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足妇女案件的成功侦破,让苏沐心里感到一丝慰藉。那些女孩们暂时得到了安全,犯罪分子也得到了惩罚。
然而,在处理案件后续时,苏沐心里那种复杂的情绪并未消散。她看着那些被安置在临时救助站的女孩们,她们眼神中的恐惧和不安,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让苏沐深刻地意识到,案件的结束只是第一步,她们回归社会、重塑人生的道路异常艰难。
“韩队,有份外地传真,是关于咱们之前发造谣者的协查通报。”同事打断她的思绪。
苏沐接过传真,扫了一眼,脸色瞬间凝固。传真上,其中一个在网上恶意诽谤“苏沐”的账号使用者信息,赫然是“陈B”,一个曾经追求过自己的男人,“B的碎碎念”。
苏沐看着这个名字,脑海里闪过一些片段。她记得他,那个曾经追求过她,但她对他并没有任何兴趣。她当时像有男朋友了,但陈B约她吃饭,她碍于情面…好像没有完全拒绝,只是含糊地应付过?或者偶尔回复一下他的消息?她也没有受过对方任何礼物,当时没有觉得那有什么不对,只是正常的社交。
苏沐心里涌过一种复杂的情绪。原来,网上那个恶毒诽谤自己的人,竟然是他。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因为她当年的“不给面子”?因为她没有接受他的追求?
她想到了自己的过去。那个男人,那个曾经追求过她,现在却因为追求不得而在网上恶毒诽谤她的男人。她当时…真的做错了吗?她自认为,在有男朋友的情况下,已经很体面地拒绝了他的追求,没有给他任何错误的信号。最多只是碍于社交礼仪,没有撕破脸皮,偶尔回复几句客套的话。难道在某些男人眼里,“体面”就是“吊着他”?“礼貌”就是“绿茶”?仅仅因为追求不成就怀恨在心,在网络上编造谣言,毁掉一个人的名誉?
这种荒谬让她感到愤怒,但也带来一丝痛苦的自我怀疑。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知性、淑女、优雅。她的言行举止,她的待人接物,都朝着这个方向塑造。难道这些,在某些人际关系中,反而成了她被攻击的理由?成了她被误解的根源?
这种自我审视的痛苦,与她作为韩沐这段时间感受到的“自由”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韩沐,她不需要时刻保持知性、淑女、优雅。她可以大步流星地走路,可以不修边幅地熬夜,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观点,可以只凭能力和证据赢得尊重,而很少有人会对她的“体面”或“优雅”进行评判。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性别带来的束缚的消解。
“也许,我一直以来努力保持的那些,在某些人眼里,根本不重要…” 苏沐心里想,“或者说,他们只是在寻找一个攻击我的借口。”
所有这些思考,像潮水一样在她心里翻腾。她想到了失足妇女案件中那些女性的经历,想到了她们的“堕落”如何被社会简单评判,想到了诺诺的勇敢和她的“小三”标签,想到了自己的“绿茶”、“小三”污名,以及背后的恶意和偏见。
她感到一种强烈的表达**。她需要将这些思考,这些压抑在心底的声音,倾泻出来。不仅仅是为了洗刷自己的污名,更是为了那些无声的、被社会简单定义和评判的女性们。
她想到了诺诺,同样是受害者,但她勇敢地站了出来,而且曾经得到了自己的帮助。她又想到了自己,此刻正被网络暴力攻击。这些女性的经历,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她内心深处对女性困境更深刻的认知。
她想到了她们为何会一步步跌入深渊。不仅仅是外部的诱骗和强迫,也有内因。那些对大城市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轻松赚钱”的渴望,对自身价值的低估。
这些一点点侵蚀着她们的底线和自爱。而社会舆论像一把刀,一旦你被贴上“失足”的标签,仿佛就永远失去了被尊重的资格。那些对女性苛刻的贞洁要求,让她们“失足”后,连回头的勇气都被社会偏见所剥夺。向上的路被斩断,向下的引力却无穷大。为什么对不自爱的女孩那么苛刻,而世界上却没有被说过不自爱的男孩呢?
