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蟹味飘香枕霞阁

突然,一股神秘的香味如同飘渺的仙子般飘然而至,令人心驰神往。啊!原来是栊翠庵的厨房中正煮着那鲜美无比的螃蟹,那香味犹如一道清泉,在沉闷的室内荡漾开来,瞬间打破了原本的寂静,仿佛给这平淡无奇的日子注入了一股活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欢呼雀跃。

贾宝玉的鼻子一耸,顿时觉得精神一振,那香味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对美食的无限期待。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只只肥美的螃蟹在眼前跳跃。

史湘云闻到了这诱人的蟹香,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振作起来。她拍了拍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声说道:“亲爱的小姐们,如此良辰美景,我们何不搞个螃蟹宴,来热闹一下呢?”

薛宝钗闻言,也连连点头附和道:“湘云妹妹说得极是!我们来场螃蟹宴,再开个诗社,就叫流水诗社吧,岂不是美哉?”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欢声笑语、诗意盎然的场景。

贾宝玉听了这提议,连声叫好,心中早已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欢乐时光。他仿佛已经预见到了那场盛宴的热闹场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林黛玉则微微一笑,露出她特有的那种婉约之美。她轻启朱唇,说道:“那可得作应景诗了!我们可不能只顾着吃螃蟹,忘了这诗意盎然的美好时光。”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这场盛宴的期待。

然而,她接着又轻轻蹙起了眉头,略带遗憾地说道:“不过,我胃寒,这螃蟹可是吃不得了。”虽然话语中带着一丝遗憾,但她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对这场盛宴的憧憬和向往。

众人听了林黛玉的话,都纷纷表示理解。他们知道林黛玉身体娇弱,不能随意吃生冷之物。于是,有人提议可以为她准备一些热汤或者热茶,让她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照顾好身体。

这么一合计,他们便决定次日就举行这场别开生面的螃蟹宴。贾宝玉更是兴奋不已,他已经开始在心里构思着要作一首怎样的应景诗来助兴了。

第二天清晨,史湘云便早早地忙碌起来,她心中满是期待与喜悦,想要为众人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日盛宴。她特地请了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一同赏桂花,共享这秋日的宁静与美好。。贾母等人听闻后,都笑着说:“是她有这份雅兴,我们自然不能扫了她的兴。”

她们知道湘云是个有心的孩子,总是能想出一些新奇有趣的点子来逗大家开心。于是,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湘云精心布置的赏桂地点。

到了中午时分,贾母带着王夫人、凤姐,还有薛姨妈等人一同进了园子。贾母环顾四周,问道:“哪一处景致最好?”王夫人恭敬地回答:“任凭老太太喜欢哪里,就去哪里。”

凤姐机灵地插话道:“藕香榭那边已经布置妥当了,那山坡下的两棵桂花开得正好,河水又碧清,坐在河中的亭子上,既敞亮又能赏景,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听了,点头赞道:“这话很是。”于是众人便浩浩荡荡地往藕香榭走去。

藕香榭建于碧水之上,四周开窗,曲廊环绕,与岸边相连,别有一番风情。其后更有幽深竹桥相接,更显雅趣。众人踏上竹桥,凤姐小心搀扶着贾母,笑语盈盈:“老祖宗,这竹桥虽有些声响,但您放心,它坚实得很。”

行至榭中,只见桂花树下摆放着两张竹案。一张案上陈列着杯盏酒具,另一张则布置着各式茶具,茶香袅袅,令人心旷神怡。几个丫头正在一旁煽风炉煮茶、烫酒,茶香与酒香交织,为这秋日盛宴增添了几分醉人的气息。

