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化长廊

周一的早晨,我和晓冬在居委会门口碰了头。太阳刚爬上来,空气里带着点潮味。

“先从东头开始?”我问。“好,先找王大爷,听说他那儿老照片多。”晓冬晃了晃手里的记录本。我们挨家挨户敲门,大多数人都很热情。王大爷翻出一摞泛黄的黑白照片,指着一张说:“这是**年的自行车棚,那会儿谁家有辆凤凰牌,都算体面。” “这个能借我们扫描吗?”我小心翼翼地问。“拿去拿去,”王大爷摆摆手,“你们年轻人有心,把这巷子弄漂亮点,我们看着也高兴。”“谢谢王大爷!”晓冬高兴地笑着对王大爷说,“那我不客气了,谢谢王大爷!”我附和道。王大爷眼睛也笑成了线。

我们的动静慢慢闹得比较大了,也惊动了街坊邻居,他们都好奇过来问我们在干嘛?经过晓冬解释之后,他们都表示支持,并且有些邻居说回家找找旧物件捐出来。我对晓冬说:“看来我们低估了邻居们的热情。”晓冬说:“好在我没高估了你的创意,对你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的哦。”我会心一笑,她也缩了缩脖子笑了一笑。“我建议还是开个现场会吧,既然邻居们都知道了,也支持,现场会效率比挨家挨户咨询来的高。另外,我们不是还有一条文化动线需要邻居们先走走,体会一下吗?那,现在请覃晓冬同志再动员一下呗!”我学会调侃的语气和她说话了。她用手把垂在额头上的刘海往上一拨,下巴一台,很傲娇地说:“走起!”

很快,我们在老榕树下开了个小型座谈会,邀请了几位热心居民。街坊们都七嘴八舌地发表着他们的诉求,我和晓冬都在做详细的记录。“我有个老算盘,能不能挂上去?”陈阿姨问。“当然可以,我们会做保护处理。”晓冬回答得很干脆。“我们下棋和打牌的地方能不能多一点?”梁伯问到。“可以的。”晓冬回答。“那些停车位能不能合理安排一下,电动车自行车太多太乱了,尤其不能放楼过道出入口,影响安全。”李阿姨很关切地问。“李阿姨,这点很重要,一定也要整改的,虽然这次是文化活动项目整改,但未来是整个老小区综合整改的。一步步来。”晓冬耐心回答。现场会后,我和晓东还带着叔叔阿姨们模拟走了走设计中的文化动线,这里放什么那里做什么的,好不热闹,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邻居们都回家做午饭了。“这就是基层工作的日常,我今天算是体会到了。”我感慨。“体会很充实是吧,这才到哪?咱们谁便吃点,抓紧时间还有很多工作准备呢!”晓冬回应道。

午后,我们去了附近的工地。老工长姓刘,皮肤黝黑,说话直来直去:“这些废旧料你们要就拉走,别嫌弃。记住,安全第一。”他指着一堆建筑废料说到。“有些是瓷砖和瓦片边角料,我已经叫小工帮你们分拣出来了,知道你们要改造小区,为老人做贡献,我们也尽点绵力。东西都是不值钱的玩意,不过边角锋利,你们搬动要小心点。”老工长虽然表面是大老粗,其实内心是细腻的。我们道谢,并说回去申报项目后就安排人来拉走。

我和晓冬今天的工作进程挺顺利的。晓冬忽然问我,“你下午还有事吗?”我说:“没事,今天的时间主要安排老小区的事。”晓冬说,“那就好,跟我回趟办公室,我抓紧时间向领导汇报,你做项目介绍,把创意想法和领导现场展示一次。这样效率高,有利于我们报审批流程。怎么样?”她字字铿锵有力,我哪敢说个不字。“那走吧”我微笑回答。

