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画着坐标系的便签纸,被周晚小心翼翼地夹在了她最常用的那本《西方哲学史》的扉页里。单薄的纸张,却仿佛拥有着改变整个世界质地的重量。每当她翻开书,看到那个熟悉的图形和函数式,唇角总会不受控制地微微上扬。那不是一张简单的纸,那是一份无声的契约,开启了一段被后来无数校友口耳相传的“黄金时代”。
他们的“合作研究”,以一种高效而深入的方式迅速展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开始烙印下两人并肩的身影。
图书馆的老位置成了他们的据点。他摊开宏微观经济学的厚重课本和满是数字的报表,她则沉浸在海德格尔或鲁迅的深邃世界里。偶尔,他会从复杂的数学模型里抬起头,揉一揉发胀的太阳穴,视线落在对面那个沉静的侧影上。她阅读时习惯微微蹙眉,长而密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专注得仿佛与周遭的一切隔绝。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似乎都找到了消解的出口。他会轻轻推过去一杯刚刚续满的热水,或者一颗剥好了的巧克力。她察觉到,会从书页间抬起眼,对他回以一个心照不宣的浅笑,那笑意从眼底漾开,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他心里荡开圈圈涟漪。
他们依然是彼此最犀利的“论敌”。为了一个社会学现象的经济动因,或是一项经济政策的社会成本,两人可以在洒满阳光的草坪上争得面红耳赤。他引经据典,用数据和模型构建坚固的堡垒;她则另辟蹊径,用文学隐喻和哲学思辨寻找逻辑的裂缝。周围的同学时常能看到这“诡异”的一幕——两人争论时语气激烈,眼神却亮得惊人,仿佛在进行一场极度享受的智力博弈。而往往在争论到最后,谁也无法彻底说服对方时,周屿会率先“休战”,无奈地笑着摇头:“好吧,周晚,你的角度总是这么……清奇。” 而周晚则会带着一丝小小的得意,挑眉回应:“承让,周同学,只是你的模型忘了把人性的复杂度作为一个内生变量。”
这种势均力敌的碰撞,非但没有拉远距离,反而让他们在思想的深处更加贴近。他们像是在攀登同一座名为“真理”的高山,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时而各自探索,时而隔空喊话,分享沿途看到的迥异风景,并在每一次交汇时,都惊喜地发现对方视野里的那片自己未曾抵达的天地。
未名湖的石舫,成了他们分享更多“非学术”话题的秘密基地。冬去春来,湖面的冰化了,柳树抽了新芽。他们并排坐在微凉的石板上,看夕阳将湖面染成金红色,聊起各自的童年,遥远的家乡,藏在心底的梦想,甚至那些不为人知的、无伤大雅的小癖好。
周晚发现,周屿并非只有理性冷静的一面。他会因为在球场上一个绝妙的配合而兴奋得像个大男孩,也会因为一部冷门科幻电影里的理想主义结局而久久沉默、眼含触动。他提起未来时,眼神里燃烧着征服世界的野心,却也会在看到她被冷风吹得缩了缩脖子时,不动声色地移到风口的位置,为她挡住大部分的寒意。
而周屿也看到了周晚柔韧外表下的坚韧内核。她来自一个南方的书香门第,家庭氛围开明却也传统,支持她追求学业,却也曾委婉希望她选择更“安稳”的专业。她是如何顶着压力,坚守自己钟爱的、在旁人看来“不实用”的领域。她谈起新闻理想时,眼里有一种近乎天真的光芒,那光芒纯粹而炽热,让他这个习惯于计算得失利弊的人,既感到讶异,又心生敬佩。她看似沉静,却会在看到校园里流浪猫受冻时,悄悄送去旧衣物做的窝,会在听到不公义的事件时,毫不犹豫地写下言辞犀利的评论文章。
他们的感情,并非只有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建立在深度理解与灵魂共鸣之上的坚实堡垒。他们是恋人,是知己,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期末考试前,他们会互相划重点,他用逻辑思维帮她梳理纷繁的理论脉络,她用强大的记忆力和归纳能力帮他巩固需要背诵的条文定义。他参加商业策划大赛,她是他的第一个听众和最苛刻的批评者,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方案中“见物不见人”的疏漏。她准备重要的论文答辩,他则是她的模拟评委,用他缜密的思维预判所有可能的质疑,逼得她将论点打磨得无懈可击。
校园里,“双周CP”的名声越来越响。他们不再是辩论赛上一战成名的对手,更是学霸恋情的天花板,是强强联合的典范。有人羡慕,有人赞叹,偶尔也有些许不和谐的声音,猜测着两个都如此强势、目标明确的人,是否能长久地走下去。
