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认亲

黛玉送上的,是自己亲手给郑家夫妇做的针线活,包括了一人一套衣裳鞋袜,此外给干爹的还有荷包和扇套,给干娘的是抹额、香囊。从图案到式样,都是精心设计,从裁衣到针线,都是亲手做的。并不是丫头们做好,她动手绣两针,表示个意思。

为着准备这些东西,黛玉这些日子连看书的功夫都几乎没有了,嬷嬷和丫头们也没少劝,可她始终觉得,于她而言,郑家几乎称得上是救了她的命,即便有戴语的帮忙,若郑家不念旧情,她真的不知道,在当时的那个处境下,她能不能活得下来。

郑夫人接了礼物,细看了一会儿,连声赞叹黛玉手巧,她也知道这一针一线都是黛玉亲手准备的,赞过礼物后,却是告诉黛玉:“以后可不能这么劳神费心了。”

然后将早备好的礼物回赠黛玉——一副银碗筷和一把长命锁、一套衣裳鞋袜。正是一整套的礼,寓意不必说。

黛玉又将做给几位兄弟的针线活送出,因如今郑家只有长子郑诚已经成亲,于是黛玉给长嫂单独做了一柄团扇,是双面苏绣。

“哎哟,还是表嫂得了好处,这可真是好看。”一旁的陶琇莹先赞叹起来,很是羡慕。

“你还说,每次让你绣花,你就有诸多借口,现在羡慕也没用。”陶琇莹的母亲在一旁打趣女儿。

“那可不见得,玉儿妹妹,回头你也送我一个怎么样?”陶琇莹素来不把姑姑家当外人,很是自在的,又与黛玉一起玩耍过好几次,所以就直接开口。

黛玉自然笑着应了,陶家夫人不免摇头。

“你是做姐姐的,不说送东西给妹妹,怎么还好意思开口要东西。”陶夫人不免怀疑,自己是不是平日里太宠女儿了。

“我这是不把妹妹当外人啊。”陶琇莹倒是非常能诡辩,“而且,林妹妹,我也给你准备了礼物,等会儿我瞧瞧送给你,不让她们知道。”

陶琇莹一面冲黛玉使眼色,郑家夫妇都不禁笑了。

活泼大方,由此可见,陶琇莹是何等受宠。虽是姑娘,在父母眼中,却丝毫不低于家中兄弟。

之后出来拜见各方亲友,黛玉这会儿便是以郑家女儿的身份了,众人自然也是齐齐道贺,或称赞黛玉的,或夸赞郑家的,吉利话儿不要钱,人人都不吝啬多说几句。

正在此时,从外院递话进来,竟然有宫中太监来了,众人都不免大吃一惊,心里免不得嘀,猜测是何缘故。面上却是不显。

出乎众人的意料,竟是宫中宸妃娘娘那里,赏赐了东西来。

说起宸妃,与郑家倒也算得上是同宗,但与郑铎这一房却是隔的有些远,宸妃双亲早就过世,也没有兄弟姐妹,听闻平日里与郑家也没有多大往来。此外众人也都知道,当今天子目前六个皇子,其中两位出自这位宸妃,不仅如此,因当年皇后所生长子夭折后一直无所出,宸妃的儿子,也就是二皇子,是养在皇后跟前的。这么些年,宸妃在宫中可以算得上地位最是稳固的一个,但素来却很低调。不管宫里宫外,大多数人都并不相信宸妃是真的愿意低调,不过是一种手段,免得碍了皇后的眼。

天子继位后,册封二皇子为太子,当时,许多人以为,郑铎这房,多半要与宸妃走动起来,本就同宗,一个宫中,一个朝中,互帮互助,一个借皇太子之势,一个借权臣之力。京中,乃至祖籍的各房,都会连成一气。

可惜,大家观望了许久,这个猜测却全然错了。宸妃仍然低调的很,甚至当初天子恩赐后宫嫔妃们可以回家省亲,只有皇后与宸妃不曾回家。

这些原因加起来,众人便对宸妃送东西来的事情,格外看重起来,更有一些心思伶俐的,甚至有了别的猜想:说不定这不是宸妃的意思,而是天子的意思。

而就像是要证实大家的猜想一般,为首的太监先是向郑家夫妇道贺,之后却看了看林家的姑娘:“娘娘说,好些日子不曾见过家中众人,着实想念。若是太太您得空,递个牌子,领着姑娘进宫,给娘娘也瞧瞧,让娘娘也跟着开心开心。”

这一番话,点名了是要瞧郑家新认的女儿,可见宸妃今日送礼来的目的。

郑夫人一听忙笑着说改日一定带黛玉进宫去拜访娘娘,后面才客客气气的送走了太监。

如此一来,前来贺喜的人更是多了许多心思,别人还好,贾母更是心绪烦乱。贾母如今年纪大了,并不爱出门应酬,今日因为是这样的好日子,她才来了。她当然为玉儿感到开心,却不免想到,元春如今可真是越发目光短浅了,明明黛玉认亲的事情,贾母让了人进宫去传话的,可今日元春却没有半点儿表示。

