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 19 章

【老祖宗说的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和宋朝鼎立的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没有成功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反而是最后崛起的蒙古部族一统中原,建立起了比唐朝还要广阔的王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叫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下!]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很恰当。]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忽必烈骄傲地哈哈大笑,“我大元就是比他们强!”

【元朝的边疆政策我好像在上次说行省制的时候说过了,简单过一遍吧,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岭北地区的岭北行省、西藏地区的宣政院、帝师与宣慰司、台湾的澎湖巡检司。把元朝这部分背会了,选项里的两个答案就自动排除掉了。】

[get!]

[还是要背啊。]

[好烦,就不能不背书吗?]

[啧。]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闭目小憩,听着东方辰说话全当做休息。大秦离东方辰所在的时代太远,她说的这些大秦短时间内根本用不到。

嬴政幻想着未来的世界,能造出类似天幕样的法宝的未来会不会比仙境还要美?他想去看看。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也感到些许无聊,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仲卿怎么还没来?”

刘彻倒不是对话题不感兴趣,等他收复匈奴、百越、西域,就能将后世朝代用得好的政策制度搬过来修改一番投入使用。

【元朝之后就是明朝,还记得非常懂分权的朱元璋吗?分权有一个缺点就是行政效率低下,明朝中后期有一个新形成的制度叫做督抚制度,主要就是出于边镇集中力量抵挡外族入侵的需要。督抚就是总督和巡抚,一定要记住这时候它们还不是固定官职,只是一种差遣。当然啦,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重点不落在督抚制度上,而在于对蒙古、东北、西藏和西南的管理上。】

[呵呵,东南沿海还不要啦?]

[不重视海洋,让后人吃了多少苦头?]

[海洋那么大的地方呢!]

[小辰学的时候就不生气吗,想想就爆炸。]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想不通啊,海洋面积再大,没办法种田有什么用?当然打渔也可以,但时不时来个倭寇骚扰,多令人烦心啊!

【嗯,没生气,学习太枯燥,要背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想那么多,复盘的时候才觉得明朝有点不争气。但它不争气我们能怎么办呢?咱们国家争气就行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海捉鳖,为我国骄傲!】

[哈哈哈我也骄傲!]

[想去造潜艇,可惜分数差那么一点]

[不能生气,气坏身体无人替]

【言归正传,接着来谈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首先是蒙古地区的蒙古三部和九边重镇。汉朝有匈奴,唐朝有突厥,明朝北方也生活着那么一群人,这群人就是由蒙古分裂成的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瓦剌留学生了]

[这是叫门天子的排面。]

[真的想不通,怎么会有这么能的皇帝呢?]

[是不是少打了一个灬?]

[熊熊做错了什么?请不要让他和熊熊相提并论。]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更烦了,老四的重孙子,气死个人,大明出了这么个人物,他在列祖列中间。

【这三部最听话的是兀良哈,在洪武时期就归附明朝,朱元璋设置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属于大宁都司,首领就是指挥使。后来三卫在靖难之役立功,他们的首领被封了都督佥事等职位,永乐年间又改属奴儿干都司。鞑靼和瓦剌相较而言就不是那么和平了,永乐年间他们不断兴兵南侵,明成祖先后五次率兵亲政,将他们打败后,封鞑靼首领阿鲁台为和宁王、瓦剌首领脱欢为顺宁王。当然,打服了还不够,还要好好巩固边防,就是明朝在不同时期在辽东山海关到肃州嘉峪关一线修缮了长城,并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qian?一直以为那个字念jian来着。]

[朵颜三卫,很出名的。]

[老朱起的名字还怪有水平,这三卫名字都好好听。]

[对,比兀良哈这个音译名好听多了。]

[Judy给鞑靼和瓦剌首领的封号起的也挺好听的。]

[怎么说呢?emmmm,这让我想起来雪乡二圣。]

[什么?]

[昏德公和重昏公呗~]

[这个波浪号可真有灵性。]

[明长城啊,现在的长城好像很多都是明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周末就去爬长城去。]

明,洪武十四年(1381)。

Judy=朱棣=永乐帝=明成祖这个等式在朱元璋脑海中飞快地成立。

大殿中回荡着朱元璋的怒吼,“朱棣呢?!”

明成祖?嘿,气煞朕也。

早早偷溜逃往北平的朱棣擦了一把冷汗,今天可真是太险了,要是不跑,免不了一顿胖揍。明成祖诶,这可是他哥和他娘求情都不管用的罪名。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皱着眉头,明成祖?这是什么鬼?!

