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军三大营覆灭,还是先想想新的领兵将领的人选。”
于谦点头称是,同时略略欠身,然后说出了他多日的谋划。
“神机营,可派驸马焦敬统带。三千营,可派忻城伯赵荣统带。”
“至于五军营,乃是京军根本。非有精通战阵、威名素着之人,不可统领。”
“对于五军营的统兵大将,微臣推荐大同参将石亨。”
听到石亨的名字,大臣们都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显示对他的不看好。
吏部尚书王直,更是直接开口:“用石亨,不妥!”
吏部尚书王直刚一说完,内阁大学士陈循,也是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用石亨,确实万万不可!”
“土木堡一战,他是瓦剌的手下败将。在阳和口一战,他更是全军覆没,孤身一人逃了回来。”
“纵然石亨往日有着一些战绩,但是他兵败是事实。这个时候就该治他的罪,以慰藉阵亡的将士们!”
“一个败军之将,难道我们还要提拔他?还要给他加官进爵不成吗?”
“这样的话,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何其的冤枉啊!”
陈循说的话,虽然也有道理,可是这话里面带着浓浓的讥讽,而且十分的刻薄。
众人都在心中都想,陈循这个人不会说话,他完全不顾及别人的脸面。
吴宁作为于谦的下属,哪里能够忍受自己上司,就被人这般的诋毁。
他一下子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然后对着陈循极力的开始反驳。
“陈阁老的话,是否有些太过了?”
“如果陈阁老不同意用石亨为将,尽管可以把你认为合适的人选提出来。大家一起考虑就是了!”
“于尚书不过是说出自己的看法,陈阁老又何必说这样的话?”
朱祁锐看了一眼吴宁,心想,这个人可以作为于谦的助力,以后要让他更进一步才是。
就在朱祁锐心中盘算的时候,陈循老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的又开口了。
“老夫并不是针对于尚书,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我这个人一向这样的臭脾气,不过是心直口快而已。”
陈循之所以这样服软,也是有着他的道理的。
陈循其实心里是妒忌,他觉得于谦一下子就成了兵部尚书,实在升迁太快了。
不过陈循对于谦,也是佩服的。
于谦先是在大朝会上力排众议的,驳斥南迁之议,定下了固守京师的国策。
然后他又成功的奏请孙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监国。
只是这两件事情,足以让于谦在群臣之中崭露头角。
而且陈循也看出来了,朱祁钰对于于谦十分的相信。
同时,于谦也凭借他过人的胆识和才能,隐隐超过了吏部尚书王直,成了群臣的第一人。
陈循知道,现在的于谦,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匹敌的。
于谦苦笑一下,缓缓的解释起来。
“陈阁老,在下想要启用石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功臣宿将们,大多折戟沉沙在了土木堡。我大明朝的武将之中,现在可堪大用之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若是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之辈还在,自然怎么轮不到石亨来。”
“朝廷虽然还有一些武将勋贵子弟,他们也是武将世家、地位尊崇。可是多年的承平岁月,他们早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别说是排兵布阵、上阵杀敌,只怕他们早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怕是连马都上去,弓箭都举不起来了。”
“现在要想守卫京师,一定要有丰富实战经验,而且还是和瓦剌交过手,熟悉瓦剌的作战风格的将领。”
于谦这话,虽然把武将勋贵们给贬低了,可是这也是事实。
自从洪武、永乐,到仁宣之治,再到如今的正统朝。明朝的国防策略,早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洪武、永乐时期,连年对外用兵。
虽然明军是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可是苛捐杂税之下,民间已经已经是不堪重负。
为了不像秦、隋那样做个短命王朝,所以明朝后来开始与民休养生息。
明朝从重视外战,转成了重视内部民生。
对应的,明军也从主动进攻,变成了积极防务。
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武将勋贵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这些世家子弟们,也不复他们祖先的当年之勇……
一众大臣也都是一时陷入了沉思,他们在思考武将勋贵们,到底还能不能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
朱祁锐说话了,他打破了空气中突然的安静。
“这一次土木堡之败,主要是皇帝的胡乱指挥,导致大军一日数变。”
“不过武将勋贵们多年来的不通军务,也是这次的原因之一。”
“试想一下,要是武将勋贵们能征善战。就算皇帝作妖,瓦剌又怎么可能击败我十倍于他的大军?”
就连不通军务的朱祁钰,在听到朱祁锐的分析后,也是深以为然。
明军大败,是多方面的原因。
上层的指挥混乱。是原因之一。
武将勋贵领们不熟悉军旅,也是原因之一。
京营官兵没有接受过铁血磨砺,也是原因之一。
而瓦剌人的有备而来和阴谋诡计,也是原因之一。
正是这种内忧外患之下,这才使得大明朝,经历了开国以来最惨痛的军事失败!
于谦向着朱祁锐投去了感激的眼神,他几乎就把朱祁锐,给引为知己。
于谦对着众人拱手。
“剩下的武将勋贵们,从上过战场,也没闻过血腥。他们,断断不可用为大将!”
“如今我大明朝,能征善战之将,不过杨洪、王骥、石亨、郭登几人而已。”
“杨洪年迈,再加上宣府是时刻离不得人的重地,而且杨洪镇守宣府多年,将士都乐于听命。”
“郭登和刘安镇守的大同,更是抵挡瓦剌的第一线,郭登动不得。”
“王骥的事情,之前已经谈定,也不再多说。”
“如此算来,唯有石亨是最合适的人选。阳和一战,罪不在石亨,实在是监军太监郭敬胡乱指挥导致的。”
“石亨战败后,没有投降敌寇,而是孤身一人返回大明。”
“一路上他收集逃兵游勇,也为大明召集了数百可用之兵。”
“我们何不启用石亨,激以忠义,动以情理,叫他戴罪立功?
“依我看来,相比想必石亨定能以死报效,扞卫社稷!”
正在跳转到大明,我藩王不用造反当皇帝 第35章 败将石亨守京师绿色阅读 - 大明,我藩王不用造反当皇帝 看书神 - 看书神小说阅读网 ...,如果没有自动跳转请点击[跳转]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