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何其严苛?“好女孩”、“坏女孩”、“小三”、“失足妇女”…这些简单的标签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无奈和陷阱?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这句话在她心里盘旋,与那些女孩麻木的眼神、诺诺勇敢的站立、以及网上对“苏沐”的污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创作冲动。
在送走最后一批被解救女性,并和同事们完成案件总结后,苏沐回到韩霆的公寓。夜已经很深了,城市沉睡在灯光下。
她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
她需要一个出口,将这些日子以来所有的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倾泻出来。关于失足妇女案件,关于那些女孩的命运,关于诺诺的勇敢,关于网上对自己的攻击,关于社会对女性的简单评判和污名化。
她手指放在键盘上,开始敲击,任由思绪流淌。文字带着一种压抑的情感,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真相的追寻,以及一种对偏见的愤怒。
她写下了那些女孩的遭遇,写下了她们眼神中的麻木和绝望。写下了诺诺的勇敢,以及那些不公平那些残酷现实。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写下了作为女性,面对社会评判和污名化时的无力和愤怒。
【她们的故事,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社会不愿去看的角落。我们看到的是“失足”,是“堕落”,然后轻易地贴上标签,完成道德上的切割。但我们是否看到了那只将她们推下深渊的手?是否看到了她们被骗、被控、被威胁时的绝望?我们指责她们“堕落”,用严苛的道德标准审判她们,却不问那推她们下坠的力量何其强大。贫困、欺骗、暴力、威胁、孤立…向下的路,不是自由选择,是被裹挟,是被迫。】
【“向下的自由”听起来像一种选择,但当向上的路被堵死,当周围都是诱骗和陷阱,当你的尊严和安全被他人完全掌控时,你并没有自由。你只是在被迫地坠落。】
【而社会对女性的评判,往往比对男性多一层苛刻的滤镜。尤其是关于“贞洁”、“体面”的要求,像无形的枷锁,限制着女性的言行。一旦你的行为稍有“出格”,或者仅仅是因为你的性别和外表被恶意揣测,你就可能被轻易地贴上标签,“绿茶”、“拜金”、“小三”、“□□”…这些标签背后,是个体复杂性的消失,是简单粗暴的否定。】
【更有甚者,将这种社会偏见武器化。当追求不成,当心生嫉恨,当看到一个女性“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他们便拾起这些标签,在网络上肆意攻击,毁掉一个人的名誉,似乎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活该”。】
【性消费并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交易,它是罪恶链条的一环。需求端购买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对女性困境的剥削和控制。当我们将“失足妇女”仅仅视为道德败坏的个体,而忽视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和需求端的存在,我们就是在对罪恶视而不见,在对被害者进行二次伤害。】
【社会对女性,尤其是在性道德上的评判,何其严苛。仿佛女性的价值,仅仅在于她的贞洁。一旦“失足”,就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但我们是否反思过,是谁制造了这耻辱柱?是谁助长了这种将女性物化、将她们的身体变为交易品的罪恶?那些进行性消费的需求端,并非无辜的旁观者,他们用金钱投票,为每一次欺骗和强迫买单。】
【自爱和底线,确实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但当生存都成为问题,当外部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摧毁你的意志和反抗时,保持自爱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力量?而社会,又给了她们多少勇气和力量?】
这篇稿子,是她内心最深处的独白,是她灵魂在这个特殊时期,对这个世界的呐喊。她知道,这篇稿子可能不适合以警察的身份发表,也不适合放在电视节目里公开讨论。它太个人,太尖锐,太充满了不被主流叙事所接受的情绪和思考。
她没有想过将它公开,至少,没有想过以一种正式的方式公开。她只是需要写下来,给自己看,给自己的灵魂一个交代。
在写完这篇稿子,并进行反复修改后,苏沐并没有立刻保存。她看了一眼文档,又看了一眼旁边的手机。
鬼使神差地,她打开了自己那个已经很久不用的个人微博账号。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文档内容复制,粘贴到了微博编辑框里。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她心里涌过一种复杂的感觉——是释放,是忐忑,是带着一点点赌气,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想要将这些思考,以一种最真实的方式,抛向世界的冲动。
她并不知道,这个随性的举动,将为她带来什么。她更不知道,这篇带着她最深沉思考和情感的文字,将在互联网上引发怎样的波澜。
就在苏沐沉浸在写作中时,手机响了。是韩霆。
“苏沐!我正想找你呢!”韩霆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失足妇女这个案子,你的专题策划的怎么样?”
苏沐心里一动,这是她想做但知道不适合以警察身份去做的。由韩霆来做,再合适不过。
“在准备呢”苏沐回答,“不过这个专题,需要深入调查,触及很多敏感问题。”
“没问题!”韩霆语气充满斗志,“我已经有思路了!用警方的调查为基础,结合社会学者的观点,再加上…当事人的声音!”
