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顾云微的办公室,林晚感觉自己像是踩在云端。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闻起来都带着甜味,窗外寻常的校园景色在她眼中也镀上了一层梦幻的柔光。
“您真的……是我遇到过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在她脑海里反复回响,带着她当时鼓足勇气的微颤和毫不掩饰的热度。顾云微会怎么想?她会厌恶这种逾越吗?还是会……有一点点触动?
林晚不敢深想,却又控制不住地去揣测。那个清冷的人,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次短暂的沉默,都成了她反复咀嚼的回味。那杯温热的牛奶,指尖偶尔的触碰,还有讲解时低垂的、专注的眉眼……这些细节像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层层叠叠,搅得她心神不宁。
她抱着笔记本,没有立刻回宿舍,而是绕到了实验楼后那片僻静的小花园。午后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她在一条长椅上坐下,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平复过于澎湃的心潮。
“最好的老师……”她低声重复着,嘴角无法抑制地上扬。这不仅仅是恭维,是她的真心话。顾云微的智慧、严谨、对学术纯粹的热爱,以及那隐藏在冰冷外表下,偶尔流露出的、对她的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和关怀,都让她深深着迷。
这种着迷,早已超越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它是一种混合了仰慕、好奇、以及强烈占有欲的复杂情感。她想靠近她,了解她,想在她那仿佛亘古不变的冰封面容上,看到因自己而起的裂痕。
那个笨拙的陶瓷杯……是谁留下的痕迹?这个念头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心头,不深,却无法忽视。顾云微的过去,是她尚未涉足的领域。那里是否也曾有人,像她一样,试图靠近这片冰雪,并留下了印记?
一股微酸的涩意涌上喉头。林晚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这莫名的情绪。现在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她需要巩固战果,需要让顾云微习惯她的存在,需要让这种“单独辅导”变得顺理成章。
她拿出手机,点开与顾云微的微信对话框。界面还停留在几天前她礼貌地询问讲座具体时间,顾云微言简意赅回复的记录上。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方悬停许久,斟酌着措辞。
不能太频繁,不能显得急切,需要一个正当的、无法被轻易拒绝的理由。
她想到了刚才顾云微提到的,关于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的一些延伸阅读材料。这是一个完美的切入点。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打字:
「顾教授,下午好。打扰您了。关于您刚才提到的可用于神经元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看到有文献提到使用hSyn启动子的改良版本,想请问您是否了解其与传统hSyn相比,在效率和特异性上的具体优劣?或者您是否有其他更推荐的系统可以参考吗?(表情:乖巧)」
消息发送出去。等待回复的每一秒都变得格外漫长。林晚紧紧握着手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心脏在胸腔里不安分地跳动着。
她会回吗?会觉得她问题太多吗?还是……会像之前那样,简单地给出期刊名称,让她自己去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阳光移动,树影偏移。就在林晚几乎要放弃希望,以为对方不会回复时,手机屏幕突然亮了。
「【文献链接1】」
「【文献链接2】」
「这两篇综述涵盖较全,可重点看第三章和讨论部分。hSyn改良版确实在减少泄露表达上有改进,但转换效率需具体评估。另,CaMKIIα启动子在兴奋性神经元中特异性更高,但适用范围较窄。」
顾云微回复了!