“朱高炽!你可真能啊!成祖?!你不知道你爹想要什么庙号?!”

朱高炽非常冤枉,他不是!他没有!

【接下来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有洪武八年设立的辽东都司,主要安置女真和朝鲜归附者,还有永乐年间在建州女真居住的地方设立的建州及左右卫。刚刚不是还说朵颜三卫先归属大宁都司又归属奴儿干都司嘛,这个奴儿干都司也是永乐年间设置的,地处黑龙江下游地区,可惜宣德九年奴儿干都司被废弃了,好一个败家子儿,那么大个地方,那么好的黑土地,全都不要了。】

[我原来还挺喜欢宣德帝,毕竟六边形战士,很酷,后来才知道他个恋爱脑,费了老鼻子劲把亲爱的儿子瓦剌留学生扶上去了]

[我也]

[真是太恶心了,明朝几代贤后,出了个这么玩意儿,结果一路走下坡路。]

[真的贼tm难受]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闻言更生气了,“朱高炽,那个宣德帝是不是你?宣德,一看就是你喜欢的年号!”

朱高炽胖胖的身躯爆发出无尽的动力,他飞快的爬到柱子上,大声呐喊:“爹!父皇!真的不是我!我哪敢有胆子废后啊!瞻基是我最爱的儿子,他是嫡子!”

朱棣觉得对,但不妨碍他继续揍儿子,“不管,反正是你的子孙,你得承担责任。”

朱高炽泪流满面,他爹太不讲理了,怎么不猜宣德帝是瞻基啊!

【明朝洪武年间在西藏地区设立了乌思藏指挥使司和朵甘卫都指挥使司。还设立了许多敕封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的土司或羁縻机构,综合治理军民事务。另外还有一些宗教上的事物务,怕咱直播间被封,就不说了。】

[指挥使司,感觉到小辰吃力的平翘舌音了。]

[哈哈哈学习有风险,直播需谨慎]

[这名儿都七奇八怪的]

【相比西藏地区,明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比较强,洪武十五年设置了云南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又在贵州设立布政使司,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土流兼治”,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这时候就已经改土归流了吗?我记得不是雍正时候才开始。]

【对呀,明朝已经开始了,但西南地区集中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改土归流包括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县厅州,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比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玄烨疲惫地揉了揉额头,雍正,是他的四儿子吗?

胤禛这些天来应付了太多明枪暗箭,感到身心俱疲,他也很好奇雍正是否是他的年号,如果真的是他的年号,难不成他得位不正吗?不成不成,他要先把自己从这漩涡里摘出去。

【东北地区呢,清朝实行军府制,分别在盛京、吉林、齐齐哈尔设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对于比较偏远的地区沿用当地旧制设立乡长和姓长,此外还有防范俄国的卡伦和常规巡边制度。】

【清朝和蒙古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按八旗组织原则划分为旗,若干其组成一盟,盟长有由理藩院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热河都统和绥远将军,在外蒙古地区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另外,还有非常非常出名的木兰围猎阅军,也就是“秋狝”。这些都是清朝朝廷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的手段。】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叹了口气,后面的朝代可真会玩儿,这么多职位花里胡哨的,可真让他羡慕。

这个叫清的朝代居然是类似于匈奴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对于大汉来讲,匈奴是外族而不是所谓的少数民族。刘彻感到别扭而新奇,也许他能控制一支匈奴部族,像清朝对蒙古那样进行控制。不过有些难,还是得先把匈奴打趴下。

【清朝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参赞大臣,西藏地区设驻藏大臣,他们的权力都非常大,总理地方的军事、行政、边防、财务,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转世灵童要金瓶挚签吧?这个仪式也需要驻藏大臣监临,不然不算数。不得不说,这一手玩得真漂亮,哪怕我不喜欢乾隆,也不得不夸他一句牛掰!】

[果然是乾隆。]

[怎么说呢,还怪缺德的,但是好有效。]

[这事儿居然是乾隆干的,他居然有脑子。]

[对啊,总觉得他只会写诗和盖章。]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弘历手中的核桃越盘越快,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怒气。不气不气,天幕只是把所有皇帝都给嫌弃了个遍,他只是其中一个一个而已。

不行,想想还是好气,什么叫他只会写诗和盖章?写诗怎么了?盖章怎么了?他乐意不行吗?又碍着后世人事情,管的真多。

[1]史实参考《中国古代史》、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边疆政策·元明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