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之后,某种东西悄然改变了。
不是翻天覆地的剧变,而是像厦门雨季过后,空气中那股挥之不去的潮湿终于被阳光蒸散,变得通透了些。虞向晚和吴漾之间那堵无形的、由误解和偏见砌成的墙,出现了一道缝隙。透过这道缝隙,她们开始能看到对方身后那片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又莫名相似的风景。
公共艺术项目的推进顺畅了许多。会议上,吴漾依旧会提出问题,但语气不再那么像冰冷的审判,更像是一种严谨的探讨。
她会说:“虞老师,这个结构的可行性我理解了,但在预算方面,我们可能需要看看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案。” 或者,“这个光影效果很棒,不过后期灯具的维护和更换通道,设计上是否考虑进去了?”
虞向晚也不再像刺猬一样,将每一个问题都视为对自己艺术的攻击。她开始尝试理解吴漾话语背后的逻辑——
不是妥协,而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能让她的艺术在现实世界安全着陆的语言。她甚至会主动询问:“吴总,从你们投资的角度看,这类公共艺术项目,除了眼前的落地,更长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吴漾有些意外,但很乐意解答。她会从城市品牌溢价、周边地块价值提升、潜在旅游吸引力等角度分析,数据清晰,逻辑分明。虞向晚未必完全认同这套价值体系,但她开始明白,这并非是艺术的敌人,只是另一套衡量世界的标尺。
一天下午,虞向晚在工作室整理作品资料,为寻找新工作室和可能的画廊合作做准备。看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画作、手稿、参展记录,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她感到一阵无力。如何向别人清晰地介绍自己?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显得……有说服力?她擅长用画笔说话,却不擅长用语言和文件包装自己。
手机震动,是吴漾发来的微信消息。自从雨夜后,她们偶尔会有一两句工作之外的简单交流。
吴漾:新工作室找得怎么样了?
虞向晚:不太顺利。合适的太贵,便宜的……不像能画画的地方。[附一张无奈的表情包]
吴漾:方便发一份你的作品集和简历给我看看吗?或许可以从第三方角度帮你梳理一下亮点。
虞向晚看着这条信息,犹豫了。把代表着自己灵魂和软肋的作品,交给一个精于计算的资本方审视?这感觉有些冒险。但想到雨夜那个疲惫却真实的吴漾,她最终还是将整理好的电子版资料发了过去,附带一句:“有点乱,还没系统整理过。”
她没指望能得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建议,或许只是一些客套的鼓励。
然而,两天后,吴漾直接来到了她的工作室。那天下午阳光很好,透过老式的玻璃窗,在布满颜料痕迹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吴漾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卡其色长裤,比起平时西装革履的样子,少了几分压迫感。
她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开门见山:“你的资料我看了。问题不在于你的作品不够好,而在于你的‘叙事’不够清晰。”
她在虞向晚有些茫然的目光中,打开平板,调出一个PPT模版。
“你看,这是你近五年的创作脉络,但分散在不同的文件夹里。我帮你按时间和主题重新梳理了一下。”
屏幕上,虞向晚那些看似随性的创作,被清晰地分成了几个阶段:“早期学院派的探索与突破”、“‘海的情绪’系列——个人风格的初步确立”、“‘城市呼吸’系列——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介入”、“近期实验性手稿——未完成的对话”。
吴漾指着图表,语气平静而专业:“每个阶段,都有核心的代表作品、参展记录、以及关键的媒体评论或同行反馈。把这些亮点提炼出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艺术家人设和成长故事。比如,你可以强调你如何从对自然景观的关注,转向对都市人群内心世界的挖掘,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是什么。”
她又调出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图:“这是近几年国内艺术市场对青年艺术家,特别是女性艺术家的关注度和交易趋势。虽然不能完全定义价值,但可以让你和潜在的合作方,对你所处的赛道有一个宏观认知。”
虞向晚看着屏幕上的图表和清晰罗列的要点,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她从未以这种方式审视过自己的创作生涯。在吴漾的梳理下,那些散落的珍珠被串成了一条隐约可见的项链,有了形状和价值感。这不是对她艺术的否定,而是用一种她陌生的工具,为她的艺术世界绘制了一张更易于外人理解的“地图”。
“我……我没想过可以这样整理。”虞向晚喃喃道。
“你的价值需要被看见,但首先,你需要用一种别人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们,‘看,这就是我的价值’。”吴漾收起平板,“这不叫迎合,叫沟通策略。就像我向投资人推荐项目,光说‘这个技术很牛’没用,必须展示市场空间、团队能力、盈利模型。”
她顿了顿,看向虞向晚,“你的画打动了我,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到那些同样会被打动的灵魂,并建立一个让他们能支持你的系统。这不是妥协,是让你的价值被看见。”
这句话,精准地击中了虞向晚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渴望。她一直挣扎于艺术纯粹性与生存压力的矛盾,仿佛两者水火不容。但吴漾的话,似乎指向了第三条路——在守护内核的前提下,主动去搭建通往外部世界的桥梁。
“谢谢。”虞向晚由衷地说,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客气。
“不客气,”吴漾目光扫过工作室里那些未完成的画作,最后落在虞向晚脸上,语气缓和了些,“找到合适的地方了吗?”