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高效,提供了精准的文献指引和专业的比较分析。典型的顾云微风格。
然而,林晚却从这冷静的文字里,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她没有敷衍,没有拒绝,甚至额外补充了CaMKIIα启动子的信息。这意味着,她确实认真思考了她的问题,并且……愿意继续这种课业之外的交流。
一股巨大的喜悦冲上头顶,林晚几乎要从长椅上跳起来。她强忍住欢呼的冲动,手指飞快地回复:
「谢谢顾教授!我马上就去学习!太感谢您了!(表情:转圈圈)」
这一次,她没有再收到回复。但林晚丝毫不觉得失落。这条躺在对话框里的、来自顾云微的、带着具体学术信息的回复,已经是最好的回应。它像一道特许通行证,默许了她可以沿着这条由知识铺就的道路,继续向她靠近。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简单而充实。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阅读那些艰深的文献之中。遇到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她会谨慎地、间隔一两天后,再次通过微信向顾云微请教。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在展示她思考深度的同时,不会显得愚蠢或过于纠缠。
顾云微的回复始终保持着简洁和专业,但频率似乎……比之前高了一些?至少,林晚发出的问题,十有**能得到回应,哪怕只是几个关键词或者一篇文献链接。
这种缓慢而持续的靠近,让林晚感到一种隐秘的快乐。她像一只辛勤的蜘蛛,用知识的丝线,一点点编织着通往那个人内心的网。
同时,她也留意着实验室里的动静。沈哲师兄似乎更加沉默了,偶尔与她目光相接,也会迅速移开,带着一种复杂的、糅合了疏离和些许探究的意味。林晚并不在意,只要他不主动来找麻烦,她乐得清静。
流言的风向果然如她所预期的那样,渐渐发生了变化。论坛上关于她和顾云微的帖子虽然还在,但热度大减,新的回复大多开始倾向于认为顾教授只是惜才,对格外好学的林晚另眼相看而已。甚至有人开始称赞林晚的专业能力和勤奋。
“看,林晚,这才应该是你应有的样子。”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不是依靠外貌和暧昧传闻,而是凭借实打实的努力和才华,站在足以让人正视的位置。
周五下午,林晚在公共实验室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步骤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她正全神贯注地计算着封闭时间,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实验室门口。
是顾云微。她似乎是来巡查实验室安全情况的,身边跟着实验室的管理员。
林晚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她今天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外面罩着实验服,头发随意扎成丸子头,几缕碎发垂在额前,因为忙碌,鼻尖甚至渗出细小的汗珠。比起前几次精心准备的会面,此刻的她显得格外……居家和真实。
她看到顾云微的目光扫过实验室,然后,落在了她身上。那目光依旧平静,但在与她视线相接的瞬间,似乎极快地在她额前的碎发和鼻尖的汗珠上停留了一瞬。
林晚下意识地挺直了背,手下动作却不停,继续专注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步骤,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露出乖巧的笑容打招呼。她忽然有一种冲动,想让她看到自己认真工作的这一面,不是那个只会提问的“好学生”,而是未来有可能在实验室里与她并肩的……同行者。
顾云微没有停留,也没有说话,只是对实验室管理员点了点头,便转身离开了。仿佛只是例行公事的一次巡查。
但她离开后,林晚却久久无法平静。她能感觉到,顾云微看她的那一眼,与以往有些不同。少了些审视,多了些……平常?像是在看一个真正在投入工作的、合格的研究者。
这种被“平常”对待的感觉,竟比任何特殊的关注都更让林晚感到悸动。因为它意味着,她正在一点点地,融入顾云微所熟悉和认可的那个世界。
傍晚,实验终于告一段落。林晚疲惫却满足地清理着实验台。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微信提示音。她随意地拿起来,点开。
消息来自顾云微。
不是回复她的问题,而是一条主动发来的信息。
「下周三下午,我院与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有个小型联合研讨会,主题是脑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你若感兴趣,可来旁听。」
下面附了一个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林晚拿着手机,呆呆地站在原地,几乎忘记了呼吸。
不是讲座那种大型公开场合,是小型研讨会。是联合研讨会,涉及临床。是……主动的,第二次邀请。
这一次,甚至连“请教”的借口都不需要了。顾云微直接以“你若感兴趣”为前提,向她发出了邀请。
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她淹没的狂喜和幸福感席卷而来。她扶着实验台,才勉强站稳。心脏在胸腔里疯狂地跳动,撞击着肋骨,发出沉闷的声响,耳朵里嗡嗡作响,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变得模糊不清。
她成功了。
她真的,一步步地,靠近了。
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靠近,更是某种心理距离上的突破。顾云微开始主动将她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带她进入更核心的交流圈层。
这不再是狩猎者单方面的追逐。猎物……似乎正在为她敞开一条通道。
林晚的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她花了很大力气,才打出一个看似平静的回复:
「谢谢顾教授!我非常感兴趣!一定会准时参加!」
发送成功。
她放下手机,缓缓蹲下身,将发烫的脸颊埋在臂弯里。实验服上还沾染着丙烯酰胺和甲醇的味道,但她却仿佛能闻到顾云微身上那冷冽的香气。
甜美的,令人窒息的。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