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没有回来,夜已晚,陈静只好先返回自己家。
她打开电脑,找到美国NCCN发布的肺癌治疗指南2018版。
(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是由美国32家顶级癌症中心组成的专业组织,其所制定的NCCN指南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指南之一。)
夜深了,陈静书房里的灯还亮着,她打印出来的资料铺了满满一桌。
陈静想起母亲曾说过,外公生前嗜好烟酒,东北的冬季又不能开窗通风,母亲小时候就经常咳嗽,这么多年来都成了习惯,一直按照慢性支气管炎处理。
幸好父亲不吸烟,但他们年轻时工作生活的环境,吸烟的人很多,二手烟的影响肯定是少不了的!
还有小时候家里都是烧土暖气,煤炭肯定有煤烟污染。
陈静还记得小时候一进入取暖季,老家那座小城就再也看不到蓝天,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黑色烟囱里从早到晚的冒出灰色或者黑色的烟尘。每次洗鼻子,水都是黑色的。
还有做饭的油烟污染。
父亲陈建川不会做饭,外公去世后,母亲和她的大伯相依为命,十几岁就开始做饭,一直到47岁病倒为止,做了三十多年的饭。而这三十多年里,都没有抽油烟机,家里又习惯吃炒菜。难道做饭也是患肺癌的原因吗?
陈静仔细回想,外婆家似乎并没有相关的病史,这让她稍微松了口气。
看着这些成因,陈静明白,这是一个“累积效应”,是母亲一生经历的点点滴滴,最终在身体里埋下了这颗不幸的种子。
陈静不仅查了肺癌的成因和类型,还深入了解了“病理活检”是确定肺癌类型和指导后续治疗的“金标准”。
肺癌和肺癌也不一样,现在只知道妈妈肺里有个‘占位’,但它是‘哪一类’?是‘腺癌’、‘鳞癌’还是更棘手的‘小细胞癌’?必须通过活检才能确定。
只有知道了类型,才能决定了之后是该‘手术’、‘化疗’还是用最新的‘靶向药’。”
但今天医生说的要去做PET/CT的事情,也要尽快预约!癌细胞是否转移也关乎到未来的治疗方案!
明天还得挨个给医院打电话去问!
周五的下午,林淑华午觉起来,被保姆小张推着去公园了。
陈静和陈建川等着晚到的陈波。
陈静深吸一口气,对父亲说道:“哥想瞒着妈妈,直接带她去治疗。但这就像不带地图和情报就去打仗,是盲目的。所有的治疗,尤其是化疗,副作用极大。我们必须知道敌人是谁,才能选择最有效的武器,避免让妈妈白白承受痛苦。而这个‘知道敌人是谁’的过程,需要妈妈的完全知情和配合。”
陈建川赞许地点了点头。
女儿用她的理性和知识,为接下来的家庭会议准备了最有力的武器。
隐瞒病情,不仅关乎尊严,更可能在事实上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或采取错误的治疗策略。
“你准备得很充分。”陈建川说,“把这些也告诉你哥哥。让他明白,告诉你妈真相,不是为了吓唬她,而是为了更聪明、更有效地救她,或者说,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你妈接下来的生命质量。”
陈静看着父亲,心中有了底。
陈波去学校接儿子陈思齐,两人比较晚才到家。
他西装革裹,领带却扯得松垮,直接陷进单人沙发里,那柔软的靠垫瞬间吞噬了他小半个身子。
他没看任何人,目光钉在脚下那块浅灰色的地毯绒毛上,声音是从喉咙深处硬挤出来的,干涩,带着点砂纸摩擦的糙:“我的意见,很简单,就一个字,瞒。”
他猛地抬起头,眼睛全是红血丝,直直射向坐在斜对面的妹妹陈静。
“妈那么大年纪了,经不起吓!乐观心态比什么药都强!咱们想办法,找最好的专家,用最好的药,钱的事不用操心,”他手一挥,带着一种老板们惯有的、试图用资源解决一切问题的决断,却又泄露了底气的不足,“但真相,不能告诉她。这是为她好!”