史湘云早已在桂花树下等候,她的脸上洋溢着笑盈盈的温暖,仿佛春风拂过,让人心生欢喜。她身着一袭翠绿的裙裳,与桂花树的繁茂相映成趣,宛如林间仙子,飘然出世。

众人随着她的引领,纷纷入座。桂花树下,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桌上,摆放着精致的瓷盘,盘中盛放着各式各样的茶点果品。有晶莹剔透的糕点,有色彩缤纷的糖果,还有香气扑鼻的水果,每一样都诱人至极,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

史湘云身着素雅的长裙,裙摆轻轻摆动,如同山间轻舞的云彩。她站在宴席的中心,手捧一只精致的瓷盘,上面盛放着五彩斑斓的食物。她的眼眸明亮如星辰,嘴角挂着温暖而亲切的微笑。

“各位,请容我为大家介绍这盘中的佳肴。”史湘云的声音如同山涧清泉,缓缓流淌,悦耳动听。她轻轻拿起筷子,指向盘中一块色泽金黄的糕点,“这是桂花糕,以秋日盛开的桂花为馅,外皮酥脆,内馅香甜,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尝到秋天的味道。”

接着,她又指向另一道菜肴,“这是鱼香肉丝,虽然名字中有鱼,却是以猪肉为主料。独特的调味使得这道菜口感丰富,酸甜麻辣,令人回味无穷。”

史湘云细心地介绍着每一样食物,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

当史湘云介绍完最后一道菜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她微笑着向大家致谢,然后轻轻坐下,开始与宾客们分享美食的乐趣。

就在这时,一群丫鬟端着热气腾腾的螃蟹走了过来。那螃蟹黄满膏肥,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众人欢呼雀跃,纷纷伸手去拿。史湘云见状,笑着提醒众人要小心烫手,又亲自为贾母剥蟹壳,取出鲜嫩的蟹肉。

随着螃蟹被一一品尝,众人的欢声笑语也愈发响亮。史湘云举起手中的酒杯,提议大家共同举杯,庆祝这难得的美好时光。众人纷纷响应,举杯相庆,场面温馨而热烈。

贾母与王夫人等人闻言,纷纷举杯相迎,笑语盈盈,仿佛春风拂面,暖洋洋地拂过每个人的心田。贾母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能融化岁月的沧桑,将一切烦忧都化作无形的云烟。她目光温柔地扫过满桌的美食佳肴,眼中闪烁着欣赏与喜爱的光芒,仿佛每一道菜都是她心中珍藏的宝贝。

王夫人亦是笑容满面,她轻轻抿了一口杯中的美酒,只觉得一股甘醇的滋味在舌尖上绽放,仿佛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在这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她环顾四周,看着众人欢聚一堂,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酒香与食物的香气,让人沉醉其中。

凤姐则在一旁打趣道:“今日真是个好时光,美景与美食都相得益彰。湘云妹妹真是心灵手巧,将来不知哪位有福气的公子能娶到你呢!”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调皮与戏谑,让史湘云顿时羞红了脸。

湘云白皙面庞上泛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如同初升的朝霞,美丽而动人。她低垂着眼帘,不敢直视凤姐那戏谑的目光,心中却是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情愫,仿佛有一个身影在脑海中若隐若现。

众人见状,皆是哄笑不已,气氛愈发地热烈起来。笑声、谈话声此起彼伏。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欢声笑语所包围,大家都沉浸在这份难得的欢乐与和谐之中,忘却了平日的忧愁与烦恼。

贾母坐在主位上,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指着王夫人,嘴角带着一抹调皮的微笑说:“你们看看王夫人,年轻时候也是个调皮捣蛋的丫头,哪像现在这样稳重。”

王夫人听后,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她轻轻摇头,笑着回应:“瞧您说的,我年轻时哪有现在这般福气,能侍奉在您身边,已经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贾母听了哈哈大笑,拍了拍王夫人的手:“你这丫头,嘴巴子还是这么甜。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还是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呢。”

众人被贾母的话引得哄笑起来,气氛更加热烈。

贾宝玉在一旁插嘴道:“祖母,您年轻时的趣事,我们可都听过无数遍了,不如说说妈妈年轻时的趣事吧。”

