇心了,朱棣又怎会不听后半句,随之开口道:“有话就直接说,别吞吞吐吐的。”
只要是有助于国家的,即便干涉也是可以的。
郑和下定决心后,这次不再只说一半,当即一股脑道:“奴婢以为让太监去做监军并不妥当。”
正在跳转到大明:从建文四年开始 第31章 蒙蔽圣听绿色阅读 - 大明:从建文四年开始 看书神 - 看书神小说阅读网 ...,如果没有自动跳转请点击[跳转]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