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 52 章

边疆并非不能养水产——和水系发达的几个南方省份不同,新疆的水域很多都是由雪化成,温度低,因此一般品种的鱼虾蟹都生长缓慢,特别是会脱壳的蟹,水温太低它们是不会脱去铠甲的,所以在江浙等地一年就能出塘的螃蟹,在疆地确实得三年才能养成。

但那男人有句话说得不假,正因为雪水温度低、且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而且螃蟹生长期拉长,所以这儿的螃蟹肉质细嫩、很是鲜美。只是现在这个季节,水温还不够,要再过去两三个月,这儿的螃蟹才正是吃的时候。

zf自然是鼓励疆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不管是这儿的少数民族,还是后期迁过来援疆的汉族人,都有扶植政策。只是这群养螃蟹的愣头青是第一次尝试养殖,根本没认真去养,把从江浙买来的蟹苗倒进当地的河里就完事儿了,可谓是天生地养,前两年也不见任何成果,本来已经灰心了的。

今年,他们总算看到了有长大的螃蟹爬出来,立即兴奋地拉了几筐来卖,却没想到当地民众根本不敢吃,而且价格太高也劝退了不少人。

林樾在zf部门工作,如今眼光也锻炼出长远来。他劝那年轻人:“你们没什么养殖技术,知道往江浙买蟹苗,怎么想不起来咨询当地的专家呢?”

别看江浙当地养殖螃蟹的人不少,且和其他几个省份抢夺着如今华国大闸蟹市场,但要扶植疆地养蟹他们是会乐意的——如今交通不便,尤其是疆地、藏区,民众根本没有吃大闸蟹的习惯,甚至将其视为水里的蜘蛛,如果能让这些没有吃蟹习惯的地方有了吃螃蟹的习惯,也会扩大整个市场。

并且这种市场的扩大目前来说于他们根本没有冲突,毕竟螃蟹运输困难,他们现在压根儿没什么办法成规模地把大闸蟹运过去。

所以,找zf牵线去寻找当地大闸蟹养殖专家,交流养殖技术、让疆地早日养出可口的大闸蟹,完全没有坏处。

林樾本身虽然是在边防地区当的兵,如今转业也是在大西北的临戈,可部队的人本就来自五湖四海,转业后也各奔东西,战友情和寻常同学情还不一样,要更深刻一些,所以找上如今在江浙当地工作的战友,帮忙联系专家还真不难。

不过最后还是董宴清揽下了这个活儿——她可是这年头相当金贵的大学生,且在学校里算是传奇人物,成绩优秀不说,同学们都恨不得往首都之类的大城市、或再不济也得往经济和农业发达的几个省份挤,她却一头钻回了大西北......总之,她的同学、乃至学长学姐里有不少就在江浙地区的农业部门,也有自己创业搞种植或养殖的,找起人来甚至比林樾更方便,毕竟军人转业一般不太会进农业部门。

来逛个街都能碰到在新疆卖螃蟹的青年,董宴清和林樾倒是花费了大半天时间在与对方交流上。

等到拿着对方的联系方式重新回到市场上,董宴清已经没什么想继续逛的心思了。她摸了摸自己的口袋,从里面掏出几张钞票,说为了感谢林樾要请他吃羊肉抓饭和大盘鸡。

自从来临戈后,几乎没吃过什么油水的林樾,硬生生在吃饱了早饭后又给自己肚子里塞了个满。

他不禁想起原时空里的生活——什么顿顿土豆玉米,吃个番茄都能给自己感慨半天?华国zf努力这么多年,像董宴清一样的农学家努力这么多年,以后的华国不会再受到粮食短缺的苦的。

但现在的华国人,饿怕了。

他在临戈不过缺了一年多的油水,就能饿到情不自禁把自己塞撑......

大约正是因为饿怕了,所以华国人骨子里都念着种地,多年后登上月球,普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居然是月壤能否种地......

想到这里他不禁笑了。

桌子对面同样吃得满足的董宴清有些不解地问:“你笑什么?”

“我也说不清楚,大概是突然想到未来,”林樾来了兴致,问她,“你有想过四十年——不,哪怕是仅仅二十年后的华国未来吗?”

