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拉斐尔那深深的一躬,仿佛一个按下历史快门的开关,
将此刻演播室内发生的一切,定格成了一幅注定要被反复传颂的画面。
国际美食权威向一位年轻中国厨师致以最高敬意,
这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远超一场综艺比赛的胜负。
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将近一分钟,才在主持人几乎嘶哑的控场声中渐渐平息。
但空气中激荡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情绪,却久久无法散去。
保罗缓缓直起身,他并未立刻坐下,而是目光灼灼地看着姜柠,那眼神不再是审视,而是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姜柠女士,”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近乎学术探讨的恳切,
“您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道菜,而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方法论。
我能否冒昧地询问,您是如何想到将分子料理技术与中餐哲学进行如此深度结合的?
这需要极其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这个问题,也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好奇。
姜柠面对这位已然放下身段的大师,态度也多了几分晚辈的谦和,但言辞依旧清晰笃定:
“拉斐尔先生,这并非突发奇想。
我的祖父是国宴厨师,我从小在厨房长大,触摸的第一件‘玩具’可能就是面剂子。
传统的技艺如同刻在我骨子里的本能。
但后来,我系统学习了食品科学和营养学。”
她仿佛在回忆那段求知的岁月。
“当我用科学的显微镜去回看那些自幼熟悉的‘经验’时,我发现,很多所谓的‘秘技’、‘手感’,其背后都有坚实的物理或化学原理作为支撑。
比如,‘盐筋碱骨’对应着面筋蛋白与离子的相互作用;
‘火候’对应着能量传递与蛋白质变性的动力学;
甚至一碗高汤的‘清’与‘醇’,也离不开胶体化学与风味物质的萃取平衡。”
“我意识到,传统并非不科学,只是古人用他们的语言
——经验哲学的语言
——描述了这些科学现象。
而我们现在,拥有了更精确的工具和语言,可以去理解、去验证,甚至去优化它。”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年轻或年长的面孔,
“分子料理,或者说现代烹饪技术,于我而言,
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另一套强大的‘翻译工具’和‘实验工具’,
帮助我们将中餐深藏的智慧密码,翻译成世界能够理解,甚至能够共同研究的通用语言。”
“我的目标,从来不是抛弃锅灶,而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既懂得如何用‘心’和‘经验’去驾驭那口炒锅,
也能懂得如何用‘脑’和‘数据’去解析和重现那锅中的奇迹。
这两者,
不该是对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翅膀,带着烹饪艺术飞得更高更远。”
她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这不是对抗,是融合;不是否定过去,是开启未来。
保罗听得入神,不时缓缓点头,灰蓝色的眼眸中闪烁着激赏的光芒。
“了不起的见解……真正的‘传承与创新’。”
他感慨道,
“您让我看到,烹饪的未来,必然是经验智慧与尖端科学的美妙结合。
谢谢您的分享,这对我启发极大。”
评委席上,其他几位国内评委也激动不已,纷纷发言。
“姜柠今天不仅是为自己正名,更是为我们整个中餐行业,发出了最强音!”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眼眶有些湿润。
“这才是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用最开放的心态,最硬核的实力,让世界理解并尊重我们的文化瑰宝!”
...
演播室内的风暴,几乎在瞬间就席卷到了后台,并通过直播信号,冲向了整个互联网。
赵思源看着监控屏幕上那依旧在疯狂滚动的、几乎全是惊叹与赞美之词的实时弹幕,
看着那突破历史峰值的收视曲线,感觉自己像坐上了一艘火箭,肾上腺素飙升到顶点。
他用力掐了自己大腿一把,才确信这不是梦。
“快!快!”
他对着对讲机,声音因为极致的兴奋而扭曲,
“所有素材!保罗鞠躬的!姜柠讲解科学的!
还有最后那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论述!
全部给我剪出来!做精华版!
十五分钟,不,十分钟之内,我要看到它出现在所有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上!”
他已经能想象到,接下来几天,乃至几周,媒体和公众对这场面的疯狂讨论。
这已经不是一档综艺节目,这是一个文化事件!
而他,是缔造这个事件的推手之一!与有荣焉!
与赵思源的狂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角落里面无人色的周晨。
他怔怔地看着屏幕上那个被掌声和敬意包围的姜柠,看着她与保罗·拉斐尔平等交流的姿态,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
他原本以为自己和姜柠只是技艺的差距,现在他才明白,那是维度上的天壤之别。
当他还沉浸在法式甜点的精致摆盘和营销人设时,
对方已经站在了烹饪哲学与食品科学交汇的顶峰,与世界级大师谈笑风生。
一种巨大的、令人绝望的渺小感将他淹没。
他之前的挑衅、算计,此刻看来,如同井底之蛙的呱噪,可笑至极。
林妙妙在后台休息区,抱着手机又哭又笑,眼泪糊了满脸也顾不上擦。
她看着直播画面里沉稳大气的闺蜜,骄傲得无以复加。
她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点击,将一个个直播切片、一张张截图,配上最激动人心的文案,
发到自己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社交账号上。
“看见没!这就是我闺蜜!用科学为中华美食正名!”
