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年关,沉闷了一个冬天的京城又开始忙碌起来。皇宫中一应布置仍由李贤妃安排,恰这几日皇帝病已大好,宫中气氛便活泛起来。
信王得闲时带了王妃和皇孙进宫给皇帝请安,路上又遇到孙氏带着晏斐也正要前去。
祖孙三辈齐聚一堂,暖阁里顿时热闹非凡。皇帝看着两位年幼的皇孙,又是感慨又是欣慰,眉梢眼角都是遮不住的喜悦。
几人里头两个孩子尚且年幼天真,信王妃最是拘谨,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孙氏又冷淡,好在信王擅长周旋,氛围倒也算活络。
因年底有许多事务在清算收尾,晏朝这几日是闲不下来,却仍是被宣召前去。
前两日已有大臣进言说龙体无恙,东宫可卸去监国之任。但皇帝显然不想这么快开始处理政务,只搬出来太医,说还需休息些时日。
晏朝方从一堆公文中脱身出来,头脑被冷风一吹,才清醒几分。转眼至乾清宫,正巧听到里头有童声诵读。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她听出来是晏斐的声音,时不时夹杂一声婴孩的呢喃。
皇帝含饴弄孙,殿中必是一派其乐融融,她步子有些迟疑。
晏朝一向不善于应付这些。她清楚皇帝是真的高兴,可这高兴同她没有多大关系。许是看多了皇帝的冷脸,见他与皇子皇孙亲近时,便也偶尔生出一丝嫉妒和酸涩。有时不经意露了声色,被皇帝察觉到,他也总是冷嘲热讽:“喏,朕叫你娶太子妃你又不愿意,在这儿吃什么味儿!”她觉得难堪,每每皆是面红耳赤地低头。
可除了亲亲之情呢?她很努力在做好储君了,那些政务有在勤勤恳恳地料理,课业也一丝不苟,但仿佛做得再好,皇帝也依旧不肯假以辞色。
那种清晰的、疏远的距离感,让她觉得自己无足轻重,轻若浮萍。一开始还试着去亲近,到后来索性听之任之。
她甚至没有时间去遗憾,一转头全身心扎进政事里,企图在四周桎梏里寻求片刻心安。
心绪在踏进门的那一刻恢复平静。
她看到皇帝兴致盎然,信王妃正伸手接过咿咿呀呀的孩子。一旁的晏斐还算流利地背完了那一首诗,指着窗外笑说:“皇爷爷,孙儿想出去堆雪人!”
皇帝正要应他,一抬头看到晏朝进来,微微侧首,漫不经意地努一努嘴:“你那整天忙得不见人影的六叔来了。”
说罢伸手怜爱地捏了捏他红扑扑的小脸,道了声“去吧”,又吩咐计维贤好生看着他。
晏朝瞧见皇帝脸上慈蔼的笑意,那笑大约是发自内心,眼睛里满是柔和宠溺,嘴角微微上扬,令人深觉亲切。
那一瞬间她心底蓦然一动,复又垂下眼眸。
晏斐朝众人行了个礼便跟着小太监出去了。晏朝正要下拜请安,却被皇帝开口拦住:“免了。”
她直身,能清楚地感觉到,殿中登时沉寂下来。仿佛她这一个不速之客破坏了这融然欢洽的场景。
皇帝的目光从信王妃怀里的孩子身上移过来,轻轻一笑:“朕记得太子还未见过堂儿吧,你也是做长辈的人了,该同你侄儿亲近亲近。”
小皇孙名晏堂,名字是皇帝亲赐的。
晏朝恭声应是,心知皇帝话里有话,却也只作温顺状。当日众人去贺信王有子,她没去,大约有人在皇帝耳边吹风了。
信王面色和悦,向信王妃扬眉示意。信王妃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要将孩子交给晏朝。
晏朝看着眼前软糯糯、粉嫩嫩的婴儿孩,他浑身还散发着**,睁着乌亮的眼睛,目光纯白得像一张纸。先开始还有些好奇地看着她,但是两人眼睛碰住的那一刹那,晏朝一怔,心底莫名一悸。
那孩子不知是不是认生,突然别过头去,像是被吓着了一般,嘤咛一声,咧了嘴就要哭出来。
信王妃还算镇定,低声教晏朝该如何抱,调整了姿势,孩子才算稳下来。
晏朝怀里抱着软软一团,顿时有些局促,脸上热了热。孩子稍微一动她就不由得紧张起来,生怕他哭。片刻后,她只得窘迫地看向信王妃:“还是四嫂抱着吧。”
心底着实抹了把汗,要是晏堂当真哭起来,她大约又成这殿里的罪人了。
信王妃接了孩子转身坐下。晏朝抬眼看见皇帝含着笑意的目光。
信王调侃道:“六弟年纪还小,等到娶妻生子,迟早会熟练的。”
一旁的孙氏方才一直在听殿外晏斐的声音,知他安全无恙,向来少言的她这会子忽然也点头附和一声:“这倒是。只可惜昭怀太子连抱一抱斐儿的机会都没有。六弟既然喜欢孩子,可得加把劲儿了。”
本是开玩笑的轻松语气,可提出来昭怀太子,便添了几分感伤。
皇帝脸上的笑意慢慢淡下去,看向晏朝时,她像根木头一般有些僵硬地杵着,当真煞风景。