我们回到街道办公室,晓冬说你先在会议室等一下,她先去领导那里口头汇报一下。过了一会,街道主任范主任,晓冬和李娜一起进来会议室。我站起来,晓冬说:“介绍一下,这位是张主任推荐的设计师徐念祖,这次老小区改造他作为义工,帮我们出专业的规划设计。徐工这位是我们街道范主任。那位是李娜。”我伸出手和范主任握手并说:“您好,范主任。”范主任也寒暄一下。我顺便抬手和李娜示意一直,李娜点点头。晓冬继续说:“经过这几天和徐工的沟通,今天也去老小区做了调研,咨询老人家,征集了意见,徐工有了初步的创意,今天来给领导先汇报一下。”范主任说:“辛苦徐工了,做了这么多前期的工作。效率很高嘛。那我们开始吧。”于是我在白板上写下“时光巷”三个字,旁边画了一条蜿蜒的长廊,串联起照片墙、故事角和休息区……。汇报演示很顺利,得到范主任的肯定,并迅速组成了工作小组,建立了微信工作群。

汇报演示完成了我也准备离开了。范主任示意晓冬送我一下。 “我们要让这条长廊会讲故事。”我对晓冬说。“嗯嗯,还要耐用、安全。”她补充,“木料要打磨、上防火木油,边角要做圆弧处理。”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还沉浸在设计方案的细节中,不知不觉走到了街道大门。“嗯,那……我走了。”我说到。“……”晓冬先看了看我一开始没吭声,“那你路上小心,再联系。”她举起手机来。我也举起手机摇了摇,“那再见。”“再见”。我向我家的方向走,走了几步也回头,晓冬还没离开,双手拿着手机垂下来,前倾着身体,见到我回头,她捂了捂嘴摆了摆手,然后我们才各自转身……。

方案书我改了三遍。第一版太“满”,想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晓冬看了后,只说了一句:“做减法。” 第二版清爽了很多,但我又担心不够“有味道”。晓冬建议:“让居民的物件自己说话,我们做的是舞台,不是主角。” 第三版,我们把“时光巷”分成了几个主题:“老行当”、“童年游戏”、“街坊邻里”。每个主题都有照片、口述故事,再配上一件实物。材料方面,我们决定用回收的青砖、木梁、窗框。为了安全,地面改用更结实的旧石板,青砖只做墙面装饰。 “你看这样会不会太素?”我问。“素一点,故事才更突出。”晓冬指着效果图,“而且维护起来也省心。” 我们还在角落设计了一个“留言角”,用废旧的黑板做背板,让大家可以随时写下想说的话。创意的思绪在不断的交织碰撞……。那天下班后,晓冬说还有些其他工作没有完成要加班,让我先回家。我道别后准备回家,但又觉得差点什么没做。哦,我觉得方案给张叔看看,或许他能给出更好的建议。我打开手机,发了个微信给张叔,说明来意,问他方便吗?张叔很快回我微信说,其实他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张阿姨跟他说过的了。他说不需要过来问他意见,让你们尽情发挥,玩高兴了才最重要!张阿姨最近也回避,毕竟她是前街道主任,她出现又带有指导工作的味道,可能会把氛围搅混的。反正我们远远看着,实在有过不去的难题咱们再斟酌商量。玩得开心。我内心觉得张叔张阿姨他们真开明。我发一个赞给张叔,迈开步子,回家。

审批会那天,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我负责讲解,晓冬补充技术细节。 “这个方案很有温度,也很务实。”主任点头说。 “安全方面我们都考虑到了,施工时会设置围挡,所有木料都做防火和防腐处理。”晓冬补充道。会议快结束时,李娜突然问:“照片墙的相框,边角会不会太尖?老人小孩容易磕碰。” 我愣了一下,这一点我确实没考虑到。 “这个问题提得好。”晓冬接过话,“我们会把所有边角做圆弧处理,再包一层软胶条。” 主任满意地点头:“那就按这个思路,推进。” 散会时,李娜悄悄拉住我:“念祖,你要小心了。”“怎么了?”我疑惑地问。她冲我挤挤眼:“有人看你的眼神,不一样。”