“谁还敢说中餐不科学?给我把视频刻成光盘寄给他!”
她的评论区瞬间被“膜拜大佬”、“给神仙姐姐跪了”、“文化输出典范”等留言淹没。
而全网的热度,正如赵思源所预料的那样,彻底爆炸了。
微博热搜榜前十,瞬间被相关话题屠榜:
#姜柠用科学解释镬气#
#保罗拉斐尔向姜柠鞠躬#
#中餐的科学内核#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爱心私厨封神#
#跪求姜柠开课#
...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APP、新闻客户端,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推送了这条爆炸性新闻。
朋友圈被各种角度的直播截图和激昂文字刷屏。
【有生之年系列!看哭了!】
【作为一个食品工程博士,我宣布姜柠是我的女神!她讲得比我们教授还清晰易懂!】
【以前觉得分子料理是花架子,今天被彻底颠覆了认知。】
【谁说传统不能与科技结合?姜柠给出了完美答案!】
【这波文化输出,妥妥的满分!看得我热血沸腾!】
【从此以后,姜柠就是我心目中中华美食的代言人!】
...
这场由一档综艺节目引发的、关于东西方烹饪理念碰撞与文化自信的讨论,
其影响力迅速超越了娱乐范畴,蔓延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就在节目直播结束不到两小时,一个重量级的声音,为这场盛宴敲下了最权威、最荣耀的定音锤。
《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以及其旗下的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了一条重磅快评,并配上了姜柠讲解“镬气”科学原理和保罗鞠躬的精彩瞬间视频剪辑。
快评的标题赫然是:
【以理服人,彰显自信:年轻厨师用科学为传统美食正名】
文中写道:
“今日,一档综艺节目中,年轻的前国宴厨师姜柠,面对国际美食权威的质疑,没有回避,没有情绪化对抗,
而是以扎实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学科的科学素养,
从容不迫地完成了从技术实践到理论阐释的完美回应。
她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清晰解析了中餐烹饪中最富魅力的‘镬气’现象,
其逻辑之严谨,阐释之透彻,不仅折服了现场的国际评委,
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美食背后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智慧。”
“此举,绝非简单的‘打脸’或‘逆袭’,其意义在于:
它生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闭门造车的盲目自大,
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是以我为主,用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讲好自身文化的故事;
是以理服人,用硬核的实力与智慧,赢得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认同。”
“姜柠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年轻人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有机融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这正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正确路径之一。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姜柠一样的年轻人,在各行各业,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餐的科学内核# #文化自信#”
“人民日報”的这一定调,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投入了一颗核弹!
影响力呈指数级飙升!
紧接着,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等一众国家级权威媒体,
纷纷转载并发表类似评论,口径统一地盛赞姜柠此举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用科学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
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也被这条新闻占据。
之前那些关于“前国宴厨师江郎才尽”的嘲讽报道,
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赞誉与分析文章。
《从“全网嘲”到“为国争光”,姜柠的逆袭之路!》
《食品科学界怎么看姜柠?专家:她做到了我们一直在倡导的事》
《“镬气”的科学密码被破译,中餐标准化迎来曙光?》
《姜柠现象: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圈粉”年轻一代?》
姜柠的个人微博粉丝数,在以每小时百万级的恐怖速度疯狂增长。
之前那条因为被网暴而关闭评论的微博下方,此刻充满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道歉、赞美和鼓励。
“柠月如风”工作室尚未正式运营的官方账号,也被热情的网友提前“占领”,纷纷留言催促开业,求教程,求合作。
演播室内的录制早已结束,但围绕姜柠的风暴,却刚刚开始席卷全国,乃至触及世界。
姜柠在林妙妙和节目组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艰难地穿过闻讯赶来、挤得水泄不通的媒体和粉丝人群,坐上了返回住处的车。
车内,
终于暂时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林妙妙依旧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抱着手机叽叽喳喳地念着各种好消息。
姜柠却靠在椅背上,微微闭上眼睛。
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以及眼底深处那抹不易察觉的、更加坚定的光芒。
她知道,官媒的点赞,全民的追捧,
是将她推上了一个更高的舞台,也赋予了更沉甸甸的责任。
她推开了一些车窗,晚风带着凉意吹拂在脸上。
窗外,是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脚下的路,已经不同了。
她的战场,不再仅仅是那一方灶台。
她的征途,是那片更广阔的、属于中华美食文化的星辰大海。
而此刻,
远在城市的另一端,陆延舟坐在顶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平静地关掉了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官媒盛赞姜柠的新闻画面。
他拿起内线电话,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平稳,听不出丝毫情绪:
“赵秘书,重新评估与《爱心私厨》节目以及其背后制作公司的所有潜在合作价值。
另外,
我要‘柠月如风’工作室及其创始人姜柠女士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公开及非公开的、更详尽的背景与未来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尽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