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凇离开学校的那天,天空是那种洗过一样的、近乎透明的湛蓝。阳光明亮得有些刺眼,落在拖着行李箱、抱着纸箱的人群身上,勾勒出离别的轮廓。
林知砚还是来了。
她站在礼堂侧门那棵巨大的古银杏树投下的阴影里,隔着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沈凇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卡其色长裤,正与李教授和几个实验室的同门做着最后的告别。她微微侧着头,认真听着教授的叮嘱,偶尔点头,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清晰而冷静,一如初见。
没有过多的拥抱和煽情,一切都很符合沈凇的风格,简洁,克制。
林知砚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她知道自己不该来,徒增伤感,可双脚却像有自己的意志,将她带到了这里。她只是想,再看一眼。最后一眼。
就在沈凇与众人道别完毕,转身准备走向校门口等候的车辆时,她的目光,仿佛被什么无形的东西牵引,越过了攒动的人头,精准地、毫无预兆地落向了林知砚所在的方向。
隔着喧嚣的人群,隔着明明灭灭的光影,隔着那段无法跨越的、由理智和拒绝构筑的距离。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地、轻轻地触碰了一下。
只有一瞬。
沈凇的目光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极快地闪过,快得让林知砚无法捕捉,或许是意外,或许是一丝极淡的波澜,或许……什么也没有。随即,她便平静地、自然地转回了头,仿佛那只是无意间的一瞥,拉开车门,弯腰坐了进去。
车子缓缓启动,汇入车流,最终消失在校园大道的尽头。
就在沈凇收回视线的那一刻,林知砚一直强撑着的、看似平静的外壳轰然碎裂。滚烫的泪水毫无征兆地夺眶而出,瞬间模糊了视线。她仓皇地低下头,生怕被人看见自己此刻的狼狈,几乎是逃离一般,迅速转身,挤开身后的人群,跌跌撞撞地朝着与校门相反的方向走去。
她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熟悉的校园道路上。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落在她身上,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耳边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是操场广播里轻柔的音乐,是一切如常的生机勃勃,却都与她内心的荒芜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那种难言的悲伤,像深海的水压,从四面八方涌来,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不仅仅是因为沈凇的离开,更是因为那个眼神——那平静无波的一瞥,像最终的判笔,为她这段无疾而终的暗恋,画上了一个清晰而冷酷的句号。她所有的幻想、所有残存的、微小的希冀,都在那一眼中,彻底湮灭。
沈凇离开后,林知砚将自己彻底地、几乎是决绝地投入到了虚拟现实实验室中。她像开始疯狂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试图用无尽的忙碌填满所有可能会想起那个人的空隙。
扎根的过程,伴随着难以想象的疼痛。
这些日子,林知砚过得并不好。
“孤独的执着”是她的常态。无数个深夜,当整栋实验楼都陷入沉睡,只有她工位的那盏灯还亮着。屏幕上闪烁着冰冷而复杂的代码,渲染进度条缓慢地爬行,窗外是寂静无声的黑暗。她独自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像在无人区跋涉,只有键盘敲击声与她为伴。
疲倦和困顿如同潮水般反复侵袭,她只能用力掐一下虎口,或者起身用冷水洗一把脸,然后重新坐回屏幕前。
“外界的嘲讽”也不期而至。当她那个关于构建“星图”——一个融合古典诗词意境与自由交互的虚拟世界的想法逐渐清晰,并开始尝试申请更高级别的项目支持时,一些并不友善的声音开始出现。
“虚拟照进现实?听起来很美,但本质上就是个不切实际的梦。”
“一个研究生,就想搞这么大的框架?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着。”
“这种偏向文艺幻想的东西,缺乏扎实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落地场景,恐怕很难得到认可。”
这些议论,有时来自评审老师的质疑,有时是同行间不经意的调侃,像细小的风沙,磨蚀着林知砚的信心。