我这才回味过来,整个会议中,晓冬一直在不动声色地配合我,眼神里有鼓励,也有不加掩饰的欣赏。

“发动大家一起上!”李娜在居民群里一吆喝,报名的消息就“叮叮叮”响个不停。周末,我们在小广场设了几个收集点。大家把家里的旧木料、门窗、青砖都搬了来。 “这个窗框有点变形,但做装饰应该没问题。”晓冬一边编号一边说。“我来打磨!”我拿起砂纸,木屑在阳光下飞舞。“小心手。”她把一副手套递给我,“小心木刺扎到手了。” 我想起以前在工地上粗心经常被木刺扎到过,从来没人关心过自己,第一次有人关心,那一刻,心里一暖。我们把收集来的材料分类、清洗、打磨。清洗青砖时,水溅到裤腿上,凉丝丝的。晓冬递来一条毛巾:“擦擦,别感冒。” “你也一样。”我把毛巾又推了回去。开工那天,小广场像过节一样热闹。我们先在地面放线,再搭脚手架。 “旧东西有味道,但也要讲科学。”刘工长在一旁指导,“木梁要加钢片加固,地面要做防潮层。”

我负责把老照片冲印、修色、装框。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居民的口述故事。午后,太阳很毒。我在脚手架上固定相框,脚下一滑,身子微微一晃。 “别动!”晓冬一把抓住我的手腕,稳稳地把我拉了下来。“没事吧?”她盯着我的眼睛问。“没事,刚才脚滑了一下。”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她没说话,只是把我的工具都接过,让我去阴凉处休息。那一刻,我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

中途也出现过小意外。一批回收的青砖强度不够,铺上去会有安全隐患。 “这批砖只能做装饰,不能承重。”晓冬皱眉说。我立刻调整方案,把青砖用作墙面装饰,地面改用更结实的旧石板。 “这样视觉效果更好。”我把调整后的效果图给她看。“你总能化险为夷。”她笑了笑。我们还在“留言角”上方装了一个小棚,用废旧的瓦楞板做顶,既挡雨又有工业风。 “这地方会成为‘表白墙’。”李远娜远看着,笑着对我说。“那你要负责监督,别让孩子们写得太离谱。”我也笑了。

临近收尾,我们开始做细节。照片墙的相框,我们统一用了旧窗框,刷了透明木油,保留了岁月的纹理。每张照片下方,都有一行小字,注明时间和地点。故事角的座椅,是用废旧的厚木板做的,边角打磨得圆润,坐上去很舒服。 “你知道吗,”我坐在长椅上对晓冬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在夏天傍晚,坐在院子里听大人们讲故事。” “那现在,我们给这个院子,留了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她看着我,目光温柔。我们还在长廊的尽头装了一个小小的“声音角”,用废旧的耳机和录音设备,让居民可以录下自己的声音故事。 “等我们老了,再来听自己的声音,会觉得好笑吧。”我说。“那也要先把现在过好。”她答。揭幕那天,天空蓝得像一块清澈的玻璃。居民们早早地聚在长廊前。主任简单致辞后,我和晓冬一起拉下了红绸。掌声响起,孩子们在照片墙前跑来跑去,老人们则在“老行当”的照片前驻足良久。 “这条长廊,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主任说。

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我和晓冬并肩走在长廊里。 “辛苦你了,念祖。”她递给我一杯温水。“我们都辛苦了。”我接过水杯,指尖碰到她的掌心,一阵温热。我们对视一笑,许多话都不必说了。夕阳把长廊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我们的影子拉在了一起。 “以后啊,”我说,“这里会有更多故事。”“我们也会。”她看着我,眼睛里映着晚霞。窗外,长廊的灯还亮着。我想,有些东西,和这条巷子一样,刚刚开始发光。