虞向晚摇摇头,苦笑:“还在看,主要是预算……”
吴漾沉吟片刻,说:“我认识一个朋友,在华新路那边有栋老别墅,之前做民宿,现在空置着想找个合适的长期租客,对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比较支持。价格应该比市价低一些,但可能需要你承担部分维护工作。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问问。”
华新路?那片安静优雅,布满老别墅的区域?虞向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曾经是她遥不可及的选择。
“真的吗?那太感谢了!”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先别谢太早,只是牵个线,成不成看你们自己谈。”吴漾的语气依旧保持着冷静,但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就在吴漾准备离开时,她的手机响了。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眉头不易察觉地蹙起,走到窗边接听。
“……我知道数据很好,但董事会的顾虑点不在于此……王总的意思我明白,但‘缺乏侵略性’这种评价本身就不够专业……我们需要更立体的评估框架……”
虞向晚听着她压抑着情绪的、试图据理力争的声音,知道大概还是那个女性创业者的项目。她看着吴漾的背影,那个在资本世界里披荆斩棘的背影,此刻却显得有些孤独。
吴漾挂断电话,转过身,脸上带着明显的挫败感。她走到桌边,下意识地拿起虞向晚用来洗笔的水杯(里面是清水),喝了一口,才反应过来,有些尴尬地放下。
“还是那个项目?”虞向晚轻声问。
吴漾揉了揉太阳穴,难得地在外人面前流露出烦躁:“嗯。技术、市场、团队执行力都没问题,就因为创始人风格不够‘狼性’,团队女性比例高,就被反复质疑。我准备了所有能准备的数据,但他们……”她没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里充满了无力感。
虞向晚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吴漾带来的平板电脑上,那上面还显示着为她梳理的、条理清晰的“价值叙事”。她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
“你的报告里全是数据和模式,但缺了灵魂。”
吴漾一怔,看向她。
虞向晚走到画架旁,拿起炭笔和一张速写纸,一边快速勾勒,一边说:“她们的产品,是想解决当代女性‘隐形家务’带来的情绪耗竭,对吧?”
她手腕飞舞,纸上迅速出现几个简洁却充满张力的画面:一个疲惫的女人在深夜一边哄睡哭闹的孩子一边查看手机工作消息;一个女性在家庭聚餐后独自面对满桌狼藉的杯盘;一个通勤路上的职场女性,眼神放空,脸上写满了看不见的疲惫……
“你为什么不用更感性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虞向晚将那张充满情绪感染力的速写递到吴漾面前,“数据告诉别人‘有什么问题’,但这些东西,”她指着速写,“能告诉别人‘为什么这是问题’,以及‘解决了这个问题,对用户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效率提升,是情绪解放,是生命质量的改善。这才是她们创业的初心,不是吗?”
吴漾看着那张速写,看着画面上那些精准捕捉到的、属于无数女性的共同困境,她愣住了。她一直在用理性的武器攻击理性的壁垒,却忘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直指情感的利刃。虞向晚用画家的眼睛,一眼就看穿了她报告中最缺失的部分——人性的温度,和那份能引发广泛共鸣的“为什么”。
她抬起头,看着站在光影里的虞向晚。那个曾经在她看来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此刻却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给了她破局的关键灵感。
吴漾的眼神变了,那里面不再是疲惫和挫败,而是重新燃起的、混合着惊讶和欣赏的光芒。她拿起那张速写,仿佛拿着什么珍贵的战略图纸。
“我懂了。”她看着虞向晚,声音里带着一种全新的力量,“谢谢你,向晚。”
这是她第一次,直呼她的名字。
阳光透过窗户,将工作室的空气切割成明暗交织的块面。颜料的气息、松节油的味道,与窗外隐约的海风混合在一起。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女人,在这一刻,因为彼此截然不同的天赋和视角,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却至关重要的援手。
她们一个用理性的框架为感性的价值护航,一个用感性的洞察为理性的攻防注入灵魂。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发出了清晰的扣合声。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