贾母瞪了贾宝玉一眼,笑骂道:“你这小子,就知道揭人短。罢了罢了,那就说说王夫人吧。想当年,她可是府里的一朵花,追求者众多呢。”

王夫人闻言,脸上更加红了,她嗔怪地看了贾母一眼:“祖母,您就别拿我取笑了。”

贾母却是不依不饶,继续道:“哪里哪里,我说的都是实话。当年你可是府里的骄傲,多少青年才俊都为你倾倒呢。”

林黛玉在一旁打趣道:“舅妈,您年轻时定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儿,不知最后是如何选了政舅舅的?”

王夫人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她回忆起往事,缓缓道:“其实,选择政老爷并非因为他的家世或者才华,而是因为他对我好,真心相待。当初的选择好不好难说,但我也不后悔。”

贾母听了,点头赞许道:“没错,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便是找到一个真心相待的人。王丫头,你当初的选择,如今看来,确实是对的。”

众人听了,都纷纷点头称是,对王夫人表示敬佩。

在这片宁静的湖边,坐落一个四角翘起的亭子,亭子的四角,挂着的铃铛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贾母带着众人缓缓走进亭子,她的步伐虽然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有力。她抚摸着亭柱上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道痕迹都像是历史的印记,记载着过去的风风雨雨。

“这个孩子真是细致,凡事都想得如此妥当。”贾母轻轻赞叹着,她的目光落在了亭柱上挂着的黑漆嵌蚌的对子上。那对子字迹古朴,笔力遒劲,显然是出自大家之手。湘云清脆的声音在夜空中响起,她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在夜空中回荡,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和谐。

贾母听后,闭上眼睛,仿佛在细细品味那对子的韵味,又仿佛在追寻着那遥远的记忆。她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宁静。

“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贾母突然睁开眼睛,望着远方,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怀旧的温度。那一刻,她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个充满欢声笑语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随着贾母的回忆,众人也仿佛被带入了那个古老的世界。他们静静地听着,感受着贾母的情感波动,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美好回忆的一部分而感到幸运。

“宝姐姐帮你预备的茶很好,对子也念得极好。我很满意。”贾母转向湘云,眼中闪烁着欣赏和认可。她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让湘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喜悦。

这一刻,亭子里的气氛达到了**。大家纷纷举杯庆祝这美好的时光,而贾母的笑容也变得更加灿烂,仿佛整个湖边的风景都因她的笑容而变得更加明媚。

湘云眼见众人欢聚一堂,气氛热烈,心中一动,便取过笔来,在墙上写下了“菊”字作为诗题。她字迹潇洒,笔力遒劲,众人见了,无不称赞。

黛玉轻轻一笑,说道:“这诗题倒是新奇,只是不知我们能否作出好诗来。”宝钗也点头附和:“的确新奇,只怕难度不小。”

湘云听了,微微一笑,解释道:“我特意不限韵脚,便是想让大家能够自由发挥,不拘一格。诗之好坏,贵在真情流露,而非形式上的工整。”

宝玉听了湘云的话,深以为然。他走到湘云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云妹妹所言极是。作诗本就是为了抒发内心之情,若是拘泥于格式韵脚,反倒失了本意。”

众人听了宝玉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于是纷纷思索起来,想要作出能够表达内心情感的佳作。一时间,亭中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秋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

不一会儿,便有人开始吟咏起来。诗声婉转,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湘云见大家已经投入到了作诗的氛围中,心中甚是欢喜。她知道,这次的聚会将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而这些诗作,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林黛玉一直静静地坐在一旁,她放下手中的酒杯,也不拿螃蟹,让人拿了一个绣墩倚着栏杆坐着,手里拿着钓竿钓鱼。她的心中早已沉浸在诗思之中,外界的喧嚣仿佛都与她无关。

