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正式版的全球发布,在科技界与文化界同时掀起了滔天巨浪。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一种理念的胜利——技术并非只能服务于效率与冰冷的数据,同样可以承载人类最深邃的情感与最浪漫的幻想。
林知砚站在发布会舞台的中央,聚光灯在她身上镀上一层清辉。她选择了一套月白色的女士西装,面料带着细微的珠光,线条利落而优雅。没有多余的配饰,唯有耳畔点缀着两粒切割完美的月光石,随着她的动作流转着温润的光泽。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投资人、同行,目光或审视,或好奇,或期待。曾经那个在讲台前会因为沈凇一瞥而心跳加速的女孩,如今面对这数百甚至上千人的注视,心中却是一片澄澈的平静。
林知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不高亢,却极具穿透力,清澈而坚定地流入每个人耳中。她阐述着“星图”的核心理念——“自由不是无序的放纵,而是在无限可能中,找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共振频率。”
记者的问题接连不断,从最尖锐的技术壁垒到最感性的用户体验,她应答从容,逻辑缜密,偶尔引用的诗句或哲学典故,恰如其分地化解了技术的冰冷,却不显得矫饰。
她不需要刻意营造清冷疏离来树立权威,也无需放低姿态去刻意逢迎。她的一言一行,带着一种内敛的、由内而外散发的从容与笃定。
发布会后的庆功宴觥筹交错,林知砚被簇拥在中心,她微笑着与各方人士交谈,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而不可逾越的距离感。
巨大的成功将林知砚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不久后,一场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科技巨头与前瞻投资者的“未来人文科技论坛”在北京举行。林知砚作为“星图”的灵魂人物,收到了最核心分论坛的演讲邀请。
论坛主会场设在国家会议中心最大的会议厅。
当林知砚在助理苏瑾言的陪同下步入会场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太年轻,成就又太过炫目,加之周身那种融合了作为技术领袖的理性,与人文主义者温和的独特气质,让她成为全场无法忽视的焦点。她微笑着与相熟的企业家、学者点头致意,步伐从容。
在穿过连接不同展区的走廊时,林知砚的目光无意间掠见前方一处被人群隐约环绕的位置。
沈凇。
她站在一幅巨大的数字显示屏前,屏幕上流动着复杂的数据可视化图像。她穿着一身铅灰色的双排扣女士西装,面料挺括,线条极其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衬衫是比西装更浅一度的灰色,扣子系得一丝不苟。
她的站姿依旧挺拔,岁月似乎并未在她容颜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将那份与生俱来的清冷,淬炼得更加醇厚。那是一种居于学术金字塔顶端、经年累月与最前沿思想和最顶尖头脑碰撞后,自然形成的、带着无形疏离感的气场。她微微侧头,听着身旁一位白发苍苍的院士说话,眼神专注,偶尔颔首,下颌线绷出冷静的弧度。
林知砚的心脏,在那一瞬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
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瞬间涌上心头的滞涩感。
过往的记忆碎片——图书馆安静的侧影,实验室清冽的嗓音,路灯下平静的拒绝,离别时车窗内模糊的轮廓——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在脑海中飞速闪过。一种混合着遥远崇拜、深切爱慕、以及被理性拒绝后残留的、微小的刺痛感,在心底无声地爆炸,掀起汹涌的暗流。
自卑吗?或许,在爱慕的人面前,这种情绪总难以彻底根除。林知砚觉得,三十岁的沈凇,像一座被冰雪覆盖的山峰,散发着令人敬畏又向往的寒光。而这座冰山,大概永远也不会为她而融化。
这股情绪的浪潮来得迅猛,退去得也很迅速。她不允许自己沉溺。
如今的林知砚,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仰望他人光芒来确认自身价值的女孩。她是“星图”的缔造者,是数百人团队的领袖,是无数用户精神世界的架构师。她自身,已是一片浩瀚的星海。
她几乎是立刻便调控好了呼吸,面上波澜不惊,极其自然地将目光从沈凇身上移开,仿佛只是随意扫过会场的一处布景。只有微微蜷缩在身侧、指尖陷入掌心的细微痛感,提醒着她刚才那一瞬的失态。林知砚侧过头,对身旁的助理苏瑾言低声交代了几句关于稍后演讲设备确认的琐事,语气平稳如常。
