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街面

顾徘之大概是已经看惯了韩梅这副偶尔神经叨叨的模样,拍拍韩梅的肩旁,“还是哥哥带你考清华吧”。

学霸说的好,学霸说的对,顾徘之是个真学霸,但自己只算是个开挂的。

火车停下来,到站了。

为了铁路的高效率运输,铁道的选点都会选择在人流量大或者地区的关键位置,正阳门就是这样。

正阳门像是一个关口,直接连通着天/安门,而天/安门直通故宫,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安门前就是东西长安街,那么这从正阳门往里走,就是民国北京最繁华的地区。

故宫之于北京,相当于皇冠上最闪亮的一颗明珠,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因为故宫的存在,北京才具有了成为首都的不可取代性。

韩梅很希望能站在高处俯瞰紫禁城。

她有一位非常喜欢的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华裔建筑师在新中国成立后终于完成了踏上故土的梦想。

他当年被邀请在中国设计十栋现代化饭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造一栋高层建筑。

但贝聿铭拒绝了。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往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如果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

后来他又重申这一观念,最后北京的中轴线和长安街一带是限高的,保住了这一片的天际线。

一位建筑师的声音,最终能被政府听取,其实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

不过韩梅的心思又转到另一个方面。

那一带无法起高楼,又是繁华的中心地带,那不如,买房?

这个时候买房其实算不上明智的选择,毕竟十几年后会有战争,北平沦陷,大多数的学者都撤去了大后方,但如果从房产传承这一角度看,那真是千万富翁不是梦。

两人的习惯很相似,都是坐在原位等人清空再下车。

韩梅微微探头问顾徘之,“住饭店吗?”

“嗯,北京饭店。”

“其实我有一个建议,”

“嗯?”

“买房。”

顾徘之挑眉,生动形象地诠释了???

“信我,一定会赚,就是周期有点长。”

“有多长?”

韩梅忽然有点心虚,“大概,额,接近百年?”

“呵”,不知道顾徘之是被逗笑了还是气笑了,韩梅羞愧。

呵,年轻人,就是不知道长远投资,知不知道以后东城西城的房价十几万一平方,万一你一不小心就一夜暴富了呢!

车厢里几乎没人了,两人各自拎着行李往外走。

进入到正阳门车站的第一感觉是大,这是韩梅在民国见过的最大的车站,不仅有地上三层,还有地下两层。

从门口出去,韩梅回头看正阳门车站的正面,站舍大楼外立面由灰、红两色砖块砌成,其间夹白色石条,正中巨大拱顶高悬,南侧穹顶钟楼耸立,四面大钟遥遥可望。

充满异国情调的站舍,和周边的古老建筑和城墙,形成中西建筑风格的鲜明对照。

正阳门车站后来被拆除,又重建了镜像作为铁道博物馆,大概只有到那个时候,这栋建筑的气质才能真正同北京这所城市相融合。

车站门口停着很多人力车,两人就乘坐黄包车前往饭店。

乘人力车的经历对韩梅来说很新奇。

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人力车当然是逐渐消亡的,现代北京的人力车也不过是景区的卖点。

人力车不像她想象中那么颠簸,但对于坐惯汽车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美好的体验。

北京的现状有点超乎她的想象。

以前有个笑话,说现代的北京像个城乡结合部,这边高楼耸立好像每一处细节都能看到资本流动,但只要越过了一条街道,就像去到另一个世界,满眼市井,到处是胡同和小摊。

即使是这样,韩梅对北京的印象仍然停留在CBD群上,她记忆中的北京是西单的模样。

但她从没想过是这个样子。

从正阳门直直王里望去,正对着就是**,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的道路勉强分出了车行道和人行道。

但车行道上没有一辆小汽车,中间也没有画线,分不出是往哪个方向的,路面上好几个人力车夫拉着黄包车跑过,有的车夫不守规矩,想省点距离就斜着跑过,拉着空车速度又快,人力车差点和另一辆车撞上,引得另一辆车上的乘客一声咒骂,那是一句韩梅听不懂的京腔。

路面上也没有打磨好,凸起和下陷是常见的事,一辆车跑过,尘土飞扬,偶尔还能看到路上有推着板车的,也有牵着驴车的。

人行道的路面也不平,一路斜下去,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设置的。

说是人行道,压根不像,更像是一条商业街,街边的店面都把自己的店往人行道上延伸,不算太宽的一条道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矮桌矮椅,木桶,甚至还停着板车。每个一小段距离就会竖起一根电线杆,电线也拉得不好,扯得到处都是,远点的地方还能看见有一根电线杆歪得很严重。

商家们在这个时期大概还是习惯用布帘,有的用布和竹架向外撑出一个棚,临街得布上写着商店的名字,二楼的小饭店会临街挑出一根布条来,一楼的是浅底黑字,二楼恰好相反,深底白字,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布帘乱飞。

人力车并没有走这条路,进入了正阳门后便往右拐,画风便完全变了。

这一段路的现代化程度能和天津租界比肩,前方还有一栋四层建筑,在一种平房里非常显眼。

这一带的路比之刚才要平整,也具备达到标准的护栏和路边绿植。

路面很宽阔,两辆人力车是并齐跑的,韩梅指着那栋四层建筑问旁边的顾徘之,“那是什么地方?”

顾徘之扶一下眼镜,抬头望一眼,“六国饭店”。

六国饭店?后来好像改称了东交民巷饭店。

咦?那现在是在东交民巷附近吗?

关于路线有北京老地图参照,方向是正确的。

关于周边的环境描写,参考是一些老照片。

上一章忘了说,关于清华学制的参考,《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一本非常详细的书.

介绍下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普利兹克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著名设计有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新馆,北京中银总厦,香港中银等等,香山饭店真是永远的意难平。

不好意思,东交民巷打错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街面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