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碾
第三十一章秋霜染叶,巧手酿新甜
几场秋霜过后,枫桥镇的枫叶红透了半边天,镇外的山楂树也挂满了红玛瑙似的果子,风一吹,簌簌落在青石路上,踩上去满是清甜的果香。宋茜晨起推开院门,正撞见陆昭背着竹筐从巷口走来,筐里的山楂堆得冒尖,还沾着晨露。
“这是后山老山楂树结的,比往年甜,想着给你们做些吃食。”陆昭擦了擦额角的薄汗,将竹筐递到宋茜面前。恰好李静怡端着刚煮好的南瓜粥出来,闻到山楂的香气,眼睛一亮:“去年我们做的山楂糕大家都爱吃,今年不如多做些,分给镇上的老人和学堂的孩子?”
这话正合宋茜心意。午后,小院里摆开了木桌,沈清辞用细筛子筛着白糖,柳如眉则坐在一旁,指尖灵活地给山楂去核,通红的果肉在她掌心堆成小山。苏砚本在屋里研药,听见院中的笑声,也寻了把小刀过来帮忙,只是手法生涩,刚去核的山楂总被他切得歪歪扭扭,惹得柳如眉笑个不停:“苏大夫,您还是去给我们煮糖水吧,这细活交给我们就好。”
苏砚无奈地笑了笑,转身去了厨房。炉火上的砂锅咕嘟作响,白糖在水中慢慢融化,泛起细密的泡沫,清甜的气息漫满整个小院。宋茜和李静怡将处理好的山楂倒进砂锅,小火慢熬,不时用木勺搅拌,防止糊底。夕阳西下时,山楂熬成了浓稠的酱红色,宋茜将其舀进铺了纱布的木模里,压实抹平,只待冷却后切成方块。
第二日清晨,山楂糕刚脱模,就传来了学堂孩童的嬉笑声。原来镇上的孩子们听说小院做了山楂糕,都凑在门口张望。李静怡笑着拿出油纸,将山楂糕切成小块包好,分给每个孩子。最小的阿明咬了一口,甜中带酸的滋味在嘴里化开,他眯着眼睛朝李静怡鞠躬:“静怡姐姐,这比糖人还好吃!”
午后,众人又将剩下的山楂熬成了山楂酱,装在陶罐里送给镇上的老人。张奶奶接过陶罐,掀开盖子闻了闻,眼眶微红:“我那孙儿在外地读书,最爱吃这个,等他回来,我也给他尝尝家乡的味道。”宋茜握着张奶奶的手:“您要是想吃,随时来小院说,我们再给您做。”
秋意渐浓时,小院的山楂糕成了枫桥镇的甜滋味。孩子们放学路上总盼着能分到一块,老人们则用山楂酱抹在馒头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宋茜站在院门口,看着镇上来来往往的人,脸上满是笑意——原来幸福不必轰轰烈烈,不过是用一双手,将寻常食材酿成甜,再把这份甜,分给身边的人。
第三十二章冬雪覆镇,暖炉话家常
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来得又急又密。一夜之间,枫桥镇银装素裹,屋顶、树梢、田埂上都积了厚厚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宋茜裹紧棉袄推开窗,正看见苏砚背着药箱从巷口走过,积雪没过了他的脚踝,药箱上落了层白霜。
“苏大夫,这么大的雪,您还要去出诊?”宋茜急忙披上外套追出去。苏砚回头笑了笑:“东头的赵大爷有咳嗽的老毛病,雪天容易加重,我去看看才放心。”说话间,陆昭扛着铁锹从院里出来:“我送你去,顺便把路上的雪清一清,省得有人滑倒。”
两人踩着积雪往村东走,宋茜则回到小院,和李静怡一起生了暖炉。沈清辞找出去年织的羊毛毯铺在椅子上,柳如眉则在炉上炖起了羊肉汤,鲜嫩的羊肉在锅里翻滚,膻气被姜片和葱段驱散,只留下浓郁的香气。“等苏大夫和陆昭回来,喝上一碗热汤,肯定暖和。”柳如眉一边搅动汤锅,一边笑着说。
临近傍晚,苏砚和陆昭才回来。陆昭的棉鞋湿透了,冻得直跺脚;苏砚的药箱上沾了雪,却小心翼翼地护着里面的药材。“赵大爷没事吧?”李静怡急忙递上暖手炉。苏砚接过暖炉捂了捂手,点头道:“没大碍,我给开了些止咳的药,让他多喝热水,注意保暖。”
众人围坐在暖炉旁,柳如眉端上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撒上翠绿的葱花。陆昭喝了一大碗,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他抹了抹嘴笑道:“这汤太香了,比我去年在北方喝的还地道。”沈清辞拿起烤得金黄的馒头,掰成小块泡进汤里:“雪天路滑,今晚大家就别回去了,在小院住下,咱们围炉说话。”
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众人脸上通红。宋茜说起春天采春茶的趣事,李静怡笑着补充当时林大夫品茶的模样;陆昭讲起夏天排涝时,王大叔激动得掉眼泪的场景;苏砚则说起整理林大夫医书时,发现的几个实用方子。柳如眉听得入神,不时给众人添汤,小院里满是欢声笑语。
夜深时,雪还在下。宋茜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雪景,雪光映得夜空格外明亮。李静怡从身后轻轻抱住她,轻声说:“有你们在,就算是寒冬,也觉得温暖。”宋茜回头握住她的手,笑着说:“是啊,只要我们在一起,不管是春茶的香、夏雨的急、秋果的甜,还是冬雪的静,都是最好的日子。”
暖炉里的火还在燃烧,羊肉汤的香气萦绕不散。他们知道,这一年的四季即将过去,但枫桥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风雨,或许还会有挑战,但只要他们同心相守,彼此扶持,就能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满是烟火气的好时光。而这份藏在四季里的情谊,会像小院里的暖炉一样,永远温暖着枫桥镇的每一个人。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