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当代篇

《灰烬之简:当代篇》

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年轻的博士后方云薇正对着一批新近出土的秦简发愁。这些竹简保存状况极差,上面的文字大多模糊难辨。

“方博士,这批竹简的整理有进展吗?”研究室主任推门而入,眉头紧锁,“国家博物馆希望在明年举办‘大秦特展’,急需这批新材料。”

方云薇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李主任,这些竹简的释读难度很大。而且...我总觉得其中一些简的形制和文字风格不太对劲。”

“什么意思?”

“有几枚简,看起来像是秦简,但上面的文字似乎是用一种...密码写的。”方云薇调出电脑上的高清图片,“您看这些边缘的符号,不像是普通的书写错误或磨损。”

李主任凑近屏幕,仔细端详:“确实奇怪。这样吧,你去请教一下清华的李守仁教授,他是先秦文字学的权威。”

方云薇没想到,这次拜访将彻底改变她的学术生涯。

李守仁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书籍和拓片,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听完方云薇的来意后,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你提到的这些符号,我年轻时也见过。”李教授从书柜深处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1958年,我在陕西参与过一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竹简上就有类似的符号。当时我的导师告诉我,这可能是古代史官的一种密语。”

“密语?”

“是的,一种专门用来记录敏感内容的密码。”李教授翻开笔记,指着上面的临摹图,“可惜,当时政治环境特殊,那批竹简很快就被上级调走,不知所踪。”

方云薇心跳加速:“那您知道这种密语的破译方法吗?”

李教授摇摇头:“我只记得导师提过一个名字——‘守简阁’。他说这个组织从秦代一直延续到民国,专门负责保存真实的历史记录。”

回到研究院,方云薇彻夜未眠,在数据库中疯狂搜索“守简阁”的相关信息。黎明时分,她终于在一篇民国学者的回忆录中找到线索:

“予少时曾访徽州守简阁,见汉竹宋帛,堆积如山。阁主程氏示予一简,曰此季粟亲笔,秦宫旧物。上有密符,云是‘守简密语’,非其传人不能解...”

方云薇立即向李主任申请前往徽州调查。

徽州之行却令人失望。当地早已物是人非,守简阁旧址上建起了新式学校,无人知晓什么“守简密语”。

就在方云薇准备返京时,她在当地古玩市场的一个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枚熟悉的竹简——与她正在研究的那批秦简形制相同,上面刻着那些神秘的符号。

“老板,这个从哪里来的?”她强压激动问道。

摊主是个精明的中年人:“哎呦,姑娘好眼力,这是从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说是祖上当史官时留下的。”

方云薇买下竹简,并通过摊主联系上了他的爷爷——一位九十高龄的程姓老人。

程老爷子住在徽州乡下,听说方云薇是来打听守简阁的,浑浊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

“等了七十年,终于等到有人来问了。”老人颤抖着打开一个樟木箱子,取出一本线装册子,“这是《解简诀》,守简阁密语的破译方法。”

方云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您...您是守简阁的传人?”

“程家最后一任守简阁主程敏政,是我的高祖。”老人叹息道,“民国时守简阁解散,这些典籍就由家族秘密保存。我父亲临终前嘱咐,若遇真心求索之人,便可传予。”

带着《解简诀》回到北京,方云薇立即投入破译工作。随着密码一个个被解开,竹简上的内容令她震惊不已。

这些根本不是普通的秦代官文书,而是史官季粟亲笔记录的宫廷秘辛:秦始皇晚年的悔悟、扶苏与胡亥的明争暗斗、沙丘之变的真相、焚书坑儒的内幕...

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枚简上记载的秦始皇临终遗言:

“朕统六国,制衡天下,然用法过峻,役民太甚,此朕之过也。身后当传位扶苏,其仁厚爱民,必能安恤百姓...”

