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钱思齐是带着一书袋的课业回庄子的,才一到家,丫鬟柏花和杨叶就赶紧上前接过书袋,钱思齐从善如流的将书袋递给两人。
老太太杨麦穗和钱富贵原本打算给钱思齐配两个书童的,被钱思齐以书院离家近给推辞了,
见钱思齐轻描淡写的将这问题解决了,孙秀琴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又想着钱思齐每天都要忙出忙进,
首先要到去青山书院和同窗一起上课,在书院和大家一起听课之后,接着和师兄陈定风一起师父沈晋元面前听课,
忙完学业之后,还需要操心家里的事情,实在太忙,
孙秀琴干脆和婆婆商量,安排两个丫鬟来给钱思齐伺候钱思齐,帮忙钱思齐做如洗衣,打扫屋子等等琐碎小事。
一开始,钱思齐还有些不习惯,她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因为身怀秘密,所以对陌生人侵入自己的领域,颇为排斥。
等过了几天之后,钱思齐真香了,每天都要忙这么多的事情,对她来说,压力还是有些大,在青山书院的学业是老虎皮,一定要撑好,不能破皮。
不但不能破皮,还要让这老虎皮毛光皮滑,看起来既健康,又威风。
为了支撑好这张虎皮,钱思齐拿出高考时候的精神,在夫子的课堂上努力听讲,在师父沈晋元的一对二私人小补课班上更是拿出全部的精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学习。
深怕落后了,毕竟和师兄一起上的补习班,一起开的小灶,不能落后师兄太多。
不仅不能落后师兄陈定风太多,在书院里面也要进步飞快,
山长沈晋元收徒弟了,另外的夫子们也有徒弟,也有子侄,还有书院众多的学子,不要师兄弟两人一步登天,但是也要有进步,至少在同班,同级里面名列前茅。
学业不能丢下,家里的事业也才刚刚起步,这些事情都离不开钱思齐,
豆腐坊的生意这方面,只要将东西研究出来,给一个大方向,老太太带着儿子儿媳还能支撑下来,加上县城里面的几个长工也都练出来了,花高价找的掌柜的比较得用,暂时稳定了。
钱家庄子里面的这新的豆腐工坊的研究生产也在稳步进行中,中间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婆媳几个商量着,也能处理完成。
庄子上农作物的种植方面,高价请了几个老庄稼汉子,带着杨树柏树松树几家人,做好规划之后,也在顺利进行。
就厨师学院的建设,离不开钱思齐,其他的东西,做生意也好,种地也好,都在大家的认知范围里面,钱家人思考一下,商量一下,稍稍变通一下,也就能明白了,
其实钱思齐提出的这些想法,只是在大家的说知道的一些东西上,稍稍的改动一点,稍稍的进步一点。
就比如豆腐坊的这些生意,有新产品的出现,更受欢迎一点,更好卖一点,占一个新奇而已,
但是其做生意的方法原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豆腐坊把东西做出来,钱富贵想办法把东西卖出去,卖给本地人,卖给行商,都是卖,这都是钱富贵的老本行了,这是自家的货,还不用像之前一样,两头谈。
至于种地这些,钱思齐的要求也只是规定种类,划定地方,其他的都是钱富贵请来的老庄稼人带着庄仆来,种地一道,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
钱思齐也只是在随口提上几句积肥,间种,黄板诱虫等小主意,其他的,暂时还分不出精力操心。
而新东方厨师学院的建设,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概念,
这个时代的没有专门学厨的地方,通常学厨师,有两个途径,
一是家传,或父穿子,或母传女,或者婆传媳,或者一家之主,同族中人传给族中子弟,都是这种或有血缘关系,或者是亲近的一家人,才能传授。
甚至有那以厨传家的人家,做菜的法子都是秘方,概不外传,只传给儿子,连外家的女儿都不能传授。
想比较这些珍藏的秘方,普通的大众菜就比较简单了,通常是祖母或者母亲在厨房教导孙女女儿,打小带着干活,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教导会晚辈。
一些心里手巧的晚辈,在出嫁作为人家的新媳妇的时候,做出一桌好饭菜,招待族里的亲戚,是一件非常加分的事情。
第二个途径就是厨师收徒弟了,厨师掌握了技术,有那想拜师的,常规方法先做学徒三年,学徒是没有工资的,甚至是需要给师傅送礼的,