陈静穿着件浅灰色的羊绒开衫,她膝盖上摊开着一个黑灰色的笔记本,屏幕亮着,是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界面。
她没有立刻反驳,只是静静等陈波那股急躁的劲头稍稍回落,才抬起眼,声音不高,却清晰,像冰锥滴下的水:“哥,妈不是小孩子。她有知道自己身体发生了什么的权利。隐瞒,是对她最大的不尊重。”
她伸出食指,点在平板电脑的屏幕上,轻轻划过几行加粗的英文标题。
“我看过很多研究,患者知情并参与决策,对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有明确的正面关联。我们应该……”
“国外!国外!你满脑子都是国外那套!”陈波像是被针扎了一下,骤然打断,身体前倾,手肘撑在膝盖上,手指烦躁地插进梳得整齐的头发里,把它搅乱,“这里是国内!情况不一样!妈的心理承受能力你能保证?万一她垮了怎么办?你想过没有!”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最后一个问句几乎是吼出来的,在安静的屋子里撞出回响。
“那你就打算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让她在猜疑和不安里度过可能……可能最后的时间?”陈静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她迅速抿住了唇,强迫自己维持着表面的镇定。
“什么叫最后的时间?!陈静你他妈会不会说话!”陈波“嚯”地站起来,额上青筋暴起,手掌“砰”一声拍在坚实的红木茶几面上,纸巾盒震了一下,啪的一声掉到地板上。。
巨大的声响让坐在角落里的陈思齐肩膀猛地一缩。
“够了!” 一直沉默着的陈建川开了口。
他只说了两个字,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
他坐在那张陪伴了他十几年的藤编扶手椅里,背微微佝偻着,双手虚握放在腿上。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儿子,又掠过女儿,最后落在对面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老照片上,那是他和林淑华年轻时穿着制服拍的。
“你妈,”他顿了顿,喉结滚动了一下,像是在吞咽某种苦涩的东西,“她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经过?恐惧,害怕,那是当然。可她从来不是个会被吓倒的人。”
老人的话语在客厅里弥漫,带来一种奇异的安静,连陈波粗重的呼吸声都渐渐平复了下去。他颓然坐回沙发,双手捂住脸。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了。
小张推着林淑华进来。
林淑华摘掉帽子,脸上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平静微笑。
她的目光柔和地拂过丈夫,儿子,女儿,最后落在孙子陈思齐身上,停留了一瞬。
所有人都愣住了,像被施了定身法。争吵的余音似乎还残留在空气里,与此刻的寂静形成尖锐的对比。
“吵什么呢,楼道里就听见了。”林淑华的声音不高,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温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建川说得对,我们什么没经历过?”
林淑华对他们笑了笑,那笑容里有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历经风雨后的澄澈与镇定。
“下一步,该做什么检查,咱们就去做。别担心我。”
一片死寂之中,一个清亮却带着变声期微哑的声音,突兀地响了起来,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深潭。
“奶奶,”陈思齐不知何时站了起来,手里紧紧攥着他的手机,屏幕上是打开的浏览器页面,密密麻麻的字符和小图。
他的脸颊因为紧张而泛红,眼神却亮得惊人,直直地看着林淑华,“我……我查了,现在除了手术和放化疗,还有靶向治疗,还有……还有免疫治疗!就是用自己的免疫细胞去打癌细胞,像游戏里升级装备一样!国内要是治不了,你们就去美国治!”
他一口气说着,语速很快,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急于分享和证明什么的迫切,还有些名词发音略显生涩,却异常清晰。
客厅里所有人的目光,第一次,完整地、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聚焦在了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身上。
他站在那里,不再是那个只会在奶奶怀里撒娇、埋头在功课和游戏里的孩子,他挺直了尚且单薄的脊背,
像一株突然接住了风雨、奋力想要撑开一片天空的新竹。
知识点:PET/CT
PET/CT可以简单理解为“全身癌细胞追踪扫描”。
它由两部分组成:
PET:显示身体里哪些细胞代谢异常活跃(癌细胞通常非常活跃)。
CT:提供身体器官精确的解剖位置和形态。
将两者结合,就能得到一幅“地图”,不仅能清晰地看到肿瘤本身,还能知道它是否已经“跑”到了身体的其他地方。
1.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那就是:
PET - “功能成像”,就像给身体里的细胞“喂”一种带有微弱放射性的“特制糖水”(造影剂)。新陈代谢越旺盛的细胞(如癌细胞)“吃”得越多,在扫描时发出的信号就越强,在图像上显示为“亮点”或“热区”。
CT - “结构成像”, 就像给身体拍一张非常精细的“三维地图”,清晰地显示出骨骼、器官和肿瘤的精确位置和形状。
PET/CT - “强强联合”: 将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完美叠加。
医生不仅能看到一个个“亮点”(高代谢灶),知道这个“亮点”是位于肺部的某个具体位置,还是已经转移到了肝脏、骨骼或脑部。它解决了“哪里有问题”和“这个问题具体在什么位置”两个核心问题。
2.PET/CT在肺癌诊疗中的核心作用是:
精准分期(断严重程度):这是PET/CT最重要的作用。肺癌分为I、II、III、IV期。如果PET/CT显示肿瘤仅局限在肺部,没有远处转移 -> 可能属于早期(I/II期),有手术根治的机会。
如果PET/CT显示肿瘤已经侵犯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可能属于局部晚期(III期),治疗策略会转向以放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机会变小。
如果PET/CT显示肝脏、骨骼、肾上腺等远处器官出现了“亮点” ,这意味着已是晚期(IV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治疗目标将转为尽可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3.指导治疗(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能否手术:PET/CT的结果是外科医生决定能否手术、手术范围多大的关键依据。
放疗靶区勾画:如果需要放疗,PET/CT能帮助医生更精确地定位需要照射的肿瘤区域,保护正常组织。
评估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复查PET/CT可以通过比较“亮点”的缩小和消失程度,来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寻找活检部位:如果怀疑转移,PET/CT可以指引医生对最活跃的转移灶进行活检,提高成功率。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