这与《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形象大相径庭。

方云薇的研究很快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有人赞扬这是史学界的重大发现,也有人质疑这些竹简的真实性。

一天,一位不速之客找上门来。来人自称是某跨国文化基金会的代表,愿意出高价购买方云薇的研究成果。

“方博士,您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来人微笑道,“我们基金会愿意资助您继续研究,条件是独家发布这些成果。”

方云薇婉拒了:“这些史料属于全中国人民,不应该被任何组织垄断。”

来人脸色微变:“方博士,您可能不知道,这些竹简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与其让它们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不如交由专业的文化机构处理。”

方云薇感到一丝不安,借口需要考虑,送走了来人。

她立即联系李守仁教授,得到的答复令她心惊:

“小心这个基金会,它与某些境外势力关系密切。历史上,不止一次有人试图篡改中国历史,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当晚,方云薇的研究室遭人潜入,幸好她早有防备,已将重要资料转移。

“不能再单打独斗了。”李守仁教授建议,“应该组建一个跨学科团队,尽快全面破译这批竹简,将成果公之于众。”

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守简秦简整理课题组”正式成立。历史学家、古文字学者、考古学家、碳十四测年专家齐聚一堂,对竹简进行全方位研究。

测年结果证实,这批竹简确为秦代文物。文字比对也显示,其笔迹与已知的秦代史官笔迹吻合。学术界逐渐接受了这批竹简的真实性。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随着破译工作的深入,一个更加宏大的图景徐徐展开。这些竹简不仅是秦代历史的记录,还包含了季粟对历史编纂学的深刻思考:

“史者,当记民生疾苦,非独帝王功过;当书文化兴衰,非独战争胜负。全面之史,方为真史。”

这些思想,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方云薇在整理过程中还发现,守简阁的传承远比想象中长久。从秦代的季粟,到汉代的阴嫚、司马谈、司马迁,到南宋的郑樵,到明代的程敏政,到清代的戴震,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最后任阁主,这条守护真实历史的血脉从未断绝。

“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依然有人坚守真理。”方云薇在日记中写道,“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

课题组的成果陆续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多家国际学术机构邀请方云薇前去讲学,她都婉言谢绝。

“这些史料属于中国,我应该先让国内的同胞了解它们。”她对记者说。

方云薇和团队开始着手编写面向大众的普及读本,并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守简阁秘藏秦简特展”。展览开幕那天,人潮涌动,许多观众在那些古老的竹简前驻足良久。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季粟亲笔简前激动落泪:“原来历史还有这样的侧面...”

展览期间,方云薇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寄信人是程老爷子的孙子,那个古玩摊主。信中附了一枚新的竹简照片和一段话:

“整理爷爷遗物时发现的,或许对您的研究有帮助。”

这枚竹简上的内容让方云薇目瞪口呆——它记载的是秦始皇与东海方士的对话,提及了“赤叶草”和一种慢性毒药。这与《灰烬之简》中记载的胡亥毒害秦始皇的情节完全吻合。

“天啊,这些竹简是真的,《灰烬之简》也是真的!”方云薇激动得双手颤抖。

她立即组织团队对这枚新竹简进行检测,结果再次证实其为秦代文物。

这一发现成为压倒性的证据,学术界终于全面接受了守简阁秦简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在最后一次课题组会议上,方云薇提议成立“守简书院”,继承古代守简阁的精神,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民族的根脉、文明的记忆。”她在倡议书中写道,“守护真实的历史,就是守护民族的未来。”

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在各方支持下,守简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方云薇出任首任院长。

书院的标志是一枚燃烧的竹简,取自“灰烬之中,真简永存”的寓意。

书院成立当天,方云薇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李守仁教授捐赠的1958年那批竹简的复印件。原来,老人多年来一直秘密保存着这些资料的副本。

“现在,是它们重见天日的时候了。”李教授在捐赠信中写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守简书院逐渐成为国内外中国史研究的重要中心。而那条自秦代开始的守简之脉,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形式继续延伸...

夜深人静,方云薇独自站在书院的露台上,眺望着北京的万家灯火。手中握着一枚季粟亲笔竹简的复制品,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史官非为当权者服务,非为胜者歌颂,乃为真相服务,为后世负责。”

两千年前的誓言,依然在今天的夜空下回响。

灰烬之中,真简永存;

千秋万代,史魂不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