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京圈佛子王维(七)

寒风萧索,柳宗元却如沐春风。

京城之中,众人对裴延龄的评价越来越两极化。

有人称他理财好手,灵州、盐州的食盐税收大涨,更有人忘了玄宗时李林甫如何引荐牛仙客为同平章事的旧事,都盼着裴延龄早点升为宰相,再不济也得升官进爵当上户部尚书。

恨裴延龄的那些人,不停埋怨裴延龄承诺给他们的军饷和粮草迟迟没来,,大雨、地震、邻州军乱……那也是裴延龄的错。

不过,裴延龄承诺得实在太多,他们也就耐心等候。

一时的抱怨而已。

虽然怨气累积多了,爆发出来,可就难收拾了。

真有那一天再说。

对朝廷上的事情毫不关心的街边老叟,也被这欣欣向荣的氛围影响。老爷爷卖胡饼,见到金吾卫来买饼,也聊起来裴延龄给大唐带来的贡献,聊得投机,还给对方唱王维的《阳关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卖饼老叟唱得凄凄惨惨,路人听了,以为他的常客要远赴边疆,于是纷纷来照顾生意。

恰逢神策军的人过来买饼,对方听老叟夸裴延龄,不屑地“哼”了一声。裴延龄答应给神策军加粮草,但是一根草和一粒米的踪影也没见到。

但是小小的将领,舍不得破坏老爷爷的好心情,没有告诉他真相,只说以后不会再来了,并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么多,可知道裴延龄的粮草多了几成?”

卖饼老叟说:“粮草多了就好,不买饼了我少赚钱不要紧,以后见不到你,舍不得是你这个年轻人啊。”

随后,卖饼老叟深情地唱起送别的《阳关曲》。

一面之缘,却感情深厚。

神策军的小将,吓得赶紧跑了。离开热闹的市场,转进安静的巷子,耳边还回荡着《阳关曲》的旋律。

卖饼老叟的事情太出名了。

时下全京城一吃胡饼,少不了拿神策军小将被吓到逃跑的事情开玩笑。

柳宗元在京城闲逛,听到不少人互相问“裴延龄的粮草多了几成”。

这些事用不着天声来教,也用不到百炼镜帮助,柳宗元自己轻松搞定。

他很是得意,但好友不在身边,没人可以分享,只能云淡风轻,装作京城流言事不关己的样子。

【王维《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从河西返京之后,王维官拜殿中侍御史,由于公务的关系,他来到襄州。以前和孟浩然约定过来襄阳找他,如今王维拜访此地,孟浩然却已经离世。因此,他触景生情写下《哭孟浩然》。】

【诗中“江山空蔡州”便用“蔡州”指代位于襄州的岘山东南的蔡瑁故居。蔡瑁是东汉末年人士,曾经担任军师协助平定荆州。正如和孟浩然和张九龄的当年的关系一样。】

【在此之前,孟浩然曾经前往荆州,为张九龄的幕僚。然而同一年间,张九龄和孟浩然相继病逝。】

【昔日的恩人和过去的挚友离世,王维痛苦万分,但此诗当中情绪极为克制。开元二十五年的这次贬谪,使得王维的诗词风格脱胎换骨,独树一帜。】

听到天声的分析,柳宗元在家拿出百炼镜一看。

他已经找到规律,镜面上的白色背景显示一行一行诗句时,镜面怎么点都不会动。

等小小的光标停下,他又可以翻看里面的文章。

这一次,镜子里的文章又多了几篇——

《绑定名将系统之后,我的言灵显形了》

《你该长大了,该做一个会自己写诏书的毛笔了》

《错把小抄传给国子司业后》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

柳宗元虽然心里很是抗拒,但是他点开了《毛笔》的那一篇。

李氏家族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四处寻找方士,炼制金丹,其实不是为了自己吃下长命百岁,而是驱散宫廷之中的妖气。