他从穿越至今,其实也问过旁人这个问题,但主要是刚穿越那两年问自己的战友们。他们的回答各异,有说到时候我们赶英超美的,有说那时候已经收复港澳台全国统一的,有说那会儿我们也能有自己的飞船的......

有些人的回答并不算真心和自信,但都算对未来的美好畅想。

但董宴清只是沉吟了一下,便回答他:“二十年后......我觉得祖国会在扶贫上取得很大的进展,这是个把贫苦人民放在心上的国家......也许二十年后,临戈人不用只咽土豆、沙漠的盐碱地都能种出粮食......也许二十年后,大西北能真正实现农业工厂化,用更少的人力种出更多的粮食,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

她无意识地用筷子挑着手抓饭里的胡萝卜,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也许我们会建成种子库、会研发出更多的农产品品种,总之,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

董宴清说这些话也是发自内心。

她觉醒记忆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关于后世农业知识的储备,第一辈子她是天文学家,还是搞射电天文的,眼下华国根本无力发展;第二辈子她研究流行病,其实这会儿倒是能派上用场,哪个时代都不会嫌大夫多,但眼下,她还是觉得吃饭的问题更重要些,尤其在经历过临戈这样的贫困地区有多缺乏粮食蔬果之后。在她这一世童年的记忆中,不掺任何杂粮的白米饭,都已经是到了首都后才能吃到的美味了。

全华国有多少个临戈这样的地方?又有多少个吃不饱饭的孩子呢?

哪怕是二十年后的新世纪初,华国也没能完全消灭贫困,但至少一直在努力。

董宴清没有任何农业方面的知识储备,觉醒记忆后毅然选择农业,只是想让临戈、以及许多个临戈这样的地方,人人吃饱饭、有菜有瓜果。

她凭借自己的头脑去积累知识,靠长远的目光去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大学四年最终决定要回临戈发展滴灌技术,努力抢占全球番茄市场。

有她自己这么个变数,董宴清确实不是很肯定二十年后的华国会怎么样。

也许她的判断也会出错,华国的滴灌技术发展起步确实晚于以色列、资金投入也远远不如,加上意识形态的问题,可能根本难以推广到国外;也许她在研究番茄新品种的问题上也会遇到绊子,搞农业其实也很看运气,比如她有个同班同学,毕业论文卡在了种植的油菜花被路边调皮捣蛋的小屁孩给拔了,他观测不到数据上,只能又往后拖一年......

但唯有一点她很确信,甚至比这个年代口口声声相信党的群众更要坚定:

那就是这个国家,这个党,会坚持不动摇地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可真不假,要知道,这是国门打开改革开放不久的年代,大量西方的文化涌入,已经有许多人受到冲击,嘴上还在讲主义,内心却开始逐渐偏向他人了......

但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无法阻挡这些,所以董宴清能做的,也只是尽自己所能地和党走在同一条路上,即努力让人民吃饱、吃好。

——————————————————————————

她的话,让林樾有一种意料之中、却又多少有些惊讶的感觉。

别人说的都很远、很高,唯独董宴清说的都是些土地里的东西,感觉近在眼前。当然这完全符合她搞农业的身份,只是林樾还是因此触动。

他明明已经融入这个时代,唯独董宴清,这个他人口里的疯丫头,在相处时总能让他恍惚想起未来的华国。

可能是来源于未来的华国强盛,都是建立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上,也可能只是源于董宴清于这个时代过于自信、过于跳脱的性格,但......确实只有她。

林樾还想起了后世几位名声较大的农学家,他忍不住夸赞:“会实现的,因为有你这样的农学家愿意付出心血、发展华国的农业,未来我们肯定不用只咽土豆。”

“不,”董宴清被夸奖了却依旧眼神清明,“是因为有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管是投入心血研发的农学家、东奔西走为扶贫攻坚奉献力量的基层工作者、还是辛勤耕耘的农民,甚至看起来和农业无关,现在在工厂里参与生产的工人,在教室里教小朋友们粒粒皆辛苦的老师......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未来我们肯定不用只咽土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2章 第 52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