突然,她感到灵感涌上心头,于是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地写出了几行诗句。这些诗句描绘了菊花的傲骨和独立,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写完之后,她轻轻地放下笔,倚着栏杆继续钓鱼,心中却充满了满足和宁静。

宝玉无意间看到了林黛玉的诗句,他被那独特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所吸引。他走到林黛玉身边,轻声地赞美她的诗句,并询问她是否有何特别的感受。林黛玉微微一笑,告诉宝玉这是她心情的写照。

宝钗手中握着一枝桂花,她轻轻摇晃,花香四溢,令人陶醉。玩味了片刻,她忽然将桂蕊撒向湖面,那小小的黄色花瓣在水面上轻轻飘落,瞬间引来了一群游鱼争相唼喋。宝钗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眼中闪烁着欣赏和喜悦。

她转头看向黛玉,只见黛玉正全神贯注地坐在栏杆旁钓鱼。黛玉的眉头微蹙,仿佛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那根钓竿上,等待着鱼儿上钩的那一刻。宝钗看着黛玉那专注的神情,心中不禁生出几分佩服和欣赏。

湘云此时也回过神来,她招呼着袭人等人让开一些,让山坡下的人可以放量享用美食。她知道,这些诗文雅趣的闲情逸致虽然美好,但终究只是一时的。而人间的真情和快乐,才是永恒不变的。

她看着眼前的众人,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她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还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她知道,这些才是她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她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探春、李纨和惜春三人并肩而立,她们的身影在垂柳的婆娑中若隐若现。微风拂过,柳枝轻摆,为这静谧的秋日增添了几分柔美和宁静。她们的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远远地投向那群嬉戏的鸥鹭。

那些鸥鹭洁白如雪,轻盈地在湖面上翻飞。它们的身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倒映,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它们时而低飞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时而高飞冲天,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这些鸥鹭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为这片湖光山色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机。

而迎春则独自坐在花丛的阴影下,她的世界仿佛与这喧嚣的外界隔绝开来。她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花针,正专心致志地穿着茉莉花。那些洁白的花朵在她灵巧的手中轻轻颤动,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她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与花儿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阳光透过柳树的缝隙洒在她的身上,为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她的脸上洋溢着宁静和满足的微笑,仿佛在这宁静的时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和与安宁。

周围的世界在她们的眼中变得如此美好而和谐。她们享受着这份宁静和恬淡,让心灵在这片湖光山色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和煦,洒在她们身上,带来一种淡淡的暖意。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的幽香,让人心旷神怡。

宝玉在人群中穿梭,一会儿看看黛玉钓鱼,一会儿又和宝钗说笑两句。他的心情格外轻松愉快,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美好和欢乐。

韩清清微笑着剥了一颗蟹肉递给宝玉,她的诗词歌赋虽然不错,但身为侍女,她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她不会奢求登堂入室去吟诗作赋,只是默默地在一旁服侍着大家。

突然,一只大鸟从树上掉了下来,落在草地上。它的羽毛五彩斑斓,美丽而耀眼。大家纷纷围了过去,惊叹不已。这是一只鸾鸟,象征着祥瑞和美好。

黛玉和宝钗放下了手中的诗文和钓竿,和大家一起兴奋地围观这只鸾鸟。湘云则挤进了人群中,虽然她心中对于祥瑞之兆并不如其他人那样深信不疑,但她也愿意融入这份欢乐和惊喜中。

李纨抱着贾兰也走了过来,她让贾兰向鸾鸟膜拜行礼,祈祷它能给家族带来好运。贾兰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这只美丽的鸟儿。

宝玉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涌起了一种感慨。他说:“这只鸾鸟象征着我们大家的美好未来,让我们齐心协力珍惜这份祥瑞之情。”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要共同努力,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

于是,大家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继续享受着美味的酒菜和诗意的生活。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秋日的阳光下,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而那只美丽的鸾鸟,也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和美好的象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