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二卷第一章

2008年8月,张学奎和战友几人又踏上了去内蒙古包头的火车!

是的,上次见过司务长之后,大家忍不住思念之情,决定故地重游,再来看看大家退伍前的老营房!

8月11日,包头白云鄂博矿区是一个卫星行政区,主要负责给包钢提供铁矿石。。

当天天气很好,湛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

内蒙古海拔比北京高,这里的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下来!真是美极了!

其实这里并不是张学奎刚参军的营房驻地。

1968年张学奎们这批东三盟(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的战友,第一个营房驻地是在集宁的平地泉(现改名为乌兰察布市)。

那里有标准的部队营房,除了战士宿舍,食堂和俱乐部外,还有马厩,马料库和训马场,只可惜当年骑兵连的营房都已经拆除了!

1969年8月,骑兵第五师野战部队改为北京军区守备部队炮兵,驻地调动。

原十三团于1970年初才改为驻扎包头固阳县和白云鄂博的。

早饭后,大家从固阳县宾馆出发,乘坐1路小公共开往宝钢的白云石矿,再徒步3公里才能到达红石板沟!

这就是当年营房所在地!

也许是心情好,大家走得都特别轻快!

拐过山口,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宽宽的河床以及公路。

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路已不复存在,大家决定登上山梁找找看!

站在山梁上,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熟悉的开阔地!

原来荒芜的土地上,现在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盛开着白色花朵的荞麦,金黄的春小麦以及碧绿的莜麦;

远远的山坡上,一群马儿悠闲的吃着青草;

中间是一条青灰色的沥青路,东西横贯广阔的田野。

还能看到营房!就在高高连绵不断的阴山怀抱里!

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想要留住这美景!

遗憾的是,营房前面堆着高高的碎石山,这里现在有一个采石场,还有机器破拆石头的轰鸣声!

一幅美丽的图画就这样被破坏了,真是太可惜了!

大家快步穿过田野,来到已经荒无人烟的营房!

这就是所有战友青春燃烧的地方!

站在已经成为遗址的营区里,高高的茅草覆盖着训练场,看着被沙土埋葬的水井和菜地,看着部分倒塌和没有了门窗的营房,张学奎好像没有原以为那么大的失落感!

毕竟在无人管理的时光中,他们已经静静地度过了30多年!

相反,张学奎心里反而渐渐升腾起一股兴奋和激动。

耳边仿佛响起了队列训练的口令声,足球场上的喧闹声,篮球场上的叫好声,紧急集合的哨声,炮车发动的轰鸣声;

起床号,吃饭号,跑步声,挂炮声,装弹声,枪声炮声爆炸声!

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把张学奎拉回到现实。

张学奎定定神,慢慢踩着从房上倒塌下来的石块,迈进已经没有了门槛的营房!

一进门,比张学奎想象的要好得多!

地上有少量的羊粪,看来放牧的老乡曾经来这里避过雨!

房顶的石块有部分坍塌,房间里的墙壁和地面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石头砌的墙壁,石头砌的地面,石头砌的窗台,石头砌的门脸,总之全是石头砌的,外面抹上水泥!

这种石砌窑洞式的营房是当年北方边防部队最常建造的样式!

成本低,用料少,工期短,便于部队建筑。

只要用就地取材(打坑道炸山有的是石头)的石头和少量水泥,按照陕西、山西一带的窑洞模式搭建就可以了!

一个班一间,三间为一栋,是一个排的用房,依山而建。

既能体现集中兵力又可以分散炮位的作战布局,还能解决一线部队的后勤住房问题。

在这之前,因为没有营房,战士们都是住在号称“地窨子”的窝棚里!

后来国际形势紧张,为了准备打仗,能够长期坚守阵地,又建造了不少石砌窑洞式营房!

穿过营房,又走了一段路,才到达红石板沟沟口!

看得出,当地政府对这里还是比较重视和保护的!

在红石板沟沟口矗立着很大的告示墙,白底红字非常醒目!

是固阳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爱护国防工程告示!

走进沟口才发现,一道铁丝围栏,向沟口两边延伸。

不远处立着“保护生态环境”、“封山禁牧”、“严禁开山采石”的大字标语牌!

当年这里沙化相当严重,尤其是春天风季的到来!

有时候天空都被沙尘暴吹的成了黄色甚至红色!

当地老乡常说:“来到内蒙古,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是黄毛糊糊,冬天是白毛糊糊!”

白毛糊糊是指冬天的暴风雪,东北叫白毛风,天地全是白的,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雪已变成了刀子,打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

从围栏入口进入沟口,张学奎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悼念战友!

为在国防施工中牺牲的赵世雄同志,为因病去世的王维民同志默哀!

几人强忍着眼泪,大声喊道:“我们——回——来——了!”

“大漠谣苍狼,青山埋忠骨,从军英雄飒,归来两鬓泪!”这确是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大家还想继续往里走,但当年打的战备坑道都已经被封上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