圆桌论坛上,林知砚与沈凇分别坐在长桌的不同段落。林知砚的发言,从“星图”用户自发形成的诗意社区谈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技术如何成为情感共鸣的放大器,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轮到沈凇时,她则用纯粹的逻辑与数据,条分缕析地解构着神经渲染领域的最新突破,语言精准,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上,气场强大而冷峻。
她们像两条并行的轨道,延伸在各自的领域,闪耀着截然不同却同样耀眼的光芒。林知砚能感觉到,在沈凇发言时,有几次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她所在的方向,但她没有看她,只是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笔。她不敢回望,怕那看似平静的目光,会再次搅乱她好不容易维持的镇定。
茶歇时间,林知砚正与一位风险投资人交谈,对方对“星图”在心理疗愈领域的潜在应用表现出极大兴趣。这时,论坛的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亲自领着一个人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林总,请允许我为您介绍一位我们国内学术界的骄傲,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沈凇教授,她在感知计算与神经渲染领域的研究,是世界级的。”老先生又转向沈凇,“沈教授,这位就是创造了‘星图’奇迹的林知砚女士,你们两位,真是为我们当代科技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空气仿佛有了一刹那的凝滞。会场背景的轻音乐似乎也模糊了些。
林知砚缓缓抬起眼,对上了那双藏在无框眼镜后的眼眸。距离很近,她能看清沈凇眼中一如既往的平静,但在那平静之下,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审视,或许,还有一丝被她完美克制住的、更复杂的意味。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发生了叠影。林知砚的心中莫名地火辣辣的,难言。
“沈教授,久仰大名。”林知砚率先伸出手,唇角扬起恰到好处的弧度,温和、得体,是标准的社交礼仪,也是无可挑剔的职业距离。
沈凇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大约一秒。她也伸出手,与林知砚轻轻一握。她的指尖微凉,力道很轻,一触即分,克制而疏离。“林总,”她的声音清冽如初,“恭喜。‘星图’的成就,远超预期。”
这句称赞,听起来是一个顶尖同行基于事实的客观判断,不带任何个人色彩。
“谢谢。”林知砚微笑颔首,不动声色地收回了手。只有她自己知道,在指尖接触的刹那,那种熟悉的、因靠近而产生的微电流,依然能穿透多年的时光与理智的壁垒,精准地击中她。无论过去了多久,无论她成长为何种模样,面对沈凇,那种深植于骨髓的心动,依然无法泯灭。
但她已经习惯了在惊涛骇浪中维持表面的平静。
“沈教授过誉了。”林知砚语气自然地接过话题,将对话引向安全的公事领域,“您早期关于非刚性变换下ATW算法局限性的研究,为我们‘星图’引擎解决高动态场景的渲染稳定性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理论基础。至今仍是团队必读的文献。”
她提及的,是许多年前,那封改变了她轨迹的邮件里,沈凇随手为她指明方向的论文。那是她们之间,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连接点。
沈凇似乎微微怔了一下。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是很早期的探索了。”她语气平淡,
“‘星图’能走到今天的规模与高度,依靠的是林总你自身的战略眼光,和……独特的路径选择。”
“独特的路径选择”。这个词,她当年也说过。她再次用了"独特"这个词,语气比当年多了几分正式的认可,少了那丝难以捉摸的审视。这算是一种进步吗?林知砚心底泛起一阵有些苦涩的涟漪。
对话在一种看似融洽的氛围中继续了几句。她们谈论着渲染技术的前沿趋势,讨论着高质量数据获取的挑战,语气客观,内容专业。林知砚始终对答如流,姿态从容。她能感觉到周围若有若无投来的目光。
短暂的茶歇时间即将结束。沈凇看了一眼腕表,“下一场报告要开始了。”她说道,语气依旧平稳。
“期待沈教授接下来的分享。”林知砚微笑着说道。
沈凇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步履沉稳地消失在逐渐汇聚的人流中。她的背影挺拔,铅灰色的西装在明亮的会场里,划出一道冷峻而孤独的线条。
直到那身影完全看不见,林知砚才几不可闻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胸腔里,那颗沉稳跳动的心脏,终于允许那一丝被完美压抑的、混合着微酸、释然、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的复杂情绪,缓缓地弥漫开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