想到这里,贾母不免看了看下首的王夫人。昔日自己想要促成两个玉儿的好事,可这个儿媳妇却是处处与自己唱反调的。甚至不惜向宫中娘娘传递消息,让娘娘来出手干预。这些事情都背着她,但是,元春居然真的传出话来,将宝钗定给宝玉,这却是大大的出乎贾母的意料。

宝钗这个姑娘,单论她本人,贾母即便不喜欢她这种性子,却也得赞一声,是个好姑娘。可再看宝钗的家里,即便是薛父在的时候,贾母也不会挑中她。士农工商,祖宗的规矩摆在那里,宝玉今后要走仕途,哪怕挑个七品县令的女儿,只要人品好,也比从商籍里择人好。

明明家中已无助力,元春为何会挑中宝钗,贾母百思不得其解。可到底,元春为这个家族付出许多,黛玉又成了孤女,贾母后来也想过,自己若是执意,只怕玉儿将来的日子会不好过,毕竟自己年纪大了,说不定哪天就撒手人寰了。

贾母看到黛玉头上戴的,并不是自己那日给她的头面,只觉得黛玉到底心中有了芥蒂。其中种种,越想越心烦,贾母便索性也不去想了。事情都到了今天的地步了,宝玉的好日子都是订下来的。如今再要反悔,那是不可能的。

王夫人看到宫中赏赐,心情极度不好。她素日里就不喜欢黛玉,看到黛玉,不免就会想起贾敏。当年她也自持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女儿,嫁妆甚为丰厚。不想,嫁入国公府后,和贾敏一比,却着实天差地别。

贾敏作为国公爷的幼女,贾母与荣国公真正是将之当作掌上明珠,身边大丫头就有四个,更不用说二等三等和没品级的丫头。而她,作为媳妇,身边可使的人,从上到下,只有贾敏的一半。

这也就罢了,贾敏当年听闻她不懂诗词歌赋,当时怎么说的——啊?五柳先生你都不知道吗?难道王家的姑娘不读书吗?

在中秋家宴上,真真是当众让她下不来台。

之后更是处处偏帮长嫂,简直是处处都看不起她。偏偏她还得服侍贾敏。

她忍无可忍,却还得忍着,只盼着将来贾敏嫁个粗俗的武将,看贾敏满肚子的诗词歌赋和谁去说。

谁料,贾敏命好,国公爷帮贾敏的挑的夫婿,祖上是列侯本人还是探花郎,样貌才情那真是天下无双的。这么一对比,自己又矮了一截。更让王夫人不满的,是人家贾敏夫妻恩爱。自己的丈夫呢,却几乎是独宠赵姨娘一个。

原本,她以为旧年积下的不满与不甘,都随着贾敏早逝,烟消云散,偏贾母却要接了黛玉来。

黛玉和贾敏长的只有五分像,偏偏性子却几乎一模一样。在看见黛玉的时候,旧年的种种全部冒出来。不时提醒她,曾经种种不如贾敏之处。可偏偏,自己如珠似宝的儿子,对着黛玉言听计从,处处赔小心。

幸好自己妹妹一家子进京了,比起黛玉,宝丫头是个识大体懂事的姑娘,日日到自己这里请安问好,但凡自己有什么烦恼,宝丫头都会极力帮助,如此体贴的姑娘,怎么看都比林家那个小性子的强了百倍。

其实,贾母的意思,王夫人非常清楚,心里虽不愿意,可想着林如海的官职及圣宠,王夫人曾想过,实在不行,到时也只能让宝玉娶了黛玉进门的。

后来林如海没了,娘娘也终于听了自己的劝说,带话出来赞成宝玉和宝钗的亲事。贾母也最终松了口点了头。如今宝玉和宝钗定下,王夫人觉得自己终于得偿所愿的时候,到时候只要放出风声去,必然没有哪家夫人会择黛玉这么一个孤女做儿媳。

到时候,建园子还剩下的几十万两银子,就能统统归到宝玉的私库里去。

王夫人怎么也想不明白,突然之间,黛玉竟然多出这么些有权有势的亲戚来。

哦,不是亲戚,仅仅是林如海的同窗,居然愿意认这么一个孤女当干女儿。她初听是这么回事,本来以为就如她认宝琴做干女儿一样,可今儿一看,才知道,郑家这是正式认的干亲,这还不算,宫里头的宸妃,还要特意来给林家丫头脸面。黛玉以后虽不姓郑,可也称得上货真价实的郑家女儿了。

郑家的门第,便是和国公府论,也是很好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实权在握,如果早知道还有这么一门子可结交的关系,她就不会跟元春说定下宝钗了。

娘家没有依仗,全指望宫里的娘娘,王夫人现在回味过来,却不想承认,她有几分后悔了。

郑夫人这会儿正与贾母说话,要留黛玉多住些日子:“您也瞧见了,得领了玉儿进宫去拜访,还要领着玉儿到她姨妈家、姑姑家等各方坐一坐。”

贾母自然满口答应。

黛玉想着进宫的事儿,有些不安。

PS:

原著王夫人原话:

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 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认亲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