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美术馆,顾砚书的个人小型画展如期举行。他作为美院附中备受瞩目的天才学生,几幅作品被选中进行展览。展厅里人流如织,少年穿着熨帖的白衬衫,站在自己的画作前,向来宾做着讲解,举止得体,笑容温煦,只有紧抿的嘴角泄露了一丝紧张。
“这幅《暮色熔金》,”他正对几位评委老师讲解,“我想捕捉的不是夕阳本身,而是光线在梧桐叶隙间流淌、破碎又重组的那个瞬间……”
他的声音温和,但握着讲解稿的指尖微微用力。
“破碎与重组的内在逻辑,是基于色彩互补还是形态呼应?”一个低沉、冷静的声音在人群外围响起。
顾砚书猛地抬头,看见顾砚辞不知何时站在了那里。他穿着实验中学的校服,外面随意套了件薄外套,肩上还挂着沉甸甸的书包,显然是刚结束奥数集训就赶了过来。他手里拿着顾砚书厚厚的画册,目光锐利地扫过画作,提出的问题专业得近乎苛刻。
周围的老师都认得这位大名鼎鼎的“学神”,纷纷露出感兴趣的神情。
顾砚书的心瞬间安定下来。他深吸一口气,看向哥哥,眼神恢复了从容与自信:“是基于莫比乌斯环的视觉隐喻。光线的‘断裂’是表象,内在的能量流动是闭合且永恒的,就像……”
“就像拓扑学里的连续变换。”顾砚辞接口道,他走到画前,指尖虚点着几处色彩交汇点,“这里,还有这里,用冷色调锚定暖色的流动,避免视觉上的熵增失控。思路很清晰。”
他三言两语,用他擅长的理科逻辑,为弟弟感性的艺术创作构建了一个坚实而新颖的理论支点。评委们纷纷点头,露出赞赏的目光。
接下来的讲解,变成了兄弟二人默契的“学术讨论”。一个从艺术感知出发,一个用逻辑框架支撑,珠联璧合,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叹于他们思维的深度与互补。
画展间隙,顾砚书把哥哥拉到休息室,递给他一瓶水,眼里闪着光:“哥,你怎么来了?集训不是很重要吗?”
顾砚辞拧开瓶盖,先把水递回给他,才拿起另一瓶,淡淡道:“请假了。你的第一次画展,不能错过。”他顿了顿,看向墙上那幅最大的《暮色梧桐》,“而且,我得来看看,我是不是你最好的模特。”
顾砚书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画中梧桐树下,有一个极其模糊、几乎融于景色的少年侧影,唯有那清冷的轮廓和专注的神情,与眼前的顾砚辞如出一辙。
他耳根微热,小声说:“你一直都是。”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