这些议论偶尔会传到他们耳中,但两人都只是一笑置之。
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夜晚,他们又一次坐在石舫上。晚风带着暖意,吹拂着周晚额前的碎发。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新开的晚香玉的气息。
周屿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不着边际的感慨:“有时候觉得,我们现在这样,有点像……共谋。”
“共谋?”周晚侧头看他,有些不解。
“嗯。”周屿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图书馆通明的灯火,那里是他们共同奋斗的地方,“共谋着一个……更好的未来。你负责提醒我世界的复杂和人的温度,我负责帮你把理想构建得更具现实骨架。我们好像在共同完成一个庞大的、名为‘我们’的项目。”
周晚的心被轻轻触动。她明白他的意思。他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1 1=2,而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催化出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他让她在坚守理想的同时,更清晰地看到现实的运行规则;而她则让他冰冷的模型里,注入了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这个项目,听起来工期很长,投资巨大。”周晚故意用他熟悉的术语调侃道,眼里却闪烁着温柔的光。
“嗯,”周屿转过头,深深地看进她的眼睛里,语气郑重得像是在许下一个最重要的承诺,“所以需要长期投入,而且,不接受撤资。”
他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巧的、丝绒质地的盒子。不是那种用于盛放戒指的方盒,而是一个细长的、用来存放笔或精致饰物的盒子。
周晚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打开盒子,里面并排躺着两支一模一样的深黑色钢笔。笔身设计极其简洁流畅,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在笔夹的顶端,各自镶嵌着一颗极小却光芒内敛的深蓝色星辰钯金点。仔细看去,才能发现那星辰的排列,隐约构成了猎户座腰带三颗星的形状。
“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周屿的声音在夜色里显得格外低沉柔和,“只是觉得,我们以后……可能会需要签很多重要的文件。比如,下一个阶段的‘合作计划书’?”
他没有说破,但话语里的暗示,清晰得如同此刻天边的弦月。
周晚看着那两支笔,看着那精心设计、只属于他们两人懂的星辰记号,眼眶微微发热。他没有选择华而不实的礼物,而是选择了最能代表他们联结的、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物件。这比任何昂贵的珠宝都更打动她。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那冰凉的笔身,最终,拿起了靠近她的那一支。笔握在手中的分量刚刚好,带着一种沉静的承诺感。
“好。”她抬起头,眼中似有星光流转,声音坚定而温柔,“这支笔,我收下了。用来签署……我们所有的未来。”
周屿拿起另一支笔,紧紧握在掌心,仿佛握住了整个世界的确定性。他伸出手,与她十指紧紧相扣。掌心相贴的温度,比春夜的暖风更令人安心。
未名湖沉默地见证着,湖畔的垂柳温柔地拂动着。在这座古老的园子里,在这段被后来无数人怀念的“黄金时代”里,两个骄傲而优秀的灵魂,以笔为盟,以星辰为证,笃定地相信着,他们共同描绘的那个关于未来的函数,必将收敛于一个名为“幸福”的极值点。
此刻的他们,拥有着无限的精力、喷薄的才华和对彼此毫无保留的信任。前路一片光明,仿佛所有的困难都将在他们联手之下迎刃而解。他们还不知道,现实这架最复杂的机器,其变量之多,约束之强,远非校园这个相对纯净的实验室所能模拟。
但在今夜,在猎户座星辰的默默注视下,他们紧紧相握的手,和他们笔袋里那对遥相呼应的星辰,便是彼此世界里,最坚不可摧的坐标。黄金时代的光芒,正达到它最炽亮、最温暖的顶点,将不久之后必然到来的、现实的阴影,暂时隔绝在了遥远的未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