第二天清晨,我特意绕路去了“时光巷”。晨雾还没散,长廊的木梁上沾着细碎的露水,王大爷已经搬了小马扎坐在照片墙前,正指着那张1989年的自行车棚照片,给隔壁刚上小学的小宇讲当年的事。 “那会儿你爷爷骑凤凰牌自行车带我去买糖,车把上还挂着你爸爸的虎头鞋呢!”王大爷的声音慢悠悠的,小宇瞪着圆眼睛听得入神,手指轻轻碰了碰照片下方的文字注解。不远处,陈阿姨正踮着脚,把自己昨天刚绣好的“邻里和睦”十字绣,往留言角的空白处挂——黑板上已经歪歪扭扭写了好几行字,有孩子留的“这里好好玩!”,也有老人写的“谢谢徐工和晓冬姑娘”。

我正看得出神,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转头一看,晓冬拎着两个热乎的肉包走过来,额角还带着点晨跑后的薄汗。“就知道你会来这儿。”她把一个肉包递过来,“刚从巷口张记买的,还热着。” 我接过包子咬了一口,热气顺着喉咙往下暖,“你怎么也来了?”“范主任让我看看现场情况,顺便……”她指了指长廊尽头,“刘工长带了两个师傅来加固木梁,说昨天看天气预报,下周要下雨。” 说话间,范主任和张阿姨也走了过来,张阿姨笑着冲我们点头:“念祖、晓冬,你们来得正好。昨天居民群里全是夸长廊的,还有人说想给‘声音角’录故事呢。”我微笑回应:“我和晓冬正琢磨着,咱们可以搞个‘每月故事分享会’,再安排居民轮流值班维护,把这巷子的人气一直续下去。” 晓冬立刻掏出手机记下来,笔尖在屏幕上飞快滑动:“我下午就拟个值班表,再跟李娜商量下分享会的流程,正好让居民自己当主持人。”我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忽然想起李的娜提醒,心跳莫名快了半拍。范主任像是没察觉我们之间的微妙氛围,拍了拍我的肩膀:“念祖,居民都说你设计的‘声音角’最贴心,以后二期改造,咱们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还得靠你出主意啊。” “我肯定尽力。”我赶紧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落在晓冬身上——她正好抬头看我,四目相对的瞬间,她像想起什么似的,忽然笑了:“对了,昨天你落在办公室的笔记本,我给你带来了。”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我的笔记本,封面还沾着点昨天施工时的木屑。我接过来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指尖,两人都愣了一下,又飞快地移开目光。

晨雾渐渐散了,阳光穿过长廊的木格,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王大爷和小宇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肉包的香气,成了“时光巷”里第一个崭新的早晨故事。我低头看着笔记本上自己画的“时光巷”初稿,又抬头看了看眼前真实的长廊——那些回收的青砖、旧窗框,还有居民们留下的照片与字迹,忽然明白晓冬说的“舞台”是什么意思。这条巷子从来不是我和晓冬的“作品”,而是所有人用记忆和期待,一起搭起来的家。

“走了,”晓冬的声音拉回我的思绪,她已经跟范主任聊完了值班表的细节,正朝我挥手,“上午还要去居委会整理居民的故事录音,再晚就赶不上了。”“来了!”我把笔记本揣进兜里,快步跟上她的脚步。转身之际,我和范主任和张阿姨示意我要离开,范主任挥了挥手说:“好,慢走。”张阿姨往前探了一步说:“你张叔去了南昆山工作室开行业研讨会,他说你有事直接去那里找他。”我一边往晓冬的方向走,一边回头转身回应张阿姨:“好的好的,张阿姨,再见!”张阿姨站住了,笑着目送我们,我也追上了晓冬。长廊的影子在身后慢慢缩短,阳光落在我们并排的肩膀上,我两地下的影子却越拉越长。我想,也许有些东西会开始发光的。比如这条巷子,比如我和晓冬之间,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还有巷子里即将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新故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