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深度报道的分歧:事业优先级的正面碰撞

君澜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采访录音整理稿,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很久——老工业区安置点的工人老王偷偷告诉她,部分新建房源存在“墙体空心”“防水失效”的问题,甚至拿出了施工队私下倒卖建材的照片,“验收那天我看到了,他们给验收员塞了红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了”。

这不是小问题。她立刻带着实习生去安置点暗访,连续蹲守三天,拍了二十多张墙体开裂的照片,还录下了施工队负责人“反正验收过了,住坏了再说”的嚣张言论。稿子写好后,标题拟为《老工业区安置房质量存疑:施工队偷工减料,验收环节形同虚设》,她没先跟沈砚之沟通,直接发给了报社主编——她觉得,真相不该被“政策进度”裹挟,工人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主编拍板“明天见报”的消息刚发来,沈砚之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带着她从未听过的急促:“那篇安置房的报道能不能暂缓?我已经让住建局重新组织验收,三天内给工人一个说法,现在发出去,会引发恐慌,甚至可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影响整个改造项目进度。”

“进度?”君澜的声音冷了下来,“沈书记,你关心的是进度,可工人关心的是能不能住上安全的房子!我暗访时看到有老人摸着开裂的墙哭,说攒了一辈子钱就等这套房,你让我怎么暂缓?”

“我不是不关心工人!”沈砚之的音量也提高了些,“改造项目涉及上千人的安置,推迟一天,就有更多工人要挤在临时宿舍里。我已经找到施工方,他们承诺全额返工,我需要时间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报道把矛盾激化!”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暴露问题!”君澜挂断电话,心里又气又堵——她以为经历过牧区、家暴案的并肩,他会懂她“记者的职责”,可他终究是□□,优先考虑的是“稳定”和“进度”,而她是记者,优先考虑的是“真相”和“弱者的声音”。

第二天,报道准时登在《瀚海晚报》头版,很快引发全网热议。住建局迫于压力,当天就启动了二次验收,施工方也被要求停工整改,但沈砚之却因为“监管不力”被市委约谈,老工业区改造项目进度推迟了半个月。君澜看着网上“□□失职”的评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却没主动联系他——她没做错,可也没法否认,她的坚持,让他陷入了困境。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