“站着干什么?过来坐,”皇帝开口惯是轻飘飘的,见她谢恩坐下,方又语重心长地道,“太子既然监国,许多事需得分清轻重,有内阁和司礼监在,无关紧要的事便不必亲力亲为,运筹帷幄的本事也该好好学着了。”
晏朝下意识要起身,但忽然瞥到一旁的信王,又只侧了身,颔首恭敬应了句:“是。”
见话题转变,信王妃忙先起身,朝皇帝一福身:“父皇,贤妃娘娘先前说想见见堂儿,天色不早,儿臣想先行告退。”孙氏看着殿中,大约也嫌无趣,亦起身行礼告退。
皇帝点了头,几人退出去以后才真正算安静下来。眼下只剩三个人,皇帝说话也无需再避着什么,遂放下手中的杯盏,因杯中还有茶水,搁在桌子上时声音便有些沉闷。
“朕听闻户部那边出了点事,计维贤支支吾吾也说不清,你来说。”
皇帝不避着信王,信王却也一声不吭。
晏朝应了声“是”,心知计维贤含糊其辞的目的不过是将事情往外推,任谁开这个口,天子的怒意也不至于撒到他身上去。
这人眼下又必得是她。
“回父皇,今岁畿内有蝗灾,税银约三分之一赈灾民,这几日户部核账发现其中仍有数目存疑,户部一主事前些日子回乡丁忧,是以职位暂空。父皇下旨令四哥进户部历练,职务交接上出了矛盾。”
皇帝皱了皱眉,一手无意往桌上一扣,开口却先避过她后半句话:“京畿蝗灾一事,当时查了与白存章有关,不是已结案了么?”
“是。但眼下确实发觉仍有余党未清查干净。”她知道皇帝对此案已筋疲力尽,但余波却久久难平。
当初因沈微的缘故,皇帝将收尾交给了锦衣卫和东厂,但后来孟淮出事,这两边都受到牵连。再往后又落马了几人,不算草草了事,她也以为结束了。
“那就查吧,速度快些,也不必留着过年了。”皇帝闭了闭眼,薄唇翕动。默了默才转头看信王:“信王怎么解释?”
信王起身,倒显得格外镇定:“父皇恕罪。儿臣不敢辜负父皇的期望,但实在不算什么大问题,儿臣初入户部,经验不足,李尚书便多关照了一些,恐是因此引起不满。但李尚书并无偏袒徇私之意,还望父皇明鉴。”
皇帝微一颔首:“那便不必多言了,李阁老朕还是信得过的。小事无关大雅,你能应付得了即可。”
信王应是,随后又忽然跪下,他脸上稍显夸张的忧色令晏朝心头涌起一股不安。
“父皇,儿臣已受封亲王爵位,一直滞留在京原已违背祖例,此时再涉入朝堂,儿臣实在惶恐。”他的话沉稳有力,听着当真极为虔诚。
至于诚意……若真有此觉悟,便不该是现在这时候才来推拒。
但皇帝显然不甚在意,看着他默然片刻才开口:“朕身体有恙,你为朕分忧理所应当。又不是叫你长期待在户部,若当真觉得不妥,开了年再回来便是。”
之后信王回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晏朝一个字也没听进去,甚至已不再想皇帝究竟有多偏心。
皇帝忽而转了话题问她的意见,口吻里带几分苛责:“朕听闻朝中有不少人议论信王,也未见太子跟朕说。”
晏朝听见自己的声音已本能般地平静沉稳:“有朝臣不顾圣体安危,诋毁皇子,儿臣以为此事无需劳烦父皇忧心,故而不曾回禀。”
“你有意隐瞒,究竟是担心朕的身体,还是认为有人谏言属实急于封口,倒不知不觉给朕安上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的名声。上次孟淮一事,你说有人欲陷朕于不义之地,那如今你呢?朕也想问你要个解释。”
皇帝字句凛然,激得晏朝当即头脑一震。
她能有什么解释呢……无论是否上禀,皇帝都能拿得住她,其实没有多大分别。方才心底那股酸涩骤然发酵,她竭力克制住自己,手微微一颤。
看着两个儿子皆跪伏在地,皇帝目光一扫,缓了神色又问:“那太子觉着,是朕错哪里了?”
您没错,您只是偏心而已。
晏朝喉中一哽,硬生生将那句预备着息事宁人的“儿臣知罪”咽了下去。
“成年亲王留京与藩王涉政的确违背祖制,陛下之错在于溺宠庶子,言官之错在于不忧圣体。儿臣身为储君,奉上不能直言劝谏,御下难以辨别是非,此次处置不当以致堵塞言路,是儿臣之过。只是陛下如欲详细论罪,还请宣召诸位廷臣,于朝会上一一细致辩论,方能令众人心服口服。”
殿中顿时连空气都死寂下来,皇帝面不改色,甚至连眼睛都未眨一下。一旁的信王惊住,忍不住侧首,看到她背挺得笔直,复又恭恭敬敬叩首。
她赶在皇帝作出反应前又加了一句,语气逐渐平和:“儿臣不孝,只怕这年也不能好好过了。”
宣宁二十年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昏昏灯火(三)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