做了学徒,先帮忙免费的打下手,做一些基础的活,让师傅看到诚意,打动师父,才能开始学厨师。
这一开始,又是漫长的过程,先从切菜做起,到能上灶,又是几年了,
尤其是在那酒楼,或者在达官贵人,大户人家的厨房里面,做主的大厨,得力的厨师,只能有一两个,既然师傅是做主的人,也就是说,这位置只有一个,师傅不退休,弟子就不能出头,况且,弟子不只有一个。
而且,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很常见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师傅留一手,留两手,留三手,都是很正常的事,学厨变得非常难,非常私密。
钱思齐一开始提出教全灶丫头,教厨娘的时候,一家人被钱思齐画的挣钱的大饼所打动,还没有意识到,钱思齐在弄一种很新的东西。
等到实际进行中,一家人才发现,钱思齐这想法,有多大胆。
而且没有参照物,大家也不知道,钱思齐想要的是什么样子,学院的硬件设施还好,比较顺利,
画出图纸,给出设计图,石大匠他们照着弄就是了,相应的厨具,餐具,各种工具,也是有钱富贵和孙秀琴带着李姨娘采购,按部就班的完成。
教学方面就有很大的问题了,老太太杨麦穗虽然天赋异禀,加上这段时间,钱思齐理论指导,厨艺不错,但是她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教人。
在她的概念里面,教人就像她现在教钱金环一样,把人叫到灶火旁边,看着她做菜,然后自己学着做,就是教了,除此之外,杨麦穗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来教人下厨。
当然,这想法,不用钱思齐来否定,就知道是不得行的,钱思齐的想法是至少要同时教十多人,而且速成班只用半年或者一年,学会固定的菜式就行。
灶台这么小,时间这么短,这种教学方法,是不行的。
关于教学内容,钱思齐也有摸不着头脑,因为现代网络的方便,钱思齐知道很多菜的做法,这种做法通常都是针对有一定的基础的,然后直接跟着菜谱做就行了的,而且这些菜谱,还不能直接套用,还要灵活变动才能适应这时代。
买来的这些丫头们,因为价格原因,选择的都是些庄仆佃户人家的女儿,这一类仆人的命都非常苦,从能站稳开始,就要开始干活了,不然就活不下来。
他们家的吃食非常简单,煮几个芋头就是一颤,或者煮野菜里面撒上点米糠,撒上点玉米面就是一餐,煮土豆,煮豆饭就是一餐,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这些小丫头们根本就不知道厨艺是怎么回事儿。
她们的世界就是自家所在的庄子,自家茅草屋,自家窝棚附近的不超过两里的世界,见识都不能说有限,可以说是直接没有什么见识。
他们没有任何基础,一切都需要重新学起,钱思齐自己的厨艺基础是从小干活学到的,
长大之后因为个人兴趣,在短视频平台,在图文平台,在各种APP里面看到的,跟着做了一些,这才勉强会的,
可以说,钱思齐厉害的不是厨艺,是见识,是理论知识,那个时代的大家不不吝啬于分享,下到民间各种小吃,上到国宴菜,已经试穿的御膳房宫廷名菜,都有大神博主想办法拍出来,那些东西,对这个时代中下层而言,对安南县这样的小地方的饮食文化而言,是降维打击。
——
晚饭的饭桌上,杨麦穗就忧心忡忡的提出这个问题了,
“齐哥儿,这教人做菜,到底怎么做,怎么教,我是一点想法都没有,这些小丫头,一天天的就在咱家白吃白喝,还吃得多,还吃得好,要赶紧把人教出来,好替咱们家挣钱去。”
这些丫头,都出生底层,还是奴仆的底层,因为各种原因,就是很差的吃食都不能吃饱,营养不良,身体上有各种毛病,一到钱家来,要给她们修养,吃的是精心制作的养胃的食物,山药粥,小米粥,肉糜粥等各种。
一开始,她们还压住想吃的**,生怕被打骂,后面见钱家一家人和善,就都放开了吃,越吃,饭量越大,吃得杨麦穗心疼极了。
“祖母,我已经有点头绪了,等我整理一下,整理出一个教案,就是一个菜谱出来,到时候按照上面的来教就行了。”
“这你弄菜谱,我也看不懂啊!”
钱思齐答应道:“这不是有我在吗?我每天晚上和你说,要教什么,第二天你教就是,我将就用这菜谱教导咱们家人识字,这样之后在弄出的菜谱,就能直接看了。”
杨麦穗这才满意的点头,放心的吃东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4章 第 44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