妖气太浓,难以去除。李氏家族决定新修皇宫,可惜妖气也紧随其后。他们只好将就度日。唯独东宫的太子,看透了妖气的真相。

他勤练书法,昼夜咏诗。月圆之夜,刹那之间,书案上的毛笔金光闪闪,香气四溢,随即消失不见。

果然如太子所料,知识就是力量,他用学习战胜了妖气。

可是之后,他常常惦记着那根趁手的毛笔。哪怕是他登基之后,也忘不掉毛笔的气息,尤其是月圆之夜,他望着银白的月光,哀叹不已。

或许是心事太重,他在大明宫里,渐渐察觉妖气邪不可耐,于是前去西方散心,美名其曰“奉天”。

西方,以前万里之远,现在就在凤翔。

皇帝料事如神,他离开皇宫之后,妖气席卷整个京城,人们惶恐不安,他便叫来随行的诸位宰相一同商议,起草诏书,安抚百姓。

负责书写的翰林学士,名叫陆贽。只有他,出远门还带上一沓子纸和一根毛笔。

宰相们聚在一起讨论除妖对策,他们争执不下,时光虚掷,皇帝心焦。一旁的陆贽对毛笔低声细语,随后毛笔一跃而起,飞快舞动,自行写出诏书。

皇帝大为震撼。他仔细看过毛笔,像极了他的白月光毛笔。

于是,远近征发的诏书,皇帝都交给这支毛笔来做。陆贽操笔持纸,成于须臾,将功劳都归于他自己。

只要能重见白月光,皇帝对此并不计较。而且陆贽非常善于照顾毛笔,所以白月光一直由他来照顾。

时日久了,陆贽恃宠而骄,他听闻有一位大臣,普天之下的民众都对他嫉之如仇,便大胆指责对方,甚至让毛笔代为写表,罗列奸臣的罪名。

翰林学士,不止陆贽一人。有人看见他的文章由毛笔自主完成,便举报他纵容宫中的妖孽。

皇帝大惊,当年陆贽答应过把毛笔一事藏好。宫廷之外,大家可都当大明宫的妖气荡然无存。

皇帝惴惴不安之时,被陆贽指责的奸臣,趁机罗织构陷,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将陆贽分司东都,避一避风头。

陆贽也明白皇帝的心意,闭门不出,避不见客,只为守护毛笔的秘密。

皇帝日日夜夜思念毛笔,只好把感情寄托在毛笔所做的文章上。他拿着《论裴延龄奸蠹书》爱不释手。

柳宗元皱着眉头。

他戳了戳百炼镜,怎么也看不到后文。

所以陆贽被重用,是因为他有神奇的毛笔?

这是哪个乡野村夫编出来骗小孩子的故事啊。

可这篇文章里,有真实的人名和地名,又不像是瞎编乱造的。

妖气吓不到柳宗元,但陆贽分司东都吓到了他。

之前,柳宗元专程拜访过他的座主顾少连。

那一天,顾少连笑话裴延龄,说他不知被何人吹捧,架在高位,随时可能因捧杀而迅速跌落。

顾少连劝柳宗元安分备考制举,不需要为朝堂中的事过于烦恼。他和陆贽现在早已想好,等着裴延龄自己栽倒即可。

柳宗元歪着脑袋,不甘心地想查看《论裴延龄奸蠹书》,但是百炼镜一动不动。甚至他尝试点开《名将系统》,镜子也毫无反应。

这一刻的柳宗元,还不知道顾少连已经发现天降表书,气不打一处来。

陆贽跟魔怔了似的,写个表书六千字!

若是当年,他写《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七千多言,分析的是租庸调制的利弊,现在一卷书的长度,仅仅为了讨论裴延龄的好与坏。

厚厚一大卷!他为了裴延龄写了一卷书!

之前不是说好不计较了吗?之前不是一起感叹过上书只会适得其反吗?

如今句句不离裴延龄,陆贽对他恨成这样吗?

