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颖达请旨到李二陛下同意,秦逸默不作声将整个过程看完。
令他不甚理解的是两人听了他之言后,为何极其高兴的同时有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记得当初秦美玉跟他说过,李二陛下将注音版三字经在众位心腹面前展示。
当时在场的诸位心腹大臣们都一致认为此书是开启民智的好物,最后也是由孔颖达请旨推广。
有此可见,李二陛下与其心腹大臣是赞成教化万民这一理念,并要给大唐百姓开启民智。
所以,他才会在李二陛下问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
刚想张嘴将疑惑问出,秦逸就接到李二陛下一个眼刀袭来。
这让他惊醒凉亭周围还有不少人在关注着,很识趣的将疑问憋了回去。
不过,这不代表着秦逸就此放弃。
因他清楚的知道如果不将事情弄清楚,他可以会因为过于好奇而睡不着觉。
于是,他打算待私下里再向他们问个明白。
所以此时,在凉亭内,秦逸闭嘴不言安静的站立在一旁,可一直坐着李二陛下却开始有动作了。
只见,他快速的向四周扫了一眼,就将驻足在凉亭周围的倾听者们或恍然,或震惊,或癫狂,或不赞同等神色收入眼中。
稍微想了下,李二陛下暂时收敛有一件为难之事得以解决的高兴,并且压低声音很小声的对孔颖达说道。
“孔卿,先想办法把这场考效收尾。”
“老臣遵命。”
乐呵呵的回应了一声,孔颖达用视线在凉亭外遛了一圈。
待看清一干学子和同僚们的表情,他立刻领会了李二陛下为何要他想办法收尾。
何故?
其中缘由,皆因尊师重道的思想已深刻的烙印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身上,他们认为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向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之人,他们所会的皆是老师授予,因此他们十分尊重授业之师,对待老师的态度,就向对待父亲那样敬重。
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应以师之言,师之行为准则,要如同遵从君王之命那般,无条件地遵从老师的教诲,不得违背师长之言论。
李二陛下考虑到,此前秦逸的畅所欲言显然已触犯到此时读书人尊师重道理念,而凉亭周围的人如今只是暂时被此番从未听闻的言论震住,一旦回过神来必定会出现反弹,随出言让孔颖达摆平此事。
那孔颖达想出一个办法需要多久?其实也就片刻而已。
只是脑经稍微一转,孔颖达笑眯眯望着秦逸。
“呵呵,关于今天这场的考效,老夫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你回答。”
“还请孔师出题。”
“老夫最后要问你,你可知何为师?何为尊师重道?”
听到此问,秦逸脸上闪过一丝恍然,不由在想起这是个遵循天地君亲师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老师的地位是仅次于君主之后,所以李二陛下是让孔师摆平我畅所欲言带来的后遗症。
同时,此问也让他回忆起,在现代上学时期他所学过的那篇韩愈所着的《师说》。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不仅告知人们,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也抨击“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最最重要的是现下此文尚未出世,用以来回答此时‘何为师’再适合不过。
随即,秦逸压下心中剽窃的尴尬,很是感激的看了眼李二陛下和孔颖达,用洪亮的声音回答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只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
“所以对与师者我们理应尊重但却不能忙从,我们应有自己的判断,当师者之言是对的,我们便遵从;当师者之言有误,我们当将其错误指出,让师者得以纠正。”
“要知道圣人无常师,孔子也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且老子为孔子之师,若是孔子事事从师,也就不会成为儒家宗师。”
“是故学生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话音刚落,秦逸拱手行礼向孔颖达表示自己已将话说完。
孔颖达细细考虑起秦逸所言,只觉得有一扇大门向他开启,而他往日因尊师重道而产生的诸多疑惑,自此离去不再困扰于他。
豁然开朗后,孔颖达认真的向秦逸道谢。
“你回答得很好,老夫宣布今月之考效就此结束。”
“同时,也因你此番言论将老夫多年疑惑尽解,老夫在此谢过。”
他还在将话说完后直接朝秦逸鞠躬。
正在跳转到大唐之神童降临 第171章 尊师重道绿色阅读 - 大唐之神童降临 看书神 - 看书神小说阅读网 ...,如果没有自动跳转请点击[跳转]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