更让林知砚感到压力的是现实实际的困难。她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自己的实力还“配不上”那庞大的野心。“星图”所涉及的图形学、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的深度知识,横亘在眼前,似乎难以解决。实验室里,与她同级的同学,有的已经在顶会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而有些比她低一级的同学,对渲染管线的优化能力却让她望尘莫及。林知砚的项目构想因为过于前沿和跨学科,在初期并不被大多数导师看好,申请经费屡屡受挫。甚至连她最初组建的小团队里,也开始有成员因为看不到短期成果而流露出犹豫和动摇。
最沉重的打击,来自无数次功亏一篑的绝望。经过数月废寝忘食的攻坚,林知砚带领着核心成员,终于完成了“星图”第一个可交互场景——“明月松间照”模块的核心架构。在最后一次大规模集成测试前夜,所有人都充满了期待。然而,当数以千计的用户模拟请求同时涌入时,系统核心数据库竟不堪重负,发生了致命的死锁错误,进而引发了一系列雪崩式的连锁反应。服务器日志被红色的错误信息刷屏,虚拟世界在剧烈的卡顿和扭曲中彻底崩溃。
那一刻,林知砚站在服务器机柜前,听着风扇疯狂的嘶鸣,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崩溃报告,感觉自己也随之碎裂了。连续几个月的努力,无数个不眠之夜,团队成员眼中信任的光……一切仿佛都在瞬间化为乌有。那种从接近成功的云端骤然坠入深渊的失重感和无力感,几乎将她彻底击垮。
支撑她走过这段近乎地狱般道路的,是几种复杂而强烈的情感混合物。
是对沈凇的向往。那个冷静、强大、专注于自己世界的背影,依然是她心中最明亮的光。她想要变得像她一样优秀,一样拥有坚实的实力和不容置疑的成就。这份向往,带着求而不得的苦涩,却也化作了最坚韧的鞭策。
也是那一点点不甘心。不甘心被看轻,不甘心梦想被定义为“不切实际”,不甘心就这样轻易认输。
最深层的、最纯粹的动力,来源于林知砚对那个理想世界最本真的渴望和执着。在一次项目复盘会后,她疲惫地靠在椅背上,对唯一留下的、始终相信她的学弟轻声说道:
“我固然可以选择不走这条路。以我的基础,也许专注于某个更成熟的细分领域,会更容易出成果,成为别人眼中的‘大牛’。但那样的话,心中总会有遗憾的吧。”
林知砚望着屏幕上那片因为崩溃而静止的、残缺的“松间明月”,眼神疲惫却仍闪烁着不甘熄灭的光。
“虽然是一步一个血印。但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身或许就是全部的意义。”
就是靠着这点念想,林知砚一次又一次地从绝望的泥沼中爬起来。
“我可以失落、迷茫、心碎、绝望,但绝不允许自己被打败。脆弱之后,是明天。是永不止息。”
林知砚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补足自己的知识短板,将厚厚的英文专著和顶会论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逐章逐节地攻克。
她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主动向同级同学请教分布式系统的优化,向学弟学习渲染技巧,甚至向看似不可能帮助她的陌生教授,发邮件咨询那些困扰她许久的、关于感知与逻辑融合的深层问题。
对于“星图”项目,林知砚带着团队成员进行了彻底的复盘,将庞大的系统拆分成更小、更易于管理和验证的模块,制定了更为稳健的开发流程和测试标准。
在一次又一次破碎、重组中,林知砚的气质悄然发生了改变。那个曾经会因为一道难题而焦虑、会因为旁人目光而忐忑的女孩,渐渐沉淀下来。她的气场变得稳重而成熟,眼神里多了份经历过挫败后的通透与平和。
她开始相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了极其强大的执行力——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不是抱怨或慌乱,而是冷静地分析根源,调动资源,着手处理。
林知砚的这种变化,也吸引了周围的人。她耐心地为遇到瓶颈的学妹梳理代码逻辑,毫无保留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项目经验。她解答问题时条理清晰,态度温和而坚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信赖感。不知不觉间,她的身边聚集起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不乏那些曾对她抱有怀疑目光的人,也包括许多被她的人格魅力和对理想的执着所打动的学弟学妹。
他们看向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欣赏、信任,甚至……是那种她曾经望向沈凇时,熟悉的、带着光晕的憧憬。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