顾少连不理解,他宁可把精力用在更好的地方。

况且,陆贽从未给他欣赏的人写过一册书。

唉,心疼微末之时相伴而行的故友。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十二月,元稹京城闲逛,又一次来到了曲江池。

不少人在议论当朝宰相陆贽被罢为太子宾客,元稹心不在此,他想找之前聊开元盛世的老人张万福。

他答应过对方,写好诗就拿过来让其过目。他也答应对方为他隐去名讳。

隐去张万福亲身见闻这件事,元稹觉得并不容易。好在镜子上有文章一步一步教他怎么改写。

现在洋洋洒洒的百韵长诗,包含了盛唐风貌和危机,安史之乱的惨剧,后期恢复的变革,典故丰富多样,用词力求出新,真是完美的行卷作品。

然而诗中的老人,成为了一个重回长安发现物是人非的孤单落魄的可怜人。

改写成这个样子,元稹一定和张万福解释一下,才敢把诗拿去行卷干谒。

重游曲江,元稹没报多大希望,哪怕他特意赶上同一时段碰碰运气。

听说,老年人都喜欢规律生活。

张万福岁数大了,虽然上次看他身体健朗,但现在正是寒冬,他不一定……还会出来。

正要返程,元稹突然寻见张万福。

他走上前去打招呼,对方并不记得他。

果然是年纪大了。

元稹刚才有些不好的想法,但看他健在,只是有点糊涂,心里既愧疚又心疼。

说起金吾卫的事情,张万福连连称自己不了解。

因为他只是一个盛世时虚度时光,战乱后流离失所,回乡后家人四散的孤寡老人。

“没有去过淮南吗?”元稹问道。

张万福答:“去过。”

“你之前和我说,你在那里击败盗贼,而且之前寿州,还救下被抢劫的平民妻儿财物,并护送他们回家……”

“少年人,你看我这个样子,也就是读过一点书罢了。”

“读过一点书,就是不爱读嘛。所以学过骑射?”元稹接着问道。

“玄宗那个时候,谁不喜欢骑射。怎么?你们现在都不学了吗?”

“不是这个意思,”元稹觉得张万福拿他取乐,“我将开元盛世到现在的历史写成了长诗,可否看一看?”

“拿给我过目?”张万福接过他掏出来的诗稿,“《代曲江老人百韵》,有长度自然有深度。”

果然在逗自己玩儿。

元稹看透了。

转瞬,元稹又觉得奇怪。

张万福的眼角流下泪来,随后哽咽地说,诗里有他过去的影子。

倘若元稹一开始就把诗篇拿给张万福看,张万福感叹诗中虚构的老人的经历,元稹会当是极高的评价。

然而现在,元稹的这首诗,像是提前知晓了眼前人的过去和命运一样。

千万不要多想。

元稹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夜里,元稹闭上眼睛,脑海中都是张万福前后的反差。

他说话的语气和习惯没变,但却像变了一个人。

辗转反侧,难以安眠,他悄悄跑去书房拿来百炼镜。

烛光之下,百炼镜的光芒更亮——

百炼镜发光之时,便可以操作。百炼镜发热之时,天声会响起。

元稹盯着镜面,一下点中《绑定名将系统之后,我的言灵显形了》。

这篇文章,是张万福的传记。

张万福高寿,卒时九十岁。他从军伊始,拿了七十年朝廷俸禄,从来没生病过一日。

真是羡慕。

不对,真是奇怪。

这篇传记当中,张万福正是左金吾卫将军,而且被当今天子派人画像,供入凌烟阁。

这和之前初见的张万福所述,一模一样。

那今天在曲江池畔见到的这位老人……

怎么回事?该不会是梦游吧?今天真的出门了吗?

《名将系统》中提到的“言灵显形”,仿佛说的是元稹所写的百韵长诗,让张万福从左金吾卫将军变成寻常老翁。

元稹瞬间毛骨悚然。

【王维自河西以来的诗篇,以意象抒情,情入景中,绝无赘言。《使至塞上》当中,“征蓬”和“归雁”暗含了他遭到排挤驱逐的痛苦之情。】

【以“直”来勾勒“孤烟”,以“圆”来渲染“落日”,王维提笔作诗如作画,手法冷静克制,反映了他对朝中事务的疏离态度。】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失去靠山的王维,重新回到长安,官拜左补阙。在李林甫长期把握朝政期间,纵然处境艰难,王维升至给事中。】

【天宝年间,王维心在辋川别业,他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难以窥见。直到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的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占领长安。】

【本章注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王维《哭孟浩然》

王维《使至塞上》

-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

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韩愈《顺宗实录》

-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京圈佛子王维(七)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