然而,当韩霆将这个专题计划报给制片人王哥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失足妇女?开什么玩笑!”王哥拍着桌子,“这种选题不符合社会导向!太负面!太敏感!观众爱看什么?爱看正能量!爱看俊男靓女!爱看英雄破案!谁爱看这些阴暗的东西?谁爱看这些…‘不干净’的人?!”
王哥脸上带着一种油滑和市侩:“苏大主播,不是我泼冷水,你也不是第一天上班了,虽然你做出了一点成绩,但别忘了你现在什么位置。你上面那个主持人是休产假了,还有两个月就回来了!你得抓紧时间,做出点‘符合主流口味’的东西,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站稳脚跟!而不是任性追求你的‘新闻梦想’,搞这些容易惹火烧身的边缘选题!”
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每一个字都像带着重量,压在韩霆心头。王哥在提醒他,时间不多了,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关乎他或者说是苏沐在这个电视台能否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而那些所谓的“社会导向”、“敏感话题”,不过是王哥用来衡量风险和个人利益的标准。
“可是王哥!”韩霆据理力争,“这很有意义,有社会责任,能引发反思!”
“责任?我的责任是让台里赚钱,让你有饭吃!”王哥态度强硬,“这个选题,不行!没有讨论空间!”
韩霆从王哥办公室出来,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他看着苏沐的手,只觉得无力,他想到了苏沐在警局,能用拳头和证据直接对抗罪恶,而自己在这里,却连一个反映现实的选题都推不出去。
他给苏沐打了电话,将遭遇告诉了她。
“王哥不同意…他说这个选题不符合社会导向…太负面…”韩霆语气带着沮丧。
苏沐沉默了片刻。她知道,韩霆面临的困境,是媒体在商业和社会责任之间的撕扯。
“没关系。”苏沐说,语气平静得像一汪深潭,“节目做不了,可以换个方式。你的选题,很有价值。别放弃。”
就在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
“韩队!有新情况!”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XX区发生一起恶性案件!”
苏沐猛地回过神来。新的案子。
她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自我怀疑和迷茫都压了下去。现在,她是韩沐,是警察。
“立刻出发!”苏沐眼神恢复了作为刑警的锐利,拿起桌上的外套,“详细地址发给我,沿途监控调出来!”
新的案件,像一头咆哮的巨兽,打断了所有的思考和困境,将她拉入了新的漩涡。
而在她不在意的角落,那篇文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
它没有煽情,没有狗血,只有深刻的观察和冷静的剖析。它直指人心的痛点,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许多网友被文章的深度和真诚所打动,开始反思之前的网络暴力和对女性的简单评判。
“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思考!”
“之前骂苏沐的人,看看这篇文章,脸疼吗?”
“她写的那些女性的困境,真的太真实了…”
电视台里,王哥看到苏沐那篇文章在网上引发的巨大反响后,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他没想到一篇并非为节目创作的个人文章,竟然能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和讨论深度。
韩霆抓住机会,再次去找王哥,提出了做一期节目,深入探讨失足妇女的社会议题。
“王哥,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公众对这些问题是有关注度的。”韩霆说,“我们可以以这篇文章为切入点,结合警方的调查,做一个专题节目,深入探讨这些社会问题。”
王哥坐在老板椅里,手里转着核桃,眼神复杂地看着韩霆。他承认这篇文章火了,也承认它引发了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愿意冒风险。
“文章火了是好事。”王哥说,语气却带着一种敲打,“但文章是文章,节目是节目。文章是个人表达,节目是公共平台。而且,这些话题,还是很敏感,很难把握尺度。”
他停顿了一下,直视韩霆:“韩主播,你来台里也几个月了,能力我是看到了。但是,别忘了你现在的情况。”
“做这些专题,风险很高,回报不确定,而且容易得罪人。”王哥继续敲打,“安安稳稳做点娱乐新闻,或者找些轻松的社会话题,才能保证你的位置。别被一时的赞誉冲昏了头脑!”
韩霆听着王哥的话,心里像是被一根细密的针扎着。他知道王哥说的是现实,是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他想要利用媒体的力量去推动改变,去揭露黑暗,但这一切,都要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进行。他不是自由的,他寄居在苏沐身体里,要对苏沐的职业生涯负责,同时也想像苏沐一样实现价值。
是的,像苏沐一样,韩霆不想否认,他羡慕苏沐,苏沐实在太耀眼了,两人在相似的境遇里,苏沐更快的适应,更好的做出抉择,甚至更早的创造了个人价值
“我知道了,王哥。”韩霆回答,语气带着一种压抑。
走出王哥的办公室,韩霆心里五味杂陈。他心里涌过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困恼。跳得越好,